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卿鹏  田伟  何达  韩骁  张宁  李祖昌  王晋超 《骨科》2018,9(4):253-259
目的 评估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行单节段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2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年龄为(56.56±8.65)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随访时间均在10年以上。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单纯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增生组(1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Cobb角、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 PO)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Odom''s标准。结果 单纯间盘突出组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61°±4.72°、12.63°±4.41°,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50.91°±15.58°、57.62°±9.18°,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2.61°±1.38°、2.07±1.74°,末次随访时未发生高等级PO,手术前后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骨赘增生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3°±4.62°、7.77°±5.82°,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45.98°±17.26°、40.89°±15.85°,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92°±1.11°、0.69°±2.12°,高等级PO发生率为55.6%,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末次随访时,合并骨赘增生组颈椎整体活动度低于单纯间盘突出组(t=2.610,P=0.016),高等级PO比例较单纯间盘突出组更高(Z=2.494,P=0.034),其余各影像学评估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单纯间盘突出组NDI下降情况优于合并骨赘组(t=2.169,P=0.041),其余各临床功能评估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长期临床疗效好,且对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的疗效优于合并骨赘增生的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12月行Bryan假体CADR治疗的29例CSR患者10年以上随访资料。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40~70岁,平均54.1岁。病程2~144个月,平均19.2个月。病变节段:C_(3、4) 2例,C_(4、5) 6例,C_(5、6) 18例,C_(6、7) 3例。依据术前压迫因素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14例(A组)及合并骨赘增生组15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和临床功能指标,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手术节段ROM及末次随访时ROM丢失(ROM3°)发生率、手术节段Cobb角及局部后凸发生率、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PO)分级;临床功能指标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整体疗效评估(采用Odom标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153个月,平均130个月。影像学评估结果示,组内比较:除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外,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B组末次随访时ROM丢失发生率、高等级PO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外,其余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功能评估结果示,A、B组末次随访时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B组手术前后NDI、末次随访时NDI降低率及Odo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体疗效优良率均达100%。结论 CADR治疗CSR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且单纯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远期手术节段ROM的保留程度优于合并骨赘增生患者。  相似文献   
3.
背景: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PO)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关于颈椎不同退变程度对CADR术后PO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颈椎不同退变程度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后PO及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且随访时间超过10年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男44例,女27例;年龄26~69岁,平均(45.9±8.1)岁;C3/4节段2例,C4/5节段15例,C5/6节段45例,C6/7节段9例。按术前CT及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28例,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于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CT,并采用Mc Afee分型方法评估PO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节段活动度及PO分级的差异,采用连续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级变量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远期PO的发生率为93.0%(66/71),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35.2%(25/71)。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中89.3%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25/28),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10.7%(3/28);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中95.4%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41/43),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51.2%(22/43)。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5°±4.7°,术后3个月为11.1°±3.6°,末次随访时为10.5°±4.6°;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8°±4.5°,术后3个月为8.6°±4.9°,末次随访时为7.3°±5.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PO分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会影响人工间盘置换术后PO的形成与手术节段活动度。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CADR术后PO的分级更高,且手术节段活动度低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4.
王晋超  张劲 《新疆医学》2009,39(5):91-95
咽瘘是喉癌、下咽癌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5.9%~37.6%。发生咽瘘不仅延迟手术切口的愈合,延误术后早期放射治疗,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影响病人的发音和吞咽功能的恢复,严重者可因抵抗力降低、气管断端脱落、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故此减少咽瘘发生率是喉癌切除术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单纯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后远期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PO)的发生率,并分析CADR术后远期发生中高等级PO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3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O2激光喉显微手术治疗某些喉内病变的不同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全麻插管支撑喉镜下,对57例声带息肉、25例声带小节、一侧声带息肉、对侧声带小结4例,Reink间隙水肿2例,一侧声带息肉、同侧或对侧为声带白斑6例,在喉显微手术辅助下,行CO2激光手术.结果 根据电子喉镜检查结果 和声嘶改善情况进行评判,手术后3月,治愈率为92.55%(87/94),有效率为96.81%(91/94),需二次手术3.19% (3/94).结论 CO2激光喉显微手术是治疗喉内良性增生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序列MRI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均为接受过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患者,手术至本次检查时间12~14个月。按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型颈椎病评分计算患者术后临床改善率,根据改善率将患者分为2组,2组患者均行颈椎常规序列及DTI序列MRI检查。分析术后病变节段最狭窄层面脊髓MRI表现,记录2组患者T2加权像高信号影情况,采集DTI序列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轴向弥散率(axial diffusivity,AD)及纵向弥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参数图像,测量FA、MD、AD及RD参数值,并分别做两组间对比。结果:59例患者中临床改善较好29例(改善较好组)、改善较差30例(改善较差组)。2组患者常规序列MRI检查均示手术减压彻底,但部分患者T2加权像可见高信号影,其中改善较好组17例、改善较差组25例;改善较好组T2加权像出现高信号影的比例较改善较差组低(χ~2=4.390,P=0.036)。DTI序列上,改善较好组FA信号强度较改善较差组高,MD、AD及RD信号强度较改善较差组低。2组患者间MD、RD参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善较好组低于改善较差组[(0.86±0.13)×10~(-3)mm~2·s~(-1),(0.93±0.13)×10~(-3)mm~2·s~(-1),t=-2.231,P=0.030;(0.58±0.16)×10~(-3)mm~2·s~(-1),(0.67±0.16)×10~(-3)mm~2·s~(-1),t=﹣2.142,P=0.036];2组患者间FA、AD参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4±0.10,0.49±0.10,t=1.704,P=0.094;(1.42±0.12)×10~(-3)mm~2·s~(-1),(1.47±0.13)×10~(-3)mm~2·s~(-1),t=-1.677,P=0.099]。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尽管手术减压彻底,但部分患者的脊髓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临床改善较好者的脊髓损伤发生率低于改善较差者,且前者脊髓微结构的破坏程度较后者轻。常规序列和DTI序列MRI检查有助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玉液汤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其与IL-6、VEGF的影响。方法:将60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玉液汤+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予激光光凝治疗,观察治疗4周后2组视力、视网膜厚度、视网膜血管情况等;应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IL-6、VEGF含量表达情况。结果:2组经不同方法治疗4周后视力、视网膜厚度、视网膜血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玉液汤口服治疗与对照组比较,IL-6、VEGF的血清含量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液汤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可以有效提高视力、改善视网膜厚度、视网膜血管情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调节IL-6和VEGF可能是玉液汤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功能波动会影响患者的远期疗效,但关于如何预测术后出现脊髓功能波动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预测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功能波动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1~12月收治的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前采集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脊髓压迫最重节段(LMC)与C2椎体后方正常脊髓的DTI参数;术后3个月、1年随访采集患者JOA评分并进行常规MRI扫描。比较术后脊髓功能波动组与无波动组患者术前DTI参数差异,并绘制术前DTI参数预测术后脊髓功能波动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65例患者。术后11例患者(16.9%)发生脊髓功能波动(术后脊髓功能波动组),而54例患者(83.1%)未发生(术后脊髓功能无波动组)。术后脊髓功能波动组患者术前C2椎体后方正常脊髓的轴向扩散系数(AD)值低于无波动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C2椎体后方正常脊髓的AD值预测术后脊髓功能波动的阈值为1.4×10^-3 mm^2/s,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56.9%。结论:AD值能够在术前提示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脊髓功能波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ryan人工椎间盘矢状面覆盖比(SCR)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椎旁骨化(PO)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12月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共71例,所有患者均随访10年,在术后即刻侧位X线片上测量人工椎间盘SCR。末次随访时,通过CT与X线片结合评估置换节段PO分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工椎间盘SCR、年龄等因素对高等级PO形成的影响。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阳性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进行检验与量化。结果末次随访时,71例患者中66例出现PO,其中0级5例,1级16例,2级25例,3级7例,4级18例。高等级(34级)PO患者人工椎间盘SCR小于低等级PO(0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人工椎间盘SCR是PO形成的影响因素(比值比0.659,P 0.05)。人工椎间盘SCR预测PO形成的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8(95%置信区间0.7760.981),且计算得出人工椎间盘SCR的最佳判断阈值为95%。结论人工椎间盘SCR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PO形成的影响因素,人工椎间盘过小会造成术后远期高等级PO形成的概率增大,置入的人工椎间盘SCR应尽量 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