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医药卫生   39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专用手术刀具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专用手术刀具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在传统电切刀的远端添加保护襻组成膀胱肿瘤切除专用手术刀具。使用该种手术刀具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48例,使用方法与普通电切刀近似。男26例,女22例。年龄23~76岁,平均43岁。肿瘤分期Tis者1例,T0~T1者47例。肿瘤分级G1~G2者36例,G3~G4者12例。瘤体直径0.5~8.0 cm。肿瘤位于膀胱顶部4例,左侧壁11例,右侧壁9例,前壁4例,后壁13例,颈部7例。肿瘤单发31例,多发17例。术后常规卡介苗膀胱灌注1年,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1次。结果48例平均手术时间(23±10)m in。术中18例(37.5%)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未出现膀胱穿孔病例;无瘤体后部的正常膀胱黏膜误切。46例术后随访1年,14例复发,均为远位新生膀胱肿瘤,术后3个月时发现1例,4~6个月时3例,7~9个月时6例,10~12个月时4例。结论使用该专用手术刀具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容易控制切除深度,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膀胱穿孔,并可保护大体积肿瘤后部盲区的正常黏膜以免误切。  相似文献   
2.
实习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加强实习医师临床学习,增加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详细论述了对实习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同时,强调需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提高查房质量,变病房为课堂;②组织病案讨论;③有选择地安排专题讲座;④专家现身说法,并且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鼠婴肾组织移植于肾包膜下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应用治疗肾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Wistar雄性大鼠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为受体,将鼠婴肾组织块多点植入受体肾包膜下。治疗期间用EPO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EPO水平;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PO在移植物中的表达。结果①60d时D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1.768±0.140)mu/mL高于B组(1.160±0.324)mu/mL(P<0.01),与C组(2.329±0.125)mu/mL也有差异(P<0.05)。②移植后60d,移植物的体积由1mm3增至3-4mm3大小,表面血管网丰富,光镜下见肾小球、肾小管结构正常;③移植物EPO免疫组化,发现移植物EPO着色颗粒主要分布于肾皮质的肾小管,明显多于病例对照组大鼠肾组织(P<0.05)。结论通过对移植物的形态观察和功能测定,证明肾组织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可能为慢性肾性贫血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前众多的经尿道微创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均通过扩大或再造前列腺段尿道(PU)的腔内空间发挥作用,因此,探讨BPH微创术后PU形态对排尿的力学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探讨PU/膀胱颈横径比(RPU-1)对尿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RPU-1>0.79时,PU两侧出现涡流;且涡流随RPU-1增大而增大,相应的尿道出口流速则逐渐降低。CFD技术可量化模拟PU内的涡流行为,揭示RPU-1所反映的PU腔内空间对尿流动力学的客观影响,是无创尿流动力学研究的可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12例儿茶酚胺症均经病理及手术证实,其中10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AMP),1例肾上腺髓质增生(AMH),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CA和VMA测定对诊断有特异性,AMH的诊断依赖于病理,对于无高血压症状的嗜铬细胞瘤,认为采用“静止嗜铬细胞瘤”为妥,手术是治疗儿茶酚胺症的根本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及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 4 0例 BTCC患者 5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 ,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BAX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 - β 型受体基因移码突变的情况。结果 至少发生一个微卫星位点改变的阳性率为 82 % (33/ 4 0 ) ,D9S16 2、D16 S4 76、D9S5 4、FGA和干扰素 (IFN) - A1位点改变各自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2 3/ 4 0 )、 4 2 % (17/ 4 0 )、 38% (15 / 4 0 )、 4 8% (19/ 4 0 )和 5 5 % (2 2 / 4 0 ) ,阳性检出率与良性病变差异有显著性 ,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显著相关性。发生微卫星改变的 33例中 ,33% (11/ 33)和 4 2 % (14 / 33)分别可见 TGF- β 型受体基因和 BAX基因的移码突变。结论 检测染色体微卫星的改变是 BTCC早期诊断、监测复发的有效手段 ,染色体微卫星改变可能是 BTCC发生过程中多基因突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软式膀胱尿道镜检查的技术水平。方法 :报告软式膀胱尿道镜检查的成功经验及所遇问题。结果 :软式膀胱尿道镜对膀胱、尿道的观察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完成活检、插管、取异物等多项操作。结论 :软式膀胱尿道镜检查痛苦小 ,可替代硬式膀胱尿道镜 ,使用广泛 ;熟练掌握软式膀胱尿道镜的操作技巧是检查成功及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也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死因。浸润与转移是一个多环节、多步骤的过程,其中肿瘤细胞穿透基底膜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1]。如膀胱癌细胞必须穿透基底膜才能侵入肌组织;必须穿透血管基底膜才能进入血液循环和离开血液循环进入定植器官。基底膜主要是由Ⅳ型胶原、糖蛋白及蛋白多糖等组成的厚实网状结构,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支架。  相似文献   
9.
F344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F344大鼠树突状细胞(DC)的分离与培养方法。方法 取大鼠四肢骨骨髓细胞悬液,经梯度离心法得到DC ,加入白细胞介素(IL) - 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 ,全RPMI 16 4 0培养,经倒置显微镜、电镜及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纯度及成熟度。结果 细胞培养的第8天,经倒置显微镜、电镜观察DC出现典型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天OX6 2阳性率为8 .9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Ⅱ为2 0 . 90 %、CD86为16 98% ;第8天OX6 2阳性率为5 8. 0 7%、MHC Ⅱ为6 0 . 4 9%、CD86为6 2 . 94 % ;第15天OX6 2阳性率为84 . 6 8%、MHC Ⅱ为88 .0 3%、CD86为6 2 . 80 %。结论 用该方法得到的DC纯度可达80 %以上,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侧损伤后排尿上行传导通路的改变。方法采用清洁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脊髓背侧损伤17 g/2 cm、17 g/5 cm及17 g/10cm,3个小组,使用该院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在T12~L1水平制备背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仅暴露脊髓,但不损伤脊髓。术后第1天,所有大鼠开腹,BDA注射于膀胱壁。BDA注射2周后取出脊髓组织,行BDA染色并观察其变化。结果神经示踪后BDA免疫组化阳性的神经元呈棕褐色深染。BDA阳性的神经元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灰质。通过观察脊髓组织内BDA的变化情况,发现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以上脊髓组织内BDA阳性的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减少;随着脊髓损伤程度的加重,神经元细胞染色程度减弱。并且在脊髓损伤组中,损伤部位以上出现一侧深染者,向上走行过程中观察到另一侧相应位置也出现明显BDA染色阳性的区域。结论 BDA示踪技术在神经传导的研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神经示踪结果提示外伤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的传导发生了减弱,并且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在传导过程中存在神经支配向对侧交叉传导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