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胰腺癌和胆管癌早期诊断的病例比较少,出现梗阻性黄疸时病变多已侵犯肝门部、肝十二指肠间膜、胰头部、十二指肠等周边脏器,或伴随远处转移,大多不能手术切除的证。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胆管癌正在尝试进行化疗和放疗,同时对症治疗较多的梗阻性  相似文献   
2.
Lugol液色素内镜广泛的应用于食管疾病的诊断,我院1994年10月至1995年5月使用本法共20例,现报告如下。一、资料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5-79岁,平均60岁,在常规镜检中发现可凝病灶而入选。临床症状有进食后胸骨后烧灼感或摩擦样疼痛,食物下咽梗噎感等,病程2个月~3年。二、器材:(1)OlympusGIF-XQ30胃镜、OTV-F3及监视器。照像及录像设备;(2)粘液清除剂:取α糜蛋白酶20mg,甲基硅油8ml和碳酸氢钠1g置于容器中,加入温水(约40℃)72ml,经反复搅拌配…  相似文献   
3.
血管生成素2经PI3K/Akt途径对HCT-8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外源性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对结肠癌细胞株(HCT-8)中Tie-2、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与PI3K/Akt通路的关系.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ng-2蛋白(0、0.2、0.4、0.8、1.2、2.0、3.0 mg·L-1)作用于HCT-8细胞,用MTT法...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组织中Ang-1、Ang-2及受体Tie-2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研究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和促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分析Ang-1、Ang-2和Tie-2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的关系,探讨三者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为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大肠癌组织中的Ang-1、Ang-2和Tie-2的表达;RT-PCR检测Ang-1、Ang-2和Tie-2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的表达。结果:Ang-1、Ang-2与Tie-2在癌组织高、中、低分化程度上的表达呈现为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蛋白与RNA表达越明显(P<0.05)。结论:Ang-1、Ang-2及Tie-2的表达程度与大肠癌的进展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术(PEIT)治疗老年肝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肝癌患者60例,根据接受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30例行RFA+PEIT,对照组30例行RFA。对比分析两组完全消融率、一般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功能、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个月实验组及对照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73. 3%、46.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出现发热、腹痛、腹胀、肝区不适等不良反应,持续3~10 d,经内科积极对症治疗,上述症状可缓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1 w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经内科对症治疗后1个月AST、ALT、TBIL与治疗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1个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RFA联合PEIT治疗老年肝癌安全、有效、仅引起短暂的肝脏损伤、明显改善机体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肝细胞癌(HCC)肿瘤标志物和CT/MRI诊断的应用、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等治疗方法的进步,使HCC的5年生存率达到了63.4%。但是由于我国HCC早期诊断水平的不均衡,可进行手术切除的病例仅仅有20%~30%。对于高危人群定期开展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肝脏超声检查;提高三期动态增强CT和Gd—DTPA增强MRI等影像学诊断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等若干问题,是提高我国HCC早期诊断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放大内镜在诊断早期食管癌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食管癌早期症状轻微,极易被忽视,当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的典型症状时,多为中晚期,常伴有—定程度的转移,治疗效果极差,5生存率很低。改善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近年,在国外特别是日本,由于色素放大内镜的应用,使早期食道癌的确诊率明显提高,改善了食道癌的预后。下面,我们就“放大内镜在诊断早期食道癌中的作用”做以下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NAs)规范化治疗前耐药突变情况。方法在我国北方地区4家医院收集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NAs规范化治疗前的血清,提取血清中HBVDNA,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一直接测序法获得HBV全长RT区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查该区内11个经典耐药突变位点(rt169、rt181、rt184、rt194、rt202、rt204、rt236、rt250、rt80、rt173和rt180)并鉴定患者HBV基因型。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142例血清HBVRT区在11个经典耐药突变位点上均为野生型氨基酸;6例患者检出经典耐药突变,分别为rtM204I2例,rtA181V、rtA181T、rtL180M+rtM204I、rtL80V+rtL180M+rtM204I各1例,其在半年以前均有不规范NAs治疗史。148例患者基因型分布为:B基因型占4.1%(6/148),C基因型占95.3%(141/148),D基因型占0.6%(1/148)。结论依据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本研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线时体内HBV以野生株为优势株,检出NAs耐药突变株的患者均有既往不规律抗病毒治疗史。基线耐药检测有助于NAs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Lugol液色素内镜诊断食管疾病的研究温春阳,王爱平,史淑君,牛彤Lugol液色素内镜广泛的应用于食管疾病的诊断,我院1994年10月至1995年5月使用本法共20例,现报告如下。一、资料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5~79岁,平均60岁,在常规...  相似文献   
10.
黄精粗多糖对经环磷酰胺处理的小鼠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精粗多糖灌胃给药,能明显对抗经不磷酰胺处理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减少并增加免疫抑制小鼠胸腺和脾脏的重量。结果表明黄精粗多糖具有升高的细胞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