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HBVX基因、TGF alhpa、c myc、beta catenin等癌变相关基因及 2 49密码子突变的p5 3蛋白在高发区肝细胞癌癌变发生及其恶性表型维持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以肝癌高发区启东的肝癌细胞株 770 1和 770 3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以PCR及DNA测序分析方法确定HBVX基因在细胞DNA水平的整合。以RT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BVX基因的转录与表达。用PCR RFLP方法确定 p5 3基因 2 49密码子的错义突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TGF alhpa ,c myc ,beta catenin的表达。结果  2株细胞在DNA水平都存在HBVX基因片断的整合 ,但未见完整的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序列分析显示 2株细胞的HBVX基因的序列各有特异性 ,并存在 13 0、13 1密码子的热点突变。PCR RFLP分析说明 2个细胞株中p5 3基因 2 49密码子均属野生型。免疫组化显示 2株细胞中TGF alpha ,c myc和beta catenin蛋白均有显著的积累。 结论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HBVX基因对这 2株细胞恶性表型的维持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 ,而是 1种HBV感染的遗传标志。未见HBVX基因蛋白表达 ,可能由于X基因 3′端缺失变异所致。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TGF alpha ,c myc和beta catenin蛋白的显著积累 ,说明多种癌基因的相互协同 ,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表型的维持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逆转录病毒介导人细胞色素p450IA_2cDNA在V79细胞中稳定表达及其代谢活化黄曲霉毒素B_1袁宝珠,孙宗棠目前认为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是肝细胞致癌剂,它经肝细胞内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代谢活化成最终致癌剂。为了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12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s)能否体外加强细胞免疫反应.方法:脂质体转染(经过Flt-3L、SCF、GM-CSF刺激)增殖周期中的DCs前体细胞.加入GM-CSF、IL-4和TNF-α扩增转染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细胞表型及IL-12的表达.成熟DCs装载上分别能与HLA-I 类和HLA-II类分子结合的多肽,观察IL-12基因转染DCs对特异性Th细胞发育及特异性CTL诱导和功能的影响.结果:IL-12基因转染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作用下发育成为能有效表达IL-12并具有典型形态学与表型特征的DCs.在装载上CD4+T细胞表位HBcAg50-69后,能诱导这些细胞发育成为IFN-γ产生型的Th1细胞.HLA-A201亚型DCs在其同时装载CD4+T和CD8+T细胞相应的表位后,IL-12 基因转染DCs所诱导产生的自身淋巴细胞的CTL效应增强.结论:IL-12基因转染的DCs能增强对Th1细胞的刺激和CTL效应的诱导能力,提示它在肿瘤疫苗发展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肝细胞癌与乙肝病毒感染的紧密关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立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在中国北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中的病因学地位。方法采用Abbott AxSym系统检测119例连续系列中国北方地区HCC病例的血清HBV、HCV标志,对血清HBV标志阴性病例,采用免疫组化、巢式PCR和DNA测序等对HBVX基因进行鉴定。结果119例HCC中,血清HBsAg阳性率为82.4%(98/119);anti-HBc阳性率为94.1%(112/119);4例血清HBsAg及anti-HBc均阴性病例中,3例HBVX基因阳性,因而HBV感染的阳性率达99.2%(118/119)。本组anti-HCV阳性率11.8%(14/119),且均伴有HBV感染标志。结论中国北方地区HCC与HBV感染具有紧密关联性,是本地区HCC发生的主导病因。HCV感染是一个HOC发生的重要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基因转染技术,研究黄曲霉毒素B1在人c-myc基因和p450IA2基因转染的基础上,转化体外原代大鼠脉上皮细胞的可能性及其部分分子机理。首先构建Xm-6/c-myc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Alexander细胞,免疫组化实验证明重组的c-mvc基因可在肝细胞中表达。随后分别将c-myc和人p450IA2表达载体转染无血清原代培养的新生Wistar大鼠肝细胞,结果发现p450IA2基因可代谢活化5ng/ml的AFB1,并且在外源c-myc基因辅助下,诱导大鼠肝上皮细胞获得生长优势。其中随机挑选的1例在渡过长达4个月的“危机”期后,获得永生化生长能力。从CK-18和大鼠白蛋白的表达情况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明确了转化细胞来源于肝上皮细胞。核型分析、免疫组化和Northern杂交分析提示,大鼠肝上皮细胞转化与其基因组稳定性改变和TGFα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1983年11月1日至30日,我们对启东大兴等乡出生的188名婴儿,随机分3组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考核,其中甲组64名,每次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Pasteur 疫苗2.5μg(其中37名注射3次,27名注射2次);乙组62名,每次上臂三角肌注射 Merck 疫苗2.5μg;丙组62名未注射疫苗,作为对照。免疫程序为分娩后立即、1、6个月各注射1次。3组孕妇均于产  相似文献   
7.
在江苏启东5例肝癌鸭的癌细胞中,发现大量病毒样颗粒,圆形,直径35~60nm,中央有电子致密的核心,核周有一层外膜;核内常见特殊致密颗粒,直径20~25nm,无外膜;病毒样颗粒与HBV的形态及大小相似;文中描述了病毒样颗粒的分布特点及其在胞质中发育的可能形式,讨论了这些颗粒的存在可能与肝癌及肝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北方汉族群HLA—A2亚型分布及p53的合成肽体外诱导C …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北方汉族人群中HLA-A2亚型的分布及树突状细胞提呈基于p53基因合成肽体外诱导特异性T杀伤细胞(CTL)反应的影响。方法 利用PCR-SSP技术分析北方汉族人群中HL-A2基因型及其亚型的分布,并在适当A2亚型背景下,选择与HLA-A201分子具有高亲和性的2个来自p53蛋白及1个来自HBV核心抗原的蛋白合成多肽,将其分别负载到经体外GM-CSF+IL-4刺激增殖的人脐带血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9.
高危新生儿接种酶母重组乙肝疫苗12年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接种酶母重组乙肝疫苗(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免疫持久性,为基因疫苗的推广应用及高危新生儿乙型肝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1985年-1986年HBsAg( )产妇93例及所生的新生儿94例,按0,1,6免疫程序接种美国Merck基因疫苗(5μg/剂),分别于免疫接种后6个月,12个月及12周岁后采血放射免疫法(RIA)作HBsAg及抗-HBs检测。[结果]新生儿接种基因疫苗12年后,母亲HGsAg阳性但HBeAg阴性者(单阳性)的HBsAg阳性率为4.17%,显著低于母亲HBsAg及HBeAg均阳性者(双阳性)的23.40%(P<0.05)。两组对象12周岁时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1.66%与74.00%,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未显示出能提高基因疫苗接种者的HBsAg阻断率及抗-HBs血清阳转率(P>0.05)。[结论]Merck基因疫苗的短期和远期免疫效果可以肯定,其对于乙肝高危产妇所生儿童的有效保护率至少可以持续12年,联合使用BHIG并不增加基因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基因疫苗可以取代乙肝血源疫苗,并将在乙肝免疫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危新生儿接种酵母重组乙肝疫苗12年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接种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免疫持久性,为基因疫苗的推广应用及高危新生儿乙 型肝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1985年~1986年HBsAg(+)产妇93例及所生的新生儿94例,按0、1、6免疫程序接种美国 Merck基因疫苗(5μg/剂);分别于免疫接种后6个月、12个月及12周岁后采血用放射免疫法(RIA)作HBsAg及抗-HBs检测。[结 果]新生儿接种基因疫苗12年后,母亲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者(单阳性)的HBsAg阳性率为4.17%,显著低于母亲HBsAg及 HBeAg均阳性者(双阳性)的23.40%(P<0.05)。两组对象12周岁时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1.66%与74.00%。联合使用乙肝免 疫球蛋白(HBIG)并未显示出能提高基因疫苗接种者的HBsAg阻断率及抗-HBs血清阳转率(P>0.05)。[结论]Merck基因疫苗的 短期和远期免疫效果可以肯定,其对于乙肝高危产妇所生儿童的有效保护率至少可以持续12年。联合使用HBIG并不增加基因 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基因疫苗可以取代乙肝血源疫苗,并将在乙肝免疫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