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推动医学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的认知,遵义医科大学积极推广数字化教学工具,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此选择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进行网络课程体系的建立,利用Camtasia studio 9、Adobe After Effects CS6及格式工厂等视频软件制作系统解剖学的网络课程,并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打造专属的系统解剖学网络课程体系,进行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对线上、线下教学的评估得知,此次线上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要求;但还有许多问题,如何将线上线下更好地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人膈肌内神经分支分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人膈的神经支配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特点。方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分支染色法。结果:(1)一侧膈神经入肌后一般分为3—4支(3支型4例,4支型2例),1支(前支)向前内侧走行,支配胸部,1~2支(前外侧支)向外侧走行,支配肋部,最后1支(后支)最粗大,向后下走行,分为后外侧支和后脚支,分别支配膈中心腱外侧叶后外侧的肋部和腰部,各级神经的分支在肌束中部密集排列成神经丛。(2)6例标本均未发现左侧或右侧膈神经越过中线至对侧。(3)2例带肋间肌的标本肉眼未见有肋间神经分支进入膈。结论:(1)左、右膈神经分布于膈,未见左右侧膈神经重叠支配和优势支配。(2)膈神经的终末分支在肌束中部密集排列形成似“肾形”的神经丛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人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和肌内神经染色观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成尸11具定位神经入肌点和5具行Sihler’s 肌内神经染色。 结果 腹外斜肌受下8对肋间神经外侧肌支支配,各个肌齿的神经入肌点距离相应肌齿起端中点(1.54±0.33)cm,位于锁骨中线与第5肋下缘的交界处至腋后线与第11肋下缘交界处的连线上。Sihler’s染色显示支配腹外斜肌的肋间神经外侧肌支入肌后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起端1/3,然后约在各肌齿的近、中1/3交界处分出2支二级神经分支,即上支与下支,它们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中间1/3,相邻两个肌齿的上支与下支在各肌齿中远部形成“U”形吻合,从“U”形吻合弓上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止端1/3。在腹外斜肌上半部,各肌齿的神经分支分布到相应的肌齿,但在腹外斜肌下半部,上一肌齿的远侧下份是由下一肌齿的神经分支(上支)分布。 结论 ①为临床上腹壁局部麻醉和术后切口疼痛的神经阻滞提供指导意义;②腹外斜肌中远部从上至下形成“波浪形”的神经分支密集区;③腹部手术切口建议不要超过四个肌齿。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尺骨滋养孔和肌附着的自身百分位置以及滋养动脉与肌附着的关系。方法对成人76块游离尺骨的滋养孔进行观测,解剖20具成年尸体尺骨上的肌附着并定位其百分位置,观察滋养动脉起始与走形。结果尺骨滋养动脉多来自尺动脉,其滋养孔主要位于尺骨掌面指深屈肌附着的近、中1/3交界处,距离尺骨鹰嘴上缘(9.06±1.26)cm,占尺骨长的(37.41±5.17)%。从肱骨内上髁至远侧,尺骨近端的肱肌、掌面的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的肌附着近侧点和远侧点分别位于前臂尺侧长的(14.36±1.94)%和(22.60±2.01)%、(16.91±3.98)%和(74.60±3.62)%、(76.23±3.51)%和(94.41±2.57)%处。从尺骨鹰嘴上缘至远侧,尺骨内侧面的指深屈肌、背面的肘肌、拇长展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的肌附着近侧点和远侧点分别位于尺骨长的(9.22±2.78)%和(71.50±5.01)%、(7.89±1.07)%和(33.63±3.38)%、(34.77±6.47)%和(65.91±9.69)%、(38.75±4.42)%和(72.30±4.05)%、(56.76±5.49)%和(82.73±4.43)%处。结论这些结果对尺骨骨折手术入路和治疗决策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腹直肌形态与肌内神经分布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腹直肌形态学、神经入肌点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研究,为腹直肌的临床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和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1)腹直肌肌重(47.80±12.89)g,肌长(33.18±3.38)cm,肌宽(4.55±1.87)cm,肌厚(0.55±0.24)cm,腱划长(1.06±0.32)cm.(2)腹白:肌神经入肌点在肌深面肌宽的中、外1/3交界处,自上而下呈线形排列.(3)腹直肌受第7~12胸神终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呈节段性、重替性分布.神经主干和分支在肌内走行不受腱划分隔的影响.结论:腹直肌由多神经节段性重叠性支配,神经在肌内的行程不受腱划影响.腹直肌的神经入肌点在肌深面肌宽的中、外1/3交界处.  相似文献   
6.
人胸锁乳突肌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胸锁乳突肌各亚部的构筑特征,并对该肌的神经入肌点进行定位,为胸锁乳突肌移植的取材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①用14侧胸锁乳突肌进行肌构筑学研究.②用50侧胸锁乳突肌进行大体解剖测量并对其中40侧的神经入肌点进行定位研究.结果①胸骨头亚部肌重20.5±6.67g、肌长19.63±2.62cm、生理横切面积1.81±0.73cm2,锁骨头浅亚部肌重7.09±2.66g、肌长16.48±2.33cm、生理横切面积0.59±0.25cm2,锁骨头深亚部肌重7.62±2.71g、肌长14.43±1.82cm、生理横切面积0.77±0.38cm2.②神经入胸锁乳突肌有两种形式,一是穿锁骨头深亚部入肌,占35%,入肌点距乳突尖4.03±0.38cm;一是在锁骨头深亚部后缘入肌,占65%,入肌点距乳突尖4.42±0.31cm.结论①胸骨头亚部的肌重与生理横切面积分别是锁骨头两亚部之和的1.40倍与1.33倍,是胸锁乳突肌肌力的主要提供者.②胸锁乳突肌的神经入肌点约在锁骨头深亚部深面中、上1/3交界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30具成人尸体的正中神经前臂分支,并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对5具成人尸体的旋前圆肌进行染色,观察其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1)正中神经前臂分支密集区最远一个束支距离肱骨内上髁(7.63 ± 1.15)cm,该距离占前臂长的29%.旋前圆肌长(14.01 ± 0.91)cm.旋前圆肌止点中点距离肱骨外上髁(13.31 ± 0.81)cm,该距离占前臂长的52%.(2)正中神经从其两侧各分出1支一级分支从旋前圆肌外上方进入该肌,其中尺侧支分布到旋前圆肌肱骨头近侧半,桡侧支分布到旋前圆肌肱骨头远侧半及其尺骨头.结论:正中神经前臂肌支有近端集中、偏向尺侧以及与旋前圆肌位置关系密切的分布特点,这些分布特点对前臂创伤修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旋前圆肌有来自正中神经的较恒定的分支分布,该肌可分为肱骨头亚部与尺骨头亚部,供肌亚部移植.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教学中发现一具成年男性尸体两侧上肢的前臂前群肌中均有一块异常的肌肉,查阅相关文献未见有其报道,为积累国人肌肉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背阔肌肌内神经分布和肌构筑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肌构筑法。结果:(1)支配背阔肌的胸背神经发出2~3支一级神经支入肌,入肌后发出呈树枝状分支分布到该肌,在肌中部构成网格状的神经分支密集区。(2)背阔肌内上部肌重(58.91±10.29)g、肌长(18.76±1.67)cm、生理横切面积(3.39±0.65)cm2,外下部肌重(119.60±20.89)g、肌长(29.33±1.70)cm、生理横切面积(4.69±0.92)cm2。结论:(1)背阔肌有恒定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可分为两个亚部:内上部和外下部。(2)背阔肌内上部在肢体运动中更多的维持肩关节的稳定;而背阔肌外下部则更多参与肢体的速度运动。  相似文献   
10.
背阔肌的神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神经解剖学资料。方法:观察60侧背阔肌的胸背神经分支类型并定位神经入肌点。结果:(1)91.67%的胸背神经分出两支(一级分支),即内上支和外下支,其中内上支分出2~3支(二级分支),外下支分出3~5支(二级分支),外下支的分支多见集中型或羽状型。(2)胸背神经内上支与外下支的入肌点距肩胛骨下角下缘的直线距离分别为(5.38±0.36)cm、(6.70±0.41)cm。两神经入肌点之间的距离为(2.17±0.32)cm。结论:背阔肌有较恒定的神经分支分布及入肌点定位,对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