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低剂量二丙酸倍氯米松和酮替芬联合应用能否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方法  5 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治疗组 ,采用低剂量二丙酸倍氯米松局部吸入 ,口服酮替芬 ,疗程 6~ 9个月 ;3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不用药作为对照组。临床随访≥ 1年 ,观察两组患儿哮喘发生率。同时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肺功能及骨密度。结果 完成随访 1年以上者 ,治疗组 5 2例中仅 3例 (5 77% )发生哮喘 ,而对照组 30例中有 14例 (4 6 6 7% )发生哮喘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治疗组患儿肺功能与治疗前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骨密度检测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低剂量二丙酸倍氯米松局部吸入与酮替芬联合应用可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婴幼儿哮喘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3.
重庆地区小儿肺炎细菌耐药性及抗生素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小儿肺炎常见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性,探讨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吸取1 165例小儿肺炎下呼吸道分泌物,利用microscan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培养及药敏试验,并统计临床初始抗生素应用情况.结果细菌总分离数为392株(33.7%),其中革兰阴性菌257株(65.6%),前5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细菌为135株(34.4%),依次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药物敏感实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与葡萄球菌呈多重耐药,其它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差异较大,较敏感的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而泰能、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则高度敏感.1 165例小儿肺炎使用抗生素种类达21种,使用率100%.单用一种者占38.5%,联合二种者占61.5%;无一例首选万古霉素或泰能.初始抗生素治愈率为76.7%(894/1 165例),好转率为18.5%(216/1 165例).结论重庆地区小儿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不同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差异较大;临床多选用二、三代头孢菌素.积极监测细菌耐药性,有助于提供选择抗生素的依据,对提高疗效和避免耐药菌株的快速增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3年某院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该院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的447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 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细菌检出率43.8%,其中肺炎链球菌检出率25.5%,居细菌检出首位;25例患儿完成了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阳性率44.0%,与痰培养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呼吸道常见7种病毒检出率27.3%,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18.8%,居常见7种病毒检出首位,小于1岁组病毒检出率较高,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肺炎支原体检出率23.5%,未检出肺炎衣原体。结论该院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与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细菌检出率在各年龄组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前后的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对比分析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家属满意度、治愈率、出院后1周再入院率、院内感染率的差异,以及临床路径管理变异情况。结果共204例患儿符合入选标准,临床路径研究组96例,对照组108例。两组性别,年龄,入院时呼吸、心率、体温、鼻咽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及痰培养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路径管理后患儿的药物总费用、抗生素费用及平均住院天数均较管理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患儿家属满意度、治愈率、出院后1周再入院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等,在临床路径管理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96例研究组入径患儿中,完成49例(51.04%),正性变异43例(44.79%),负性变异4例(4.17%),退出2例(2.08%)。结论临床路径管理应用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能有效控制和降低医药费用,同时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触诊阴性的乳腺癌钼靶表现,评价核芯针微创活检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31例触诊阴性的乳腺癌均行常规钼靶摄片,21例采用X线立体定位系统装置、配套的自动弹射活检枪及核芯针进行微创活检。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钼靶片表现为簇状钙化21例,孤立结节2例,局限性致密或结构紊乱4例,放射状毛刺影4例,21例活检病理结果导管原位癌6例,小叶原位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14例,21例行核芯针微创活检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导管原位癌5例,小叶原位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15例。结论:钼靶对检出触诊阴性的乳腺癌具有重要价值,核芯针微创活检可获得准确的病理组织学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实习医生由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通过对实习医生的入科教育和出科总结,进行一系列的指导与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实习工作,同时提高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高频乳腺X线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术的操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述乳腺X线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术 (SCNB)的操作步骤并探讨技术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对 36处 ( 32例 )乳腺可疑病灶进行了SCNB检查。主要操作过程包括机器校正、选择及固定体位、依次进行扫描及预定穿刺点坐标后进行穿刺活检。结果  2 9处病灶SCNB病理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同 ,SCNB诊断符合率和穿刺失败率分别为 80 .6 % ( 2 9/36 )和 8.3% ( 3/36 )。结论 SCNB具有技术先进、定位准确、诊断准确率高 ,损伤小、安全性高 ,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在实施该技术过程中 ,注意机器校正、病人体位固定和穿刺点位置及深度的选择等步骤技术操作 ,是确保SCNB的准确率和可靠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胸椎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统X线摄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在胸椎的应用,以及与传统胸椎摄影的对比。方法抽取我院DR胸椎摄影影像和传统胸椎摄影照片各89例,由3位副主任医师及2名主管技师对影像进行分析,用2种方法统计:①按照片质量分甲、乙、丙、废片;②以胸椎侧位分为上、中、下3段显示比例评定。根据2种方法综合评价。结果按照片质量评定:DR影像甲片率74.1%、乙级片率20.2%、丙级片率5.7%、废片率0%;传统照片甲片率45%、乙级片率41.6%、丙级片率11.2%、废片率2.2%;按部位显示评定:DR影像上段胸椎显示率87.6%、中段显示率100%、下段显示率76.4%;传统照片上段胸椎显示率15.3%、中段胸椎显示率75.3%、下段胸椎显示率51.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5.823P<0.001)结论DR胸椎摄影的诊断图像质量明显好于传统胸椎摄影,尤其是上段胸椎显示率明显提高。DR系统成像快捷,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有利于放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脊柱外伤的MRI表现与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7例脊柱外伤的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临床和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脊柱外伤的MRI征象可分为:1)椎旁软组织损伤5例(13.5%);2)椎后韧带损伤7例(18.9%);3)椎体骨折37例(100%);4)椎间盘损伤7例(18.9%);5)椎管内异常(包括硬膜和脊髓受压,脊髓损伤)32例(86.5%)。临床症状的轻重和预后与脊髓损伤类型和引起脊髓信号异常的因素有密切关系,硬膜和/或脊髓受压,脊髓信号无异常者症状轻,预后好;压迫所致的脊髓水肿样信号,及时手术清除,预后良好;脊髓挫裂伤或伴小血肿形成、脊髓横贯性损伤及脊髓软化症状重,预后差。结论:MRI能反映脊髓损伤的各种病理改变,对临床的处理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