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来源于骨髓和脐带血的基质细胞基本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骨髓与脐带血细胞体外培养基质细胞的基本特性,为基质细胞的选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Dexter长期培养体系培养骨髓和脐带血基质细胞,以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细胞表面及基质细胞支持另一骨髓细胞形成的鹅卵石造血区(CAFC),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为指标,比较两者的生长特性、成分及功能.结果①细胞生长特性:出现贴壁细胞时间,骨髓细胞为培养3d,脐带血细胞为培养5~6d;细胞融合成片时间,骨髓细胞为培养10~14d,脐带血细胞为培养12~18d;第21天细胞增殖数,骨髓比脐带血细胞增殖少;②细胞成分:21d培养后细胞成分,骨髓来源者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其次是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脂肪细胞最少;脐带血细胞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其次是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偶见脂肪细胞;细胞化学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4、CD45的表达骨髓细胞明显低于脐带血细胞;③细胞功能: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较脐带血细胞的基质细胞支持另一骨髓细胞形成的CAFC和LTC-IC明显多.结论①生长特征:形成贴壁细胞时间骨髓较脐带血短,骨髓细胞比脐带血细胞有核细胞数增殖快、持续时间相对短;②细胞成分特性:骨髓来源形成的基质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脐带血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③细胞功能特性:骨髓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较脐带血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更利于CAFC、LTC-IC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改良Norwood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2004年7月和2005年3月分别为1例7月龄单心室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女婴,采用主肺动脉和主动脉弓下缘直接吻合、主动脉肺动脉人工血管分流完成改良Norwood手术;1例出生13 d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新生儿,采用主肺动脉和主动脉弓下缘直接吻合、右心室肺动脉人工血管分流完成改良Norwood手术。结果例1术后平稳,动脉压为85~100/25~40mmHg(1 mm Hg=0.133kPa),动脉血氧饱和度为0.75~0.85,术后第3d撤离辅助呼吸,第11 d出院。例2术后平稳,动脉压为65~80/40~6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为0.67~0.89,术后第12 d撤离辅助呼吸,第28 d出院。结论改良Norwood手术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值得在我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慢性髓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经低温冻存后诱生的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 取急、慢性髓性白血病原代细胞,一部分细胞立即培养,一部分细胞用5%二甲基亚砜-6%羟乙基淀粉为保护剂,-80℃冰箱降温,液氮保存一定时间后复温培养.培养时细胞内加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培养12 d,为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活性.结果 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新鲜或冻存的原代细胞,经组合细胞因子培养,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细胞表面CD80、CD54、人白细胞表面抗原DR、CD1a、CD83、CD86表达上调,CD14下调;冻存原代细胞经培养生成的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还表现为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T淋巴细胞杀伤自体白血病细胞活性明显.结论 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新鲜或经低温冻存的原代细胞可诱生为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这种细胞可诱导T淋巴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为用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微小残留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在儿童二尖瓣病变治疗中的适应证、技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56例14岁以下患儿因各种先天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病变,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接受心脏直视手术,术中同时进行了二尖瓣成形。成形部位包括二尖瓣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等部分。结果 住院死亡1例,病死率为2%。55例患儿术后均康复出院,出院复查提示二尖瓣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随访1例死亡,3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5.5%),大多数患儿心功能为NYHAⅠ级或Ⅱ级(89%)。结论 儿童先天性二尖瓣病变治疗应首选瓣膜成形,大多数儿童二尖瓣成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6.
<正>INTRODUCTION Unilateral Absence of Pulmonary Artery(UAPA) is a rare complicate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firstly described by Frentzel in 1868.An absent pulmonary artery is caused by the involution of the proximal sixth aortic arch  相似文献   
7.
2046例婴幼儿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婴幼儿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结果和经验。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2046例3周岁以下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进行总结。年龄为1天~36个月(平均16.6个月),其中12个月以下784例(38.3%)。体重为1.3~15.5(平均为8.2)kg,其中≤5kg者347例(17.0%)。1796例在体外循环(CPB)下手术,其中28例在CPB过程中未阻断主动脉。250例在非CPB下手术。结果:2046例中住院死亡121例,病死率5.9%。<12个月9.3%(73/784),其中<1个月新生儿26.7%(12/45)、1~3个月15.0%(16/107)、4~6个月13.3%(26/196)、7~12个月4.4%(19/436);13~24个月3.8%(24/640);25~36个月3.8%(24/622)。结论:随着婴幼儿期手术的大量开展,对具有手术适应证患儿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时机已可不受年龄和体重限制。加强对3个月以下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期危重复杂病例的研究,可望使整体手术住院病死率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utureless技术治疗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42例TAPVC新生儿应用Sutureless技术矫治,术前控制缺氧发作,注意温度及皮肤的管理,全程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配合医生处理肺动脉高压,熟悉本病解剖特点及手术步骤,充分正确的用物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安全转运患儿。结果:4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安返监护室,1例患儿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死亡。结论:对TAPVC新生儿应用Sutureless技术矫治,在术前对患儿进行综合管理,全程严密观察病情,配合医生处理肺动脉高压,熟悉本病解剖特点及手术步骤,密切配合,灵活应对,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脾脏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患者16例设为A组;脾脏结节或肿块患者19例为B组,其中脾脏淋巴瘤6例为B1组,白血病脾浸润患者5例为B2组,脾脏转移瘤8例为B3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正常脾脏组织和脾脏疾病的血流灌注特点,分析CT灌注成像的检出率,并比较各组脾脏肿块患者的血流灌注参数。结果 A组门脉和脾脏灌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灌注成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P<0.05)。脾脏肿块患者TIP、MTT明显高于对照组,BF、PEI、BV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脾脏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少见病例——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手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secondary subaortic stenosis,SSS)的手术疗效,并分析导致SSS发生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对SSS进行手术矫治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9例。CHD类型主要包括右心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等。患者矫治CHD时的年龄:4个月(15 d~5岁11个月);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时的年龄:5岁3个月(1岁~15岁3个月)。患者行SSS矫治与CHD矫治的相隔时间:4年10个月(8个月~13年11个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术,无术中死亡;体外循环时间79 (39~17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 (22~124) min。术后住院时间7 (5~9) d。1例术后需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年10个月(5个月~4年4个月)。所有SSS患者术后无临床症状,心功能正常,随访过程中无死亡。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左心室流出道狭窄逐渐加重,再次行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术。 结论继发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主动脉瓣下狭窄极少见,其发生原因考虑CHD矫治后左心室流出道血流动力学紊乱造成,其发生时间与继发先心病手术类型无法预测,主动脉瓣下狭窄矫治术对SSS矫治简单、有效,但术后左心室流出道仍有可能再次狭窄并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