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摘要:由于近年抗菌药物的滥用、耐药结核菌株基因突变和艾滋病共患结核患者的增多等因素,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出现大量的耐药结核病患者,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存在巨大困难。因此,全面了解结核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对于预防和监测结核病的发生,建立快速耐药结核株分子检测方法和抗结核新药的研发至关重要。本文就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常见基因突变和分子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特性,建立人轮状G1P[8]型病毒体外感染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的细胞模型。方法 采用胶原酶XI和中性蛋白酶I联合消化法获取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经纯化和鉴定,用人轮状G1P[8]型病毒感染细胞,测定培养上清的病毒滴度和载量,并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人轮状病毒G1P[8]型VP6蛋白的表达情况,评价人轮状G1P[8]型病毒体外对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的感染性。结果 分离的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经传代培养纯化,获得纯度达90%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对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原代肾细胞、HCT116细胞和MA104细胞进行轮状病毒易感性比较,确定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可以被人轮状病毒G1P[8]感染,培养72 h时病毒滴度可达到2.0×105 TCID50/mL。经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发现在人轮状G1P[8]型病毒感染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1~5 d均能检测到人轮状病毒VP6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结论 确立了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与培养方法,并建立了人轮状G1P[8]型病毒感染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3.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发结核病的病原菌。近年,结核病发病有增加趋势,特别是结核杆菌耐药株增多,这些都提示其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改变。对不同基因型的结核病患者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是当今个性化医疗和结核病有效治疗的必然要求。目前广泛使用的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方法主要有插入序列6110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法、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耐药相关基因突变谱分析、基因芯片分型技术等,这些方法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各有利弊。本文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分型技术和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和基础研究人员选择适合的分型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