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目的 了解福建省市售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根据相关抽检细则对2017-2019年福建省市售预包装食品8088份食品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克罗诺杆菌5 种致病菌的检测和分析,并将不合格样品及一部分合格样品进行实时荧光PCR法测试。 结果 不合格样品共14份,检出率为0.17 %(14/8088),其中速冻食品1.80 %(9/487);豆制品检出率为0.61 %(1/163);肉制品的检出率为0.34 %(2/589);婴幼儿配方乳粉第一段0.31%(1/325);调味品检出率0.19 %(1/516);所有不合格样品通过实时荧光PCR法测试都为阳性。结论 福建省预包装食品致病菌污染率较低,总体状况良好,速冻食品为主要被污染物,应加强监管;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仍有致病菌检出,仍要严防。由于样品量大,检出率低,建议检验实验室先采用实时荧光PCR法筛选,阳性样品再采用传统微生物法确认,节省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multiplex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multiplex qPCR)快速检测奶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克罗诺杆菌3种常见致病菌的方法。方法筛选目标菌株的特异性引物与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建立稳定的多重q PCR反应体系。通过阳性菌株加标的方式验证体系的特异性,并确定人工污染奶粉的检出限。结果各对引物探针对目标菌株均能扩增,多重实时荧光PCR未发现交叉反应,对17株非目标菌进行检测均未检出,人工污染奶粉中克罗诺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检出限均为10~3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限为10~4 CFU/mL。结论本研究方法可实现婴幼儿奶粉样品中3种致病菌qPCR高效率检测。  相似文献   
3.
对多种天然皮革肉面纤维束及人造革底基纤维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并且利用X射线能谱仪(EDS)对上述多种纤维进行了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皮革肉面纤维束与人造革底基纤维在元素组成与形态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方法与理论可为皮革的鉴别与分类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的DNA提取方法,最终运用苯酚-氯仿抽提法成功地从牛皮革样品中提取获得质量较高的DNA,建立了牛皮革DNA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皮革材料的特殊性,利用裂解缓冲液释放皮革中的核酸,采用高浓度盐溶液除去溶液中的蛋白质,用苯酚、氯仿混合溶液进一步除去蛋白,最终获得纯化的皮革DNA。根据牛线粒体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的扩增引物,成功地从皮革样品DNA中扩增出271 bp的牛内源基因片段。本方法通过分析皮革样品中的遗传学信息来鉴定皮革种类,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广泛应用于皮革的鉴别与分类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PMA-qPCR、高通量测序以及分子进化树构建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冷链食品中多种病原菌的快速检测、种属鉴定、亲缘关系确定与溯源分析工作。 建立冷链食品中多种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并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溯源分子进化分析工作。方法 以冷链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等5种病原菌5种病原菌为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PMA-qPCRPMA-qPCR技术结合高温裂解法作为冷链食品中病原菌检测初筛手段,应用微生物培养法以及生化鉴定仪器法进行方法比对验证qPCR结果,运用高通量测序以及分子进化树构建作为冷链食品中所分离病原菌的种属地位确证方法。研发病原菌活菌快速检测方法并开展冷链食品中病原菌的抽样调查。在建立稳定高效的检测方法后,为了获得冷链食品中病原菌污染水平、分布数据以及污染来源,研究开展冷链食品中病原菌的抽样调查检测工作。在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并分离病原菌后,进一步通过多位点采样以及16S rRNA测序构建了葡萄球菌属、弧菌属以及李斯特菌属分子生物进化树,完成菌株种属鉴定采用构建分子进化树的方法以及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溯源分析工作。结果 本研究应用建立的PMA-qPCR成功扩增了冷链食品中生活状态病原菌的特征性核酸片段,排除了死亡细菌以及阴性对照菌的干扰感染,病原菌最低检测浓度可达到1×103 CFU/mL,一次反应可检测42份试样,可以在16小时内完成检测工作。在冷链食品中病原菌抽样检测调查中,本研究共从随机采集的751份冷链食品中检出6162株病原菌,病原菌总体检出率为8.13% (6162/751)。通过后续的16S rRNA测序以及葡萄球菌属、弧菌属以及李斯特菌属分子进化树的构建成功溯源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来源并完成病原菌种属定位。通过分子进化树的构建成功溯源了金黄色葡萄菌的污染来源并完成菌种种属定位。本研究还注意到经微生物检验一株疑似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阳性菌株,该菌株后续通过测序、序列比对以及分子进化树构建确定为英诺克李斯特菌,这充分说明高通量测序的重要性以及方法验证的必要性。结论 研究在国内率先将PMA-qPCR、高通量测序与分子进化树构建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应用本研究方法可以快速有效检测5种冷链食品中的冷链食品中多种病原菌检测分析与种属鉴定,并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溯源分析,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通量高,研究方法与成果可以为冷链食品及相关食品中病原菌的精确检测与溯源分析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建立了燕窝中唾液酸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方法。经磷酸水解后,燕窝中的唾液酸从与唾液酸糖蛋白的结合状态中游离出来,吸取上清液过Oasis HLB柱,用水淋洗固相萃取柱并弃去全部流出液,用真空泵在40~60 kPa负压下抽干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再用甲醇洗脱被测物,洗脱液40℃水浴中氮气吹干,用流动相溶液定容,采用负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在0.1-50 mg/L之间,相关系数0.999,检出限为0.02 mg/kg,定量限为0.1 mg/kg,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3.5%,相对标准偏差1.52%。该方法前处理简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应用于燕窝中唾液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建立并优化食品接触材料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3种致病菌的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评价此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模拟阳性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良好,检测灵敏度均能达到10~3 CFU/mL,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微生物检测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柯振华 《福建轻纺》2023,(12):12-15+6
文章以冷链食品中的诺如病毒为研究对象,建立冷链食品中诺如病毒的高效提取方法。该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验冷链食品中诺如病毒,文章应用所构建的方法开展了冷链食品中诺如病毒污染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应用RT-PCR成功扩增了诺如病毒特征性核酸,在后续使用该方法进行的冷链食品中病毒的抽样检测调查中发现诺如病毒总体检出率为7.0%(27/383),病毒分型发现检出的27株诺如病毒中有25份为诺如病毒GII型,2份为诺如病毒GI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牛皮革、羊皮革、猪皮革肉面纤维束和人造革底基纤维进行了形态结构观察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皮革肉面纤维束与人造革底基纤维在形态结构与元素组成等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可以用于皮革的鉴定中。  相似文献   
10.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材料表面的粗糙度、电荷、亲水性能都可影响食源性致病菌的粘附,而细菌粘附往往是生物被膜形成的第1个阶段。文章主要从玻璃、不锈钢、纸质材料等常用食品接触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