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9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法、受体结合放射自显影技术、离体血管环肌张力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单胺类递质的方法,从生化、形态和功能三个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外周血管上阿片受体——Kappa及PCP/Sigma受体。并分别于1983及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兔外周血管壁上存在的Kappa及PCP/Sigma受体,进一步揭示了这两种受体均主要分布在血管壁的外膜及肌层的交感神经末梢上。Kappa受体兴奋后,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从而抑制血管的收缩作用;PCP/Sigma受体兴奋后则通过增加NE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单侧杏仁核注射 β淀粉样蛋白 (Aβ)多肽片段Aβ2 5 3 5后 ,其学习记忆能力改变、脑内tau蛋白磷酸化和P35蛋白的表达变化 ,并用此动物模型观察调心方的作用。 方法 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P35和磷酸化tau蛋白。 结果 Morris水迷宫测试显示 ,Aβ注射组大鼠平均潜伏期 (2 0 4± 36 5 )s比手术对照组 (8 8± 12 1)s明显延长 ,Aβ加用调心方组 (9 8± 10 3)s较Aβ注射组显著缩短 (P <0 0 5 )。免疫组化和积分光密度分析显示Aβ注射后脑内P35和磷酸化tau增加 ,但术后 2 1dP35蛋白水平开始下降 ,而磷酸化tau蛋白继续增高 ;调心方治疗组P35和磷酸化tau蛋白均较Aβ注射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结论 Aβ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脑内神经元tau蛋白磷酸化增加 ,其部分原因可能与P35蛋白表达增加有关 ;而调心方具有抑制Aβ诱导的这些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坚骨胶囊联合常规方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0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柳氮磺吡啶片1.0 g,口服,bid;塞来昔布胶囊0.2 g,口服,bid。观察一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伦磷酸钠70 mg,每周1次。观察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坚骨胶囊1.75 g,口服,tid。3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体征,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度指标,骨代谢生化指标,各部位骨密度值和足跟骨强度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二组患者总有效率>观察一组>对照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枕墙距、指地距、颌柄距、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度指标、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双氢嘧啶脱氢酶(DPD)、I型胶原羧基端吡啶并啉交联肽(ICTP)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均低于对照组;胸廓活动度、脊柱前弯受限、脊柱活动度、甲状旁腺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各部位骨密度值及足跟骨强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一组与观察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坚骨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探讨体内微量元素铜与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内微量元素铜与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试验组:72例活动性RA患者,予以双重滤过血浆置换2~3次,两次之间间隔1周。对照组:健康志愿者50名,其中10名予以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各1次。试验组根据首次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血浆滤出液的颜色分为试验1组:血浆滤出液呈墨绿色;试验2组:血浆滤出液呈绿色和黄绿色。应用电喷雾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试验组血浆滤出液中与绿色物质相关的成分(结论表明绿色相关成分为铜的化合物)。应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定量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铜含量及首次血浆滤出液铜含量。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铜含量及首次血浆滤出液铜含量;比较两试验组铜含量与疾病活动指数的关系。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浆滤出液的颜色。结果①试验组首次血浆滤出液铜、血清铜含量分别为(3.61±1.12)mg/L,(2.46±0.7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0.21)mg/L,(0.72±0.19)mg/L](P<0.01)。试验1组疾病活动指数、铜含量分别为39±8,(3.9±0.9)mg/L,明显高于试验2组[26±6,(2.6±0.4)mg/L](P<0.01)。②试验组血浆滤出液呈绿色,对照组血浆滤出液呈黄色。③血浆滤出液中绿色物质为铜的化合物。结论体内微量元素铜的升高与RA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内谷氨酸载体EAAT表达的改变.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AAT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假手术对照组,EAAT1仅少量表达在大脑皮层[每脑片(36±10)个细胞];缺氧缺血后24h和48h,EAAT1在大脑皮层的表达明显增加,分别为每脑片(314±162)个细胞和(431±149)个细胞;缺氧缺血后72h,EAAT1在大脑皮层的表达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每脑片(52±8)个细胞].缺氧缺血后EAAT1在颈总动脉结扎同侧大脑皮层的表达明显高于对侧皮层.结论:缺氧缺血后EAAT1在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的表达随时间而改变;且主要定位于颈总动脉结扎同侧皮层上.  相似文献   
6.
孙凤艳  朱雅利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194-2194,2340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在治疗宫颈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68例宫颈疾病患者分别进行高频电波刀电烫、环形电切除治疗,切除全部宫颈移行区,标本送病理学检查;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疗效.结果: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病变一次成功率为96.8%(448/463).术后阴道分泌物明显减少,继发性出血发生率低;手术标本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结论:高频电波刀治疗各类宫颈病变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且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能达到治疗及诊断目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化疗联合胸腺五肽治疗菌阳肺结核的疗效。方法将192例初、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初治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复治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初治治疗组及对照组均采用2HRZE/4HR方案;复治治疗组及对照组均采用2HRZE/6HRE方案,胸腺五肽分别与初治治疗组、复治治疗组联合治疗6个月。观察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病灶吸收情况。结果痰菌阴转率:初治治疗组及对照组第2月末分别为88.0%和72.0%,P<0.05,疗程结束时分别为96.0%和80.0%,P<0.05;复治治疗组及对照组第2月末分别为87.2%和68.9%,P<0.05,疗程结束时分别为89.4%和73.3%,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X线吸收情况:疗程结束时初治治疗组及对照组病灶吸收率分别为96.0%和84.0%,P<0.05,复治治疗组及对照组病灶吸收率分别为85.1%和66.6%,P<0.05,均有显著差异性。疗程结束时空洞闭合缩小率:初治治疗组为88.0%,对照组为60.0%,P<0.05,复治治疗组为83.0%,对照组为55.0%,P<0.05,均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化疗联合胸腺五肽治疗菌阳肺结核能提高痰菌阴转率,促进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缩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参与细胞内80%以上蛋白质的降解.UPS在错误折叠蛋白或其他突变蛋白的降解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突变或损伤蛋白在细胞内或细胞外的异常聚集,临床上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Huntington病)等.很多细胞内多聚体蛋白或错误折叠蛋白足蛋白酶体的底物;而且UPS成分的突变也可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1],因此,UPS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医学基础课程的建设大部分已经相当完善,包括有较好的课程教学设置,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全国统编教材,有能胜任教学需求的教师队伍,然而,神经生物学则是没有现成的,一切还得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