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5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The study of the micro and macro-hemorrheologic changes and theflow conditions of the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 in 30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hepatitis was reported.Normal individuals,and patients with acute icterichepatitis or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were employed as the controls.The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were asfollows:The reduced viscosity of the whole blood and the plasma viscosityincreased markedly;the dispersion rate of the values of blood viscosity increasedas the clinical state of the patient became worse;and the factors increasing theblood viscosity(i.e.increase of the immuno-globulin level,prolongation of theerythrocyt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time,and increase of RBC sedimentation rate)and those decreasing the blood viscosity(i.e.decrease of hematocrit reading,fibrinogen level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existed simultaneously in thepatient.The changes of the flow conditions of the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 werein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blood viscosity and the severity of thedisease.The 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the above mentioned change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内皮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原发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5例;常规治疗组(缬沙坦80160 mg)、阿司匹林1组(缬沙坦+阿司匹林100 mg,早晨顿服)、阿司匹林2组(缬沙坦+阿司匹林100 mg,睡前顿服),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压、血中NO含量;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结果①血压变化:3组EH患者经4周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较治疗前有较大下降(P<0.01),治疗前后心率的变化差别不显著(P>0.05)阿司匹林2组与其他三组相比降压幅度较大,但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血浆NO及GMP-140的浓度变化:3组EH患者经4周治疗后,血浆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阿司匹林1、2组,治疗后血浆GMP-140的浓度较治疗前下降(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常规治疗GMP-140的浓度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各组对老年EH患者降压幅度及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可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4.
HtrA1在小鼠牙齿发育过程中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trA1在小鼠牙齿发育过程中表达与分布,初步探讨其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备昆明小鼠磨牙发育各期标本石蜡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HtrA1蛋白在小鼠第一磨牙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HtrA1在小鼠磨牙发育过程中表达,但不同的发育阶段表达不同:在小鼠胚胎12.5~16.5d,HtrA1表达在新生牙槽骨基质及梅克尔软骨上;胚胎18.5d,HtrA1在牙槽骨基质及牙囊上有表达;HtrA1表达于新生鼠牙槽骨基质、牙囊及成釉器颈环处细胞上;出生后第5天,HtrA1表达在牙槽骨基质、牙囊、上皮根鞘及上皮根鞘邻近牙乳头细胞上;HtrA1表达于2周龄及3周龄小鼠牙周膜、牙囊及根分叉附近新生牙槽骨上,靠近下颌骨下缘完全发育成熟的颌骨并没有表达;成年鼠牙周膜及牙髓上有HtrA1表达,但牙槽骨并没有表达。结论:HtrA1在小鼠磨牙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的时空表达性,它可能在小鼠牙周组织及继发性牙本质的形成中起特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参麦组,模型组及参麦组均经右侧颈动脉线栓大脑中动脉Willis环,阻断血流30分钟后再灌注30分钟,并反复3次的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采用尾静脉给药,每天1次,连续6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观测缺血再灌注0、30、60分钟及1天、3天、6天共计6个时间点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棘波振幅。并计算脑缺血再灌注前及6天后脑梗死范围。结果参麦注射液组在第3天、6天2个时点测得值显示RCBF显著升高、EEG棘波波幅明显降低,显著降低再灌注6天后脑梗死范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具有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异常放电,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松弛脑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离体心脏舒缩功能的作用。方法将3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心得安组、参麦联合心得安组、参麦组,每组8只。采用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方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于造模成功后3 d断头取心脏组织,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记录各组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离体心脏在灌流前5 min及灌流后0.5、1、2 h的收缩张力(IT)、舒张张力(DT)、心率(HR)、左室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max)。结果在灌流给药后0.5、1、2 h,心得安组 IT[(2.01±0.02)g、(1.52±0.01)g、(1.53±0.02)g],HR[(326±32)次/min、(331±41)次/min、(307±37)次/min]、±dp/dtmax[(4012±193)mmHg/s、(3729±174)mmHg/s、(3631±123)mmHg/s;(3565±202)mmHg/s、(3632±154)mmHg/s、(3601±129)mmHg/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参麦组IT[(2.71±0.10)g、(3.74±0.04)g、(3.17±0.01)g]、HR[(491±46)次/min、(527±52)次/min、(519±49)次/min],+LV dp/dtmax[(5690±2403)mmHg/s、(5739±219)mmHg/s、(5825±186)mmHg/s]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参麦联合心得安组IT、DT、HR及±LVdp/dtmax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增强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离体心脏心肌收缩力,心得安可阻断参麦注射液的强心效应,提示参麦注射液可能具有β-受体激动剂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国外已有较多的医学院校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辅助教学,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这种方法我国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于1985年编制了临床检验诊断教学中文软件教学程序,在军医系82级教学中用萍果Ⅱ型微电脑开展了程序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微电脑教学既可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还可减少教员的繁重教学劳动。目  相似文献   
8.
据苏联学者报道(2:101,1963),观察嗜酸性细胞的变化,有助于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目前国内尚未见专题报道。我们对120例脑血管病的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动态进行了观察,现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对30例重肝病人血液宏观和微观流变学及甲皱襞微循环流态进行了观察,并设正常人、急黄肝和慢活肝病人为对照组。重肝病人的主要变化为:全血还原粘度和血浆粘度明显增高;血液粘度值离散度随病情加重而增大;增高和降低血液粘度的因素同时存在,即免疫球蛋白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沉增速,同时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元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甲皱襞微循环流态和流速改变与病情和血液粘度增高程度有一定平行关系。文中对上述变化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微循环障碍在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已受重视,肝炎的血流变学研究亦屡有报道,然而,组织细胞电泳的资料少见。为了探讨肝细胞电泳对肝炎的临床意义,我们于近两年来在进行肝穿活检时,同时检测肝细胞电泳,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