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1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比较穴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与非经非穴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差异,为胰岛素注射部位提供新的选择方案。方法将6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照组采用非经非穴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比较两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三餐后2 h血糖(P2hBG)、睡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使用量以及糖尿病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胰岛素餐前大剂量、HbA1c、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MI、胰岛素基础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BMI、FPG、胰岛素基础量、症状评分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2hBG、睡前血糖、HbA1c、胰岛素餐前大剂量、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和非经非穴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均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病情。治疗组在控制BMI、稳定FPG、减少胰岛素基础量、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且随疗程进展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具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提示选取腹部穴位输注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因“突发上腹部绞痛1天,伴呕血1次”入院。既往20年前曾因“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腺癌”。查体除中上腹部轻压痛外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象正常。胃镜:残胃内见一大团肿物,大小约5cm×5cm,吻合口无法看清。诊断:空肠疝入残胃可能。胃肠造影:造影剂大量滞留于残胃内,残胃内及吻合口处见大量成团空肠粘膜影。输入襻位于大弯侧(图1),其内见造影剂充盈。输出襻位于小弯侧(图2),见少量造影剂经此进入下段肠管。诊断:空肠胃套叠。手术所见:既往胃大部…  相似文献   
3.
DNA测序建立甘肃当归、大黄种子rRNA基因图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甘肃地道性中药材当归、大黄种子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进行碱基序列测定,以期建立从分子水平对中草药种子进行鉴定的一种新方法。方法:提取当归、大黄种子中核DNA,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进行套式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碱基序列测定。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以上述方法可获得当归、大黄种子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PCR扩增产物;并经测序后得到了当归、大黄种子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碱基序列,且具有明显的差异和可对比性。结论:不同植物性中药材种子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碱基序列可做为从分子水平进行鉴定的标记。  相似文献   
4.
硫酸处理药用植物硬实种子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报道了部分药用植物硬实种子萌发率过低和用适度浓硫酸浸泡处理种子以解除硬实,促进萌发的生理本质,为田间大面积人工育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麻花秦艽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西玲  王岚  刘丽莎 《中药材》2004,27(3):160-161
用热水浸种、不同发芽温度及不同浓度的赤霉素等处理麻花秦艽种子,结果:种子发芽适温为20℃,用200 ppm赤霉素浸种24 h,发芽率可达90.0%.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肺俞穴对新型抗癌药物紫杉醇在肺鳞状细胞癌小鼠体内分布趋势的影响,为化疗药物靶向给药的研究提供新思路,进一步验证针药并举协同增效的机理。方法:选用肺鳞状细胞癌小鼠36只,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4组,即模型组、针刺肺俞组、紫杉醇药物组、针药结合组(针刺肺俞+紫杉醇药物组),每组6只。针刺治疗针、药、针药结合组,施以电针疗法,每天1次,连续5 d。紫杉醇以腹腔注射给药,最后1次针刺后立即给药。给药后1、2、8、12、24 h每一时间点取6只小鼠肺、肝脏组织。用ELISA法进行各脏器P糖蛋白表达分析。结果:针刺、紫杉醇、针刺联合紫杉醇均能抑制肿瘤生长,具有良好的抑瘤作用。针剌联合紫杉醇抑瘤效果更加显著。结论:针刺联合紫杉醇治疗有更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并能改善实验动物的生存状态,针药结合对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甘肃省甘南地区野生狭叶红景天与四裂红景天中提取的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为不同品种鉴别和品质评价从分子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提取2种红景天中药材的核基因组DNA,利用合成的特异性PCR引物对所提取的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进行n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得到电泳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显示不同种红景天的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长度均在340 bp左右,ITS2序列长度均在410 bp左右,且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已具备足够的遗传信息量进行碱基序列分析.结论:不同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PCR扩增产物可作为从分子水平进行鉴别的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8.
黄管秦艽的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丽莎  吴迪  张西玲 《中药材》2008,31(11):1635-1638
目的:首次对黄管秦艽从药材性状、显微结构、活性成分、nrDNA ITS序列等方面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形态学、组织学的鉴定方法对药材性状、显微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效成分,运用DNA技术进行序列测定并分析结果。结果:黄管秦艽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与秦艽相似;有效成分含量高于中国药典规定;在ITS水平上分析黄管秦艽与大叶秦艽同源性为99.50%。结论:为黄管秦艽药材的研究及秦艽新药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麻花秦艽组织培养技术,为工厂化育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麻花秦艽根、茎育出的无菌苗为外植体,采用MS培养基,附加不同的植物激素进行实验。结果: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BA 0.5~1.0 mg·L-1+NAA 0.5 mg·L-1,适于丛生芽的诱导与增殖;附加IAA 1.0 mg·L-1+BA 3 mg·L-1,适于愈伤组织的诱导;附加IAA 1.0 mg·L-1+BA 2.0~3.0 mg·L-1适于愈伤组织继代培养,附加BA 2.0 mg·L-1+NAA 0.5 mg·L-1适于愈伤组织的分化。结论:通过诱导愈伤组织途径可以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秦艽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的功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秦艽在本草学考证、植物化学、生物学特性及药理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秦艽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笔者现根据所查资料就秦艽近10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本草学考证 秦艽又名西秦艽、大秦艽、左秦艽、左扭根等,作为传统常用中药,历代本草皆有收载。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1]。《名医别录》载:“秦艽生飞鸟山谷。”陶弘景云:“今出甘松、龙洞、蚕陵……以根作罗文相交,长大黄白色者为佳。”[2]宋《图经本草》云:“……其根土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以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每于春秋采根阴干”[3]。《本草纲目》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纠”[4]。 经考证,飞鸟山、甘松、蚕陵在四川省境内,泾州在甘肃省境内,鹿州、歧州在陕西省境内,秦中可能指陕西。由此可见,甘肃、陕西、四川等省都出产秦艽;以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和甘肃两省为产区地道。古本草所载产地与目前秦艽生产情况基本一致。从历代本草记载来看,自古秦艽原植物有多种,而以“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