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常在首次手术后8—9个月复发。肿瘤复发后,其治疗方法不一。本文旨在探索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的指征,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总结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间我科再手术治疗复发脑胶质瘤患者资料35例,并对其两次手术时间间隔与术后生存时间,再次手术前后的KP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1)肿瘤分级低者两次手术间间隔及再次术后生存时间较长;分级高者再次手术前后KPS评分提高较明显;(2)两次手术时间间隔长者再次手术后生存期延长。结论:对于复发脑胶质瘤患者,为了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或改善生存质量。应积极选择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海绵窦区肿瘤的手术治疗仍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旨在提高海绵窦区肿瘤的全切率,降低神经功能的残障率。方法:针对海绵窦外侧壁的显微解剖特点,结合典型病例分析,回顾性总结了9例海绵窦内肿瘤,经前外侧或外侧硬膜外入路,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开海绵窦外侧壁夹层,按神经走行方向切开,辨认肿瘤生长和颅神经的关系分块切除肿瘤。结果:9例海绵窦内肿瘤中,海绵状血管瘤1例,神经鞘瘤6例,脑膜瘤2例。全切除5例,3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6个月后新出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减轻2例.完全恢复1例。结论:明确的海绵窦区显微外科解剖概念.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提高海绵窦区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术中出血、术后残障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前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床突脑膜瘤是指位于蝶骨嵴内 1/3或者是前床突上的脑膜瘤。近年来 ,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和对海绵窦了解的深入 ,使得手术完全切除这些肿瘤成为可能 ,且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1] ,将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分型及解剖前床突脑膜瘤分为三型。Ⅰ型 :起源接近颈动脉池的末端 ,即起源于前床突的下方 ,包裹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壁。Ⅱ型 :起源于前床突的上方和外侧方 ,在颈内动脉包埋于颈动脉池的上段 ,在Ⅰ型和Ⅱ型的肿瘤中 ,视交叉和视神经是被挤进交叉池的蛛网膜中 ,用显微外科技术将它们从肿瘤中解剖游离出来相对比较容易。Ⅲ型 :起…  相似文献   
4.
1实施惩戒教育的必要性 惩戒在《辞海》中解释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惩戒教育是在对学生关心爱护、不侮辱学生人格和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批评、处罚等教育手段,使犯错的学生感到愧疚,认识到自身过失,从而加以改正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2000年6月~2004年6月,我们对具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外伤性颅骨缺损33例行修补术,分析颅骨重建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标准翼点硬脑膜外入路显露眶上裂区时描述眶上裂内容物的空间关系,为该区域肿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15例经过防腐处理的尸头标本中,实施了30侧标准翼点硬脑膜外入路。经该入路解剖分离出眶上裂及其内容物分为五个连续步骤。在放大5~25倍显微镜下对眶上裂区的分区、硬膜结构特征及海绵窦的前部进行逐层显微解剖、观察、测量及分析。结果笔者建议的连续五个操作步骤可很好地显露眶上裂及其周围区域。通过切断连接硬脑膜和眶骨膜的硬膜索带松解额颞叶,减少了对脑组织的牵拉。从颞极硬膜索带外侧缘到眶上裂神经血管共同鞘的距离为(5.52±1.09)mm。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切开Zinn腱环暴露眶上裂的中央区。结论在标准翼点硬脑膜外入路过程中熟悉眶上裂内容物的三维关系可使得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安全地到达该区域。翻开圆孔硬脑膜返折较卵圆孔处容易。切开颞极硬膜索带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泪腺神经。眶上裂的显微解剖有利于在处理切开总腱环时保护颅神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在导航引导下经纵裂-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第三脑室的解剖入路,探讨神经导航在优化此入路的操作方法及其具体应用价值。 方法 选用5例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纵裂-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第三脑室的入路,并在神经导航下通过神经内镜及显微镜对入路途径中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以及相应数据的测量,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通过将5例标本的标本解剖测量数据与导航上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所得P值均大于0.05,这说明标本解剖测量数据与导航上测量数据并无统计学差异,也说明神经导航可以精确指导该入路。 结论 导航引导下可以实现对胼胝体的精准切开、对透明隔及穹窿等重要解剖结构的可靠识别和精细操作,优化先前的手术入路,以减轻脑组织损伤,提高手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36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s)的效果。【方法】经股动脉插管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注入病灶NBCA栓塞治疗脑AVMs,共369例。男159例,女210例,年龄4~75岁,平均32. 4岁。首发症状头痛头晕246例,癫痫发作48例,意识障碍(昏迷) 36例,肢体麻木16例,肢体无力(偏瘫)23例。AVM的直径1. 5~8cm,其中病变大于6cm者141例, 3 ~6cm者194例,小于3cm者34例。单支供血动脉58例, 2支108例, 3支以上203例。栓塞加手术切除巨大型脑AVMs27例。【结果】完全栓塞病变74例, 90%以上104例, 70% ~90% 129例, 50% ~70% 51例,栓塞<50%者11例。【结论】NBCA应作为栓塞治疗脑AVMs的首选材料。根据脑AVM的部位、大小以及供血动脉数,酌情选择血管内栓塞、手术切除、栓塞加手术切除、γ-刀或栓塞加γ-刀治疗。  相似文献   
9.
前床突切除后颈内动脉和视神经活动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陶存山  卢亦成  张光霁  楼美清 《江苏医药》2001,27(11):810-812,F003
目的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量化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即第二间隙)在从硬膜外磨去前床突后显著的改善.方法用15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进行双侧解剖,并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分别进行测量,收集30组前床突切除前后的测量数据.结果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左右两侧结合起来测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如下.视神经长度9.561±1.859mm和21.376±2.944mm;颈内动脉长度9.979±2.065mm和13.852±2.583mm;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OCT)宽度3.617±1.020mm和12.524±2.397mm;OCT长度9.646±2.379mm和22.009±23.232mm.结论前床突切除后在显露视神经长度和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长度方面能增加2倍,同时在最大OCT宽度方面能增加3~4倍的显露.这极大地改善了鞍上和床突周围区手术视野的显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总结分析1例颈内动脉C_6段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探讨。结果本例患者颈内动脉C_6段血泡样动脉瘤的手术效果良好。文献报道血泡样动脉瘤治疗的总体致残率为17%,而死亡率为15%。结论对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