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探明国内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及病原体的问题,作者应用免疫酶及重组免疫印迹法对281例所谓合格献血员(HBsAg阴性,转氨酶正常)的血标本进行了抗HCV的检测。作者发现,281例标本中,抗HCV的检出率为2.1%(6/281),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正常人群抗HCV检出率,表明应对我国人群中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2.
3.
4.
随着甲、乙型肝炎特异性诊断方法的建立,证明大多数输血后肝炎并非由甲、乙肝病毒所致。由于长期未能分离出这种肝炎病毒,也未建立特异诊断方法,其诊断主要依靠排除甲、乙型肝炎及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故长期称之为血源性非甲非乙肝炎。目前关于血源性非甲非乙肝炎已获得里程碑式进展。 1.已从血源性非甲非乙肝炎病毒基因组中分离出一cDNA克隆:美国Chiron公司研究者绕过分离病毒的传统研究方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建立、筛选病毒基因入手,首先在含有非甲非乙肝炎因子血浆中建立一个以随机引物合成的cDNA(互补性DNA)库,将其分别插入细菌基因中进行表达,然后用一  相似文献   
5.
6.
7.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是新近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特异性引物(Primef)引导特异性 DNA 酶进行扩增,使敏感性提高百万倍,并且快速、特异、易于自动化。因此,它对于早期诊断、传染源筛选、低含量病源感染、病源基因组监测和高效克隆化等将有突出贡献。本文对其方法、原理、特征及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现将国际、国内有关丁型肝炎研究的进展与动态简报如下: 1.流行病学:现已证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是全球性的,各地都有报道,但感染率有地区性差别,其中以南美、地中海盆地、东欧、西亚诸地区感染率较高,约占乙型肝炎患者的30~50%,近年来,我国丁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临床免疫研究室郝连杰等人,继1984年首次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检出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后,1987年又与丁型肝炎的发现者Rizzetto教授合作研究,再次证实我国丁型肝炎存在。并利用其惠赠特异抗血清,进行了全国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结合肝内HBsAg与HBcAg的表达情况对15例抗-HBe阳性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肝细胞内HBV DNA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其HBV感染状态可分为3种类型;①HBV活动复制型(4例,26.7%),肝内HBV DNA、HBsAg、HBcAg三者或HBsAg、HBcAg阳性;②HBV不完全复制或表达型(8例,53.3%),肝内HBV DNA、HBsAg阳性;③HBV非复制型(3例,20.0%),肝内HBV DNA及HBV标志均阴性。提示:在血清HBeAg向抗-HBe转换的病例中,HBV感染状态不尽相同,部分患者仍存在HBV活动性复制,少数病例的HBV复制已停止,半数病例处于由活动性复制相向非复制相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