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8 F-脱氧葡萄糖(18 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科近4年来治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资料,同时根据自愿原则随机选取治疗前已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于治疗2~4个疗程后再次行PET/CT检查。回顾性分析并比较43例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病灶(包括淋巴结病灶和结外灶)治疗前最大标准摄取值( SUVmax )、滞留指数( RI)和治疗后的SUVmax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例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治疗前霍奇金淋巴瘤( 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病灶间平均SUVmax比较及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不同病理亚型的NHL淋巴瘤病灶平均SUVmax及RI与NHL的侵袭性呈正相关性,与淋巴瘤的分期无明显相关;治疗后43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16例,疾病稳定状态1例,复发或进展3例。治疗前后淋巴瘤病灶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8 F-FDG PET/CT显像对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病灶平均SUVmax及RI的比较分析能有效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并为进一步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与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在冠心病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冠心病的可疑患者,行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部分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后进行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检查对比。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采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图像采集系统,腺苷总量为840μg/kg静脉泵入,3 min后静脉推注99mTc-MBI925 MBq,90 min后进行心肌断层显像,如果发现心肌显像异常,次日再行静息心肌显像。结果134例冠心病患者,年龄21~85(63.3±14.8)岁,男90例,女44例,进行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109例提示有心肌缺血现象,25例正常,诊断阳性率达81.3%。12例患者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有冠脉狭窄的患者行PCI,前后复查腺苷心肌核素显像,介入后心肌核素血流灌注较介入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在冠心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同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髌骨针与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髌骨针治疗组和可吸收钉治疗组各40例。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记录屈膝90°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结果:80例均获得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髌骨针组优良率97.5%;可吸收钉组优良率95.0%。两种方法在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屈膝达90°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髌骨骨折均可获得骨性愈合,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可吸收钉相比,髌骨针符合张力带原则,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淋巴瘤与胃癌中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0月至2021年09月经病理证实的48例胃淋巴瘤患者及6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胃部病灶的位置、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和血糖类抗原199(glucose antigen 199,CA199)的结果以及胃外组织侵犯的情况。统计学分析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胃淋巴瘤组与胃癌组患者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胃淋巴瘤组患者平均年龄较胃癌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淋巴瘤组病灶发生在贲门的比例明显低于胃癌组,发生在胃底、胃体的比例明显高于胃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淋巴瘤组与胃癌组病灶发生在胃窦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淋巴瘤组SUVmax平均值明显高于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Vmax诊断临界值为9.55,约登指数为0.562,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72.9%,特异性为83.3%。胃淋巴瘤组血CEA及CA199升高比例较胃癌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淋巴瘤组对脾脏、肠道及胰腺侵犯率明显高于胃癌组,肝脏侵犯率低于胃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在鉴别胃淋巴瘤与胃癌中有重要价值,可辅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6岁.2009年3月在外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予丙硫氧嘧啶(PTU)治疗1年,1月余前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外院查黄疸升高,住院予停PTU、保肝、退黄等治疗,无好转,2010年4月4日转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6.5℃,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蜘蛛痣(-),双侧甲状腺Ⅱ度肿大、质软,双肺(-),心率82次/min,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抑郁症的干预效果。方法: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度以上并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康复组51例。2组均给予中药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疏导、康复锻炼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Kupperman量表和抑郁自评(CES-D)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的CES-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康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Kupperman总分及单项评分中潮热出汗、烦躁、失眠、忧虑、疲倦乏力、肌肉关节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康复组的Kupperman总分、烦躁、失眠、忧虑、肌肉关节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有效的综合康复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肿瘤。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MRI等均以组织形态及结构改变为诊断基础,现代医学认为,肿瘤发生发展是经过表达异常、代谢及多种调控机制紊乱最终发展为形态结构的改变或出现临床症状,由此可知,无论临床分期的早晚,组织结构的改变实质上都是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利用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10例。结果根据术后1至5年,平均3.15年。发现其中8例愈合良好,1例不愈合骨坏死,还有1例愈合畸形。结论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相对较少,漏诊较高。因此医师和患者都应该注意,在治疗时应根据股骨干骨折的位置和股骨颈骨折的位移程度来确定内固定的方式,并定期检查愈合程度。  相似文献   
9.
余文静  徐慧琴  汪会  赵学峰  何延辉 《安徽医药》2013,17(11):1897-1899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测定联合”。I-全身扫描(^131I-wholebodyscan,^131I-WBS)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I治疗后的随访价值。方法67例接受甲状腺全切或部分切除的DTC患者,用^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及转移灶治疗后随访1~2年,复查时行血清Tg测定及”’I-WBS检查。结果67例患者中血清Tg测定与^131I-WBS均阴性的35例,血清Tg测定与^131I-WBS均阳性的有15例,血清Tg测定阴性而^131I-WBS阳性的5例,血清Tg测定阳性而^131I-WBS阴性的11例。血清Tg测定联合”。I-WBS检测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79.07%,准确度为83.58%。结论血清Tg测定及^131I-WBS在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两者应联合应用互相补充,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转移性癌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最佳诊断标准.方法 对59例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为肾上腺转移癌及18例肾上腺良性病变患者行18F-FDGPET-CT检查,分别测量肾上腺病灶的大小、SUVmax及正常肝组织的SUVmax,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9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共78个肾上腺病灶,SUVmax为7.05±5.26,18例良性病变患者共21个肾上腺病灶,SUVmax为2.27±1.3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9,P<0.01);肾上腺转移癌与良性病灶的大小(短径)分别为(1.52±1.05)cm和(1.66±0.91) cm,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9,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以肾上腺病灶SUVmax>3.1作为良恶性的诊断标准,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3%、90.5%和84.9%;以肾上腺病灶SUVmax与正常肝组织的SUVmax比值>1作为良恶性诊断标准,则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6.2%、90.5%和95.0%;肾上腺转移癌病灶大小(短径)与其SUVmax相关系数为0.501.肾上腺转移癌在双侧肾上腺的分布比例为:左侧30例(50.8%),右侧10例(17.0%),双侧19例(32.2%).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准确率;以肾上腺病灶SUVmax与正常肝组织的SUVmax比值>1为标准,可较好地诊断出肾上腺转移瘤的良恶性;肾上腺转移癌病灶的大小与其SUVmax有一定相关性,病灶常累及左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