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DPC4(deleted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locus 4,DPC4)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NSCLC组织、19例相应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中DPC4、VEGF的表达和MVD值。结果:DPC4在肺癌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5%(33/52),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9.5%(17/19)相比,DPC4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DPC4与组织学类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52例NSCLC中,DPC4的表达与VEGF、MVD值均呈负相关。结论:DPC4的低表达可能是肺癌发生过程的早期事件,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促进肺癌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肺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和磷酸化FAK(phospho FAK,pY397FAK)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正常支气管黏膜上皮中的表达,及FAK在NSCLC发生、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K和pY397FAK在60例NSCLC和19例正常支气管黏膜上皮中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指标和Ki-67表达进行联合分析。结果:FAK和pY397FAK在NSCLC中表达为83.3%(50/60)和55.0%(33/60),高于正常支气管黏膜上皮[57.9%(11/19)和21.1%(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10。FAK和pY397FAK表达升高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在Ⅲ期和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高于Ⅰ Ⅱ期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K的强阳性表达率在低分化组中(73.1%,19/26)显著高于高一中分化组(47.1%,16/34),P=0.043。结论:FAK和pY397FAK过表达在NsCLC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FAK和pY397FAK可能作为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的指标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几十年,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因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价、靶向药物的开发、个体化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转移的肿瘤患者中,循环肿瘤细胞被视为一种微创的极具前景的诊断标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标志.许多敏感的筛选方法和设备已经应用于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和富集.本文总结了6种CTCs的分离和富集技术以及他们的优缺点,以期为后续更加优化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后续肿瘤的精准医疗带来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和Survivin基因在大肠癌、正常大肠黏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HIT基因和Survivin基因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探讨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6例大肠癌和33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检测FHIT、Survivin基因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33例癌旁正常大肠黏膜上皮和56例发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9%、48.2%,原发癌中FHI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症正常大的黏膜上皮(P〈0,01)。Survivin在56例大肠癌的表达率为48.2%,显著高于33例癌症正常大肠黏膜上皮(P〈0.01)。结论FHIT基因表达的下调与Survivin基因表达的上调可能促进了大肠癌的发生。这样临床上通过检测FHIT、Survivin的基因的表达率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 ε(PKCε)在不同病理类型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 方法 正常前列腺(NP)组织标本10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标本10例、癌旁(PC)组织标本10例、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43例。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PKCε的表达情况,分析PKCε表达与不同病理类型及PCa分级、分期的关系。 结果 PCa组PKCε表达阳性27例,BPH组无阳性表达,NP组1例,PC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Gleason评分≥8分组中PKCε表达阳性12/13例,2~4分组4/10例,5~7分组11/20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期PKCε表达阳性10/12例,T4期9/10例,T1、T2期分别为1/6例和7/15例,高分期与低分期组PKCε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转移组PKCε表达阳性9/10例,未转移组18/33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患者血清PSA≤20 ng/ml者PKCε表达阳性7/15例,>20 ng/ml组20/18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Ca组织中PKCε的表达率较高,并且与PCa病理分级、分期呈正相关,临床上可考虑作为PCa预后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thase,i NOS)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5 2例肺癌中 i 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 ,同时检测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显示 ,i NOS在肺癌中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但它可能不参与VEGF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 ,而通过另外途径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联合二烯丙三硫(DATS)对膀胱癌细胞T24的协同杀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TUNEL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THP、DATS及二者联合对T24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blot测定Bcl-2、Bax的表达变化;比色法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 THP、DATS均能抑制T24细胞生长,DATS可明显提高THP的杀伤效应;THP(0.25mg/L)联合DATS(3mg/L)作用48h的细胞生存率为(32.3±2.6)%,低于单独应用THP(63.2±1.4)%和DATS(61.9±4.2)%,二者具有协同抑瘤作用;联合药物组可明显提高细胞凋亡率及G2/M期细胞比率,并更能显著抑制Bcl-2的表达,促进caspase-3的活性增加。结论 THP联合DATS可通过共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协同作用,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该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Bcl-2的表达及caspase-3的活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80蛋白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SP法检测CD30、CD20、CD45RO和p80在28例ALC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30全部呈强阳性表达,p80蛋白有13例呈强阳性,p80蛋白阳性病例的免疫学表型为T细胞性11例和Null细胞性2例,无B细胞性和T、B细胞标记均表达的病例(P<0.05)。p80蛋白与ALCL的发病年龄、AnnArbor分期均无关,而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1)。结论CD30和p80蛋白的检测可用于ALC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AEG-1对肿瘤多种生物学特性均有促进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实验证实AEG-1过度表达的肿瘤部分新生血管较多,AEG-1也可以提高VEGF启动子的活性以及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与AEG-1介导血管生成有关的分子包括PI3k/Akt、Tie2、Ang1、H-ras和HIF-1α等。在信号转导途径中最为重要的是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起到联系H-ras和AEG-1的作用,并介导由AEG-1引起的Ang1/Tie2下游靶位点的激活。NF-κB,H-ras/MEK在AEG-1介导的血管生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芬  柯尊富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0):1195-1198
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Astrocyte elevated gene- 1,AEG-1)最初通过快速消减杂交技术(rapid subtraction hybridization ,RaSH)鉴定发现,在HIV-1 或肿瘤坏死因子-α 诱导的原代人胎脑星形胶质细胞(primary human fetal astrocytes,PHFA)中其表达升高。AEG-1 的cDNA 由3 611 个碱基组成,定位于8q22,分子量64kDa ,等电点是9.33。研究发现,AEG-1 定位于核周和类内质网结构区。AEG-1 是Ha-ras 和c-myc 的下游靶分子。此外,近几年研究证实,AEG-1 的致癌作用与激活PI 3K-Akt 和NF-κ B 信号通路有关。AEG-1 最初在2002年被成功克隆,目前已被证实在多种器官的致癌作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AEG-1 在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肝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生存率负相关。在体内、外通过提高或抑制AEG-1 表达的研究进一步探明AEG-1 调节细胞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包括增殖、侵袭、转移、血管新生和基因表达等。虽然AEG-1 的致癌作用已经得到证实,但它作为一个癌基因的潜在功能和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就AEG-1 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做一综述,旨在以AEG-1 为合理的靶点介入肿瘤治疗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