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9年117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的相关资料.A组:自制肝断面血流阻断器局部血流控制(n=42);B组:解剖性半肝血流阻断(n=35);C组: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n=40).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A组均明显少于B(P=0.026,P<0.001)、C(P<0.001,P<0.001)组.A组术后第3、7天肝功能(TB、ALT)的明显好于C组(TB:P=0.014,=0.009;ALT:P<0.001,P<0.001).C组术后有2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术后腹水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01);2例发生肝功能衰竭,1例出现胃肠道出血,死亡1例.结论:肝切除术中采用肝断面血流阻断器能有效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对肝功能影响小,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病人能否正常妊娠及自然分娩,长期以来一直是肝移植界极为关注的问题.国际上自1963年施行肝移植手术以来迄今施行肝移植已逾10万例,据文献报告已正常妊娠并分娩的仅有百余例.  相似文献   
3.
肝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脏各种疾病,尤其是肝脏恶性肿瘤,是被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肝脏具有丰富的血供和复杂的血管分布,手术中易发生大出血。这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同时也会增加病人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如何控制术中出血以及减少对肝功能的损害,一直是外科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病人:女性,64岁。因“阵发性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3d”入院。发病前有不洁饮食病史。体检:腹膨隆,腹式呼吸存在,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以上腹部及右下腹为甚,无明显肌紧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胆囊、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腹部叩诊反响增强,肠鸣音亢进,10~12次/min,可闻及气过水音。入院后予禁食、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排便灌肠等短期保守治疗后,  相似文献   
5.
患者因“反复发作上腹部隐痛不适10余年 ,加重 1周”入院。入院后经术前准备 ,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性胃次全切除、不规则肝切除、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肝总管癌栓取出术。术中见胃窦部及胃体部角切迹上方后壁近小弯侧有 2枚肿块 ,呈溃疡型 ,大小分别为 3cm× 3cm× 1.5cm、2cm×  相似文献   
6.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股沟嵌顿疝是外科急腹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嵌顿的疝内容物的绞窄坏死,引起严重的后果。我院对36例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绞窄性疝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癌根治术后肝内复发合并肝外转移积极手术治疗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严格选择的肝癌根治术后肝内复发并肝外转移患者采取积极外科治疗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癌根治术后肝内复发伴肝外孤立转移灶病例的外科治疗情况.并与行保守治疗的肝癌根治术后肝内复发伴肝外转移的48例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积极外科治疗组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5.0mo±5.1mo,保守治疗组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2.0mo±2.1mo.Log-rank检验对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发现积极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对于严格选择的病例采取肝外孤立转移灶切除联合肝内复发灶切除或局部治疗的积极外科治疗策略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胆总管囊肿癌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癌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对我院自1988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74例胆总管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囊肿类型、大小、临床表现、总胆红素(STB)、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淀粉酶(AMS)、影像学诊断(B超、CT、磁共振)、手术方式以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4例胆总管囊肿中合并癌变9例,癌变率为12.16%。除1例原发性癌外,其余8例均为内引流术后癌变。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男女间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P=0.878),但癌变与年龄密切相关(r=0.897,P=0.039),且随着年龄增长癌变率急剧增加,各年龄段癌变率分别为:1~15岁为0%,16~30岁为4.5%,31~45岁为8.7%,46~60岁为15.4%,60~75岁为44.4%。癌变年龄(51.6±16.4)与未癌变年龄(35.9±14.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4)。囊肿类型(P=0.822)、大小(P=0.207)对于囊肿有无癌变没有显著性差异。黄疸(P=0.004)、STB(P=0.000)、ALP(P=0.015)、AMS(P=0.006)对于诊断囊肿有无癌变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生存3~66个月,中位生存期19.1±18.6月。结论胆总管囊肿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变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癌变率急剧增加。胆总管囊肿癌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预后不佳。黄疸、STB、ALP、AMS对诊断囊肿有无癌变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确诊为胆总管囊肿的病人,应尽早行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纠正胆胰管汇合异常,以预防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8岁。因大便性状、习惯改变3个月余于2007年11月15日入院,电子结肠镜检查示:内镜进入距肛门约17 cm,约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见肠腔狭窄,表面黏膜充血糜烂,内镜无法通过,行活检。病理检查提示诊断:(直、乙交界处)腺癌。钡灌肠示:直、乙交界处癌。于2007年11月22日在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