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针形内窥镜对小儿鼻颅底疾病进行探查与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在外径1.9mm的进口针形内窥镜及电视同图像系统监视下,对8例小儿(7d ̄12岁)鼻颅底有关疾病进行探杳与手术。结果:先天性后鼻孔闭锁3例中,1例好转,3例痊愈。外伤性脑脊液鼻漏1例,经修补痊愈先天性脑膜脑膨出2例,确诊后1例暂缓治疗。另1例行内窥镜手术痊愈。颅底神经母细胞瘤2例取材作病理检查确诊。结论:在电视图像监视下应用  相似文献   
2.
人耳蜗长度的CT及显微解剖测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人耳蜗内腔形态重建和长度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国人无耳疾颞骨标本(左6右4)被随机编号,分别经多层螺旋CT超薄扫描,仿真内镜三维重建及长度测量后行显微镜下耳蜗蜗管间断开窗,刻度微管蜗管长度直接测量,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结果仿真内镜可三维重建可反映耳蜗蜗管内腔形态的立体结构并允许直接进行多方位观察,利用定位图标可直接进行长度测量;显微解剖直接测量蜗管长度,客观准确.两组所测长度分别为(25.2±1.95)mm和(29.4±1.45)mm,前者比后者稍短,后者与姜泗长等结果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 05).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仿真内镜重建可获取反映较真实膜性蜗管形态结构的三维立体构图,直接的长度测量简单易行.蜗管间断开窗导管微丝引导下的直接长度测量方便、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分离前下皮瓣修补鼓膜前下象限边缘性穿孔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3例鼓膜前下象限边缘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纯音听阈和耳内镜结果,计算气骨导差及气骨导差改善值。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耳内镜下所有患者鼓膜完整。平均气导为(16.0±15.64)dB,骨导为(12.16±11.92)dB,气骨导差为(3.83±3.73)dB,术后3个月的气骨导差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耳内镜下分离前下皮瓣修补鼓膜前下象限穿孔,具有简单,微创,愈合率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标本进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含量检测分析,以探讨其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中耳积液、血清中的IL-8含量以及对照组血清中的IL-8含量。结果IL-8在中耳积液中阳性表达率为89、16%,中耳积液中IL-8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的含量(P〈0.01),急性期组的含量较慢性期组高(P〈0.05),浆液性积液中的含量较粘液性积液高(P〈0.05);实验组血清中IL-8含量较对照组血清高(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的IL-8可能是由中耳腔局部产生的,而非单纯由血液中渗透而来,IL-8在疾病早期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促进浆液性中耳积液产生,深入了解这一作用对寻找分泌性中耳炎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鼓室成形术前后骨导听力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单侧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接受鼓室成形术后骨导听力的改变。方法 对 1995~ 1999年间住院的 188例接受鼓室成形术的单侧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手术前后的骨导听阈进行分析 ,以 0 .5、1.0、2 .0、4 .0、6 .0kHz至少 2个频率骨导听阈改变超过 15dBHL以上为阳性 ,否则为阴性。记录阴、阳性例数 ,并比较术前阴、阳性组之间在术中所见的听骨链固定或坏死、前庭窗或蜗窗功能不良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与健侧对比 ,4 4例(2 3.4 % )术前为阳性 (阳性组 ) ,14 4例 (76 .6 % )为阴性 (阴性组 ) ,阳性组中 5 6 .8% (2 5 / 4 4 )术后骨导听力改善 ,术中发现听骨链或两窗功能不良的有 75 % (33/ 4 4 ) ,较阴性组的 10 .4 % (15例 )高 (P <0 .0 1)。结论 在部分接受鼓室成形术的单侧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中 ,术前骨导听力可因听骨链和两窗功能不良而下降 ,但部分病例术后骨导听力可以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对鼻息肉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仍有部分鼻息肉患者术后易复发。鼻息肉的病因复杂,其术后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对我们收治的资料较齐全的54例复发性鼻息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鼻息肉的复发原因和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鼓膜成形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内镜下修补干性鼓膜中、小穿孔的效果并与传统的烧灼法作对照。方法按完全随机法将鼓膜干性中央性中、小穿孔130耳分为两组,第一组100耳接受内镜下同种异体颞肌筋膜鼓膜成形术(内镜组),另30耳采用传统的40%三氯醋酸烧灼法进行修补(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术后3个月鼓膜穿孔完全愈合的耳数以及术后6个月的语言频率纯音听阈的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内镜组鼓膜穿孔完全愈合率为91/100,较对照组的20/30高(P<0.01),术后6个月,两组鼓膜穿孔完全愈合者的骨-气导差在10dB以内的占90.1%。结论使用内镜修补鼓膜穿孔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代替手术显微镜且更容易通过狭窄或弯曲的外耳道,该手术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制鼻腔鼻窦仿真模型,并验证其在鼻气流动力学实验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①用正常成人鼻腔鼻窦作为灌注模板,以透明树脂和琼脂为灌注材料,制作出鼻腔鼻窦透明仿真树脂模型;②用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确定模型内部结构符合人鼻腔鼻窦正常形态与结构;③用鼻声反射仪检测确定模型的截面积和容积曲线并与正常人鼻声反射结果比较;④使用摄像机记录烟雾在鼻腔鼻窦模型内的流动方式与分布范围,以检测其透明性和直观性,其结果可经计算机处理.结果 成功制作出鼻腔鼻窦模型.模型具有仿真性强、透明性高的特点.模型的内部结构、形态、声反射图形与正常人鼻腔鼻窦检查与测试结果相近.从外部可观测烟雾在鼻腔鼻窦模型内的走向与分布,并可用高速摄像机记录.鼻吸人气流以两种主要流动方式到达后鼻孔:气流流过鼻阈后,大部分气流直接冲击中鼻甲前端,在中鼻甲前端形成漩涡;气流大部分经总鼻道和中、下鼻道呈半弧线型,小部分经鼻腔中上部呈抛物线型到达后鼻孔.快速吸气时鼻腔中上部的气流迅速增加;在鼻阈后中鼻甲前端和鼻咽部两处气流出现漩涡.呼吸时气流可直接进入上颌窦,呼吸时上颌窦内的气流均形成漩涡.结论 ①研制的仿真透明树脂鼻腔鼻窦模型可用于鼻气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②鼻吸入气流以两种主要流动方式到达后鼻孔:大部分经总鼻道和中、下鼻道,小部分呈抛物线型经鼻腔中上部;③鼻吸入气流主要冲击部位是中鼻甲前端和下鼻甲,呼吸时上颌窦内的气流均形成漩涡.  相似文献   
9.
中耳特种内镜检查与手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特种内镜--变焦显微内镜及针形内镜进行中耳检查、治疗和手术,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对不同的中耳病变应用不同的特种内镜,显微内镜外径4mm,最大放大倍数150倍,针形内镜外径1.9mm。配套使用的设备还有自行研制组装的多功能数字图像系统。结果:495例(耳)应用特种内镜检查与手术。有4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鼓室穿刺抽液及鼓膜置管。70例残余性中耳炎病人在特种内镜下作鼓膜成形术,其中23例在显微内镜下进行,另47例在针形内镜下手术,效果良好。显微内镜可调节为全景观察及显微检查,从大体至微细的正常结构或病理改变均有清晰显示。而应用针形内镜则可通过狭窄的耳道进行中耳检查及手术。连接数码图像系统,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并打印出彩色图文报告。结论:变焦显微内镜及针形内镜在中耳的检查、治疗及某些手术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急性单侧耳鸣患者耳蜗外毛细胞和内侧橄榄耳蜗系统的功能。方法:选择2003-2005年期间就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听力正常或轻度下降(4~8kHz之间每倍频程纯音听阈≤25dB)并伴有轻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单侧急性耳鸣患者28例(急性耳鸣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听力无耳鸣(125~8000Hz之间每倍频程听阈≤15dB)的20~22岁医科大学生14例。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和健耳白噪声抑制后再次检测,并对耳鸣进行匹配。①以两个等强度(L1=L2=70dBSPL)初始纯音,f1和f2的几何均数f0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反应频率,f2/f1=1.22,取频率谱中2f1-f2处的反应幅值,以反应幅值高于噪声底3dB以上并超过1倍标准差为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得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反应幅值听力图,共取0.5,1,2,4和8kHz等5个频率点进行测量。对侧抑制方法为在对侧耳给与70dBSPL的宽带白噪声掩蔽,正常组+白噪声为正常组对侧耳加70dHSPL的白噪声,急性耳鸣组+白噪声指急性耳鸣组对侧耳加白噪声,记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②采用对侧健耳进行耳鸣匹配,声信号为125~8000Hz的纯音、窄带噪声、白噪声和啭音,给予阈上10dBHL的纯音,从低频至高频以0.1个倍频程进行扫频以进行音调匹配,若不成功再采用窄带噪声进行匹配,或改用白噪声,然后再以2dB的步长调整响度,以能达到与耳鸣相似度80%以上才认为匹配成功,记录时取所给声信号的主频,响度为健耳感觉级(dBSL)。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各项指标的测量,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在0.5kHz、1kHz和8kHz3个频率点的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的对侧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下降,抑制后的幅值与未抑制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耳鸣组给与对侧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与未抑制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45)。②急性耳鸣组28例(28耳)成功匹配24例(24耳,85.7%),其中窄带噪声匹配成功的有20例(83.3%),3例为纯音,主频分布为0.5~6kHz,响度5~20dBSL;1例为白噪声,响度为10dBSL。结论:急性耳鸣组的病例有中高频段的耳蜗损害;耳鸣患者可能有内侧橄榄耳蜗系统传出系统作用的下降或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