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2.
本文就加热及同时增加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对恶性胶质瘤细胞存活、增殖和细胞间隙连结通讯的影响做初步观察。用M.T.T法测定胶质瘤细胞存活率;用Ki-67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分析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活性;用划痕染料示踪技术观察胶质瘤细胞的细胞间隙连结通讯。结果表明,H2O2和3AT能增强加热对胶质瘤细胞存活与增殖的抑制作用,促进胶质瘤细胞间隙连结通讯的改善,存在着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实验结果提示,通过内外源性增加胶质瘤细胞内的氧自由基水平,将有助于强化加热治疗胶质瘤效果,并可以减少加热的剂且,降低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室管膜细胞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反应性增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旨在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的增殖反应,为进一步促进脊髓损伤后自身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动脉瘤夹压迫建立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段室管膜细胞的反应性增生和神经外胚层多潜能细胞特异性抗原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常规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模型类似于临床常见的脊髓横贯伤,损伤后24h可以观察到室管膜细胞nestin表达明显升高,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呈阳性;1周后见室管膜细胞显著增生;nestin的表达随时间进展呈向下调节。结论静止的室管膜细胞有潜在的增殖能力,在脊髓损伤后表现出明显的分裂增生,可能在结构和功能重塑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十几年来,内镜神经外科在我国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神经外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领域[1].在脑室外科、颅底外科、脊髓脊柱外科的发展中,神经内镜技术起到了一个独特的推动作用.内镜神经外科技术在对许多疾病的治疗中,日益成熟并表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如何保持这些优势并进一步努力促进内镜神经外科稳步发展,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Rathke囊肿的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治疗的Rathke囊肿患者18例,术前行头部MRI及内分泌学检查,患者均接受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术中清除囊肿内容物,部分切除囊肿壁。结果该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2~24个月,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复查MRI未发现囊肿复发。结论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是治疗Rathke囊肿微创、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结合显微镜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效果和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内镜神经外科专业组从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应用神经内镜结合显微镜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4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肿瘤颅内表皮样囊肿内容物镜下全切除,5例少量残留;6例将囊肿壁完全切除,其余部分切除,手术后恢复良好,无迟发性出血和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能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颅底脊索瘤的手术策略、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的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73例患者(共行500例次手术)。其中2004—2019年为早期手术组,采用以肿瘤为中心的手术策略;2020—2021年为近期手术组,依据肿瘤的起源部位及其沿着颅底骨缝、神经和大血管孔道延伸生长的特点进行顺序探查和切除(探查顺序形似"龟背")。比较两种手术策略切除肿瘤程度的差异。随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间PFS和OS的差异。结果500例次手术中,413例次为早期手术组,肿瘤的全切除率、次全切除率、部分切除率分别为35.1%(145例次)、36.6%(151例次)、28.3%(117例次);87例次为近期手术组,肿瘤的全切除率、次全切除率、部分切除率分别为52.9%(46例次)、37.9%(33例次)、9.2%(8例次),两组肿瘤的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0例次手术,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4.6%(23例次)。373例患者中,术后1例(0.3%)死亡,1例(0.3%)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共325例(87.1%)患者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3~193个月)。182例(56.0%)复发,估计总体患者的中位PFS为24个月(95%CI:17.5~30.5);85例(26.2%)死亡,估计总体患者的中位OS为106个月。生存分析显示,与原发性肿瘤、肿瘤体积小、肿瘤全切除、病理学类型为经典型或软骨型肿瘤及术后放疗的患者比较,复发性肿瘤、肿瘤体积大、肿瘤非全切除、病理学类型为去分化或差分化或肉瘤样型肿瘤及术后未行放疗患者的PFS和OS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据颅底脊索瘤生长侵袭特点,采用"龟背"形顺序探查、切除肿瘤的手术策略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肿瘤是否原发、体积大小、切除程度、病理学类型、术后是否放疗可能与颅底脊索瘤患者术后的PFS和OS有关。  相似文献   
8.
急诊护士对医护合作的认知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亚卓梁英  夏雪莹 《护理研究》2007,21(11):2859-2860
医疗和护理虽然有着独立的体系,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且在卫生工作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尤其在急诊科,抢救中默契的医护配合是提高病人救治水平、消除病患、维系病人生命的重要保证。医护合作的态度是指医生与护士对医护合作的评价和所持有的具有持久性而又有一致性的心理倾向,积极的医护合作态度具有指导双方的职业行为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2013西安国际神经外科论坛暨2013全国神经内镜高峰论坛将于2013年5月10日在古城西安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及陕西省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内镜学组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并发症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259例内镜下经鼻腔-蝶窦手术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期间各类并发症总计31例,其中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术区血肿2例,脑脊液鼻漏6例,垂体功能低下8例,尿崩4例,电解质紊乱4例,鼻衄3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脑膜炎1例,因颅内血肿死亡1例,因颅内血肿行二次手术清除1例,脑脊液鼻漏行二次手术修补2例.出院后204例病例经3-18个月随访(平均7.3个月),肿瘤复发5例,鼻衄1例,失嗅2例,鼻腔粘连1例,垂体功能低下2例.结论 内镜下经鼻腔-蝶窦手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手术损伤明显减少,但仍可发生多种手术并发症,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complications in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ies. Method From January 2009 to August 2010,259 patients received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complications in hospital were intraoperative massive hemorrhage(0. 8% ) in 2 cases,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0. 8% ) in 2,CSF leak(2. 3% ) in 6,pituitary hypofunction(3. 1% ) in 8,diabetes insipidus( 1.5% ) in 4,electrolyte disturbance( 1.5% ) in 4,epistaxis ( 1.2% ) in 3 ,oculomotor nerve palsy(0. 4% ) in 1 and meningitis(0. 4% ) in 1. After a follow - up of 204 patients for 3 - 18 months ( average 7. 3 months ), 5 patient were recurrent ( 1. 9% ), 1 epistaxis (0.4%) ,2 anosmia(0. 8% ), 1 adhesion of nasal cavity (0. 4% ) and 2 pituitary hypofunction (0. 8% ).Conclusions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tends to present mainly fewer damage than traditional style. But we must be aware of th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need more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multi -disciplinary knowl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