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医药卫生   105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移植物肾病(CAN)是导致晚期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我们仍缺乏有效的无创方法 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从而进行早期干预,本文就新近发现并有希望用于早期诊断的 CAN 新型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陆福明  林善锬 《上海医学》1989,12(4):187-189
钳夹大鼠肾蒂30分钟,再开放血流60分钟,肾皮质Na-K-ATP酶活性(2.99±1.66)比对照肾(3.68±0.96)下降18.6%(P<0.05)。分别给予缺血鼠FDP4g/kg和丹参18g/kg,其试验肾酶活性(5.03±2.25、3.26±0.59)分别和对照肾(3.87±1.06,2.90±0.59)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给予正常鼠FDP4g/kg和丹参18g/kg,前者试验肾酶活性(4.14±0.74)比对照肾(3.24±0.73)升高(P<0.05),后者无区别(分别为3.16±1.43和3.70±0.98,P>0.05)。本实验提示FDP和丹参能对抗缺血所致的肾皮质Na-K-ATP酶活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超声检测血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超声检测维持性血透(MHD)患者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影响因素。方法75例MHD患者。采用高频B超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按斑块有无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斑块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HD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49.33%。好发于颈总动脉窦部及主干。与斑块阴性组患者相比,阳性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增大(P=0.01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厚(P〈0.001)。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提示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ed)明显降低(P=0.001),阻力指数(RI)明显升高(P=0.004),搏动指数(PI)升高(P=0.037),剪切率(SR)降低(P=0.023)。两组年龄、收缩压、血浆前白蛋白、血磷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斑块阳性组的KT/V值低于阴性组(P=0.02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收缩压(β=0.097,P=0.037)和高血磷水平(β=2.800,P=0.049)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与高收缩压和高血磷密切相关,其血流动力学基础特征在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流流速减慢,剪切应力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钙磷代谢、炎症、贫血与瘙痒发生频率和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1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询问患者近2周皮肤瘙痒发生的频率(分为“无”、“偶尔”、“每天”3个级别)和程度(分为“中等”和“严重”2个级别),同时测定患者周中透析前钙磷代谢、炎症、贫血和红细胞形态等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将患者根据瘙痒发生的频率和程度进行分组。结果从未发生瘙痒者占26.2%,偶尔发生瘙痒者占34.1%,每天发生瘙痒者占39.7%。发生瘙痒者中,50.8%呈中度瘙痒,23.0%呈重度瘙痒。无论按瘙痒发生的频率还是程度分组,各组间年龄、透析龄、每周透析次数比、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容及反映红细胞形态的各指标、中位数C反应蛋白、中位数铁蛋白、平均总蛋白水平、透析前肌酐、尿素氮、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不同频率的组间平均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不同程度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瘙痒发生与否与血浆白蛋白水平不相关。平均血钙水平越高,瘙痒发生频率越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血磷水平和钙磷乘积越高,瘙痒发生频率越高,程度越重,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瘙痒发生与否与血钙和血磷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钙、磷代谢异常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的发生中占重要地位,应进一步致力于改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肾性贫血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性贫血是幔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病人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如果不予纠正,肾性贫血会导致组织缺氧,引起心排量增大、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衰,脑功能降低,内分泌紊乱,并损害免疫反应,延缓儿童生长发育。这些改变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瞻性观察霉酚酸酯联合激素对男性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诱导治疗阶段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5月至2004年10月,共30例经肾活检证实为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男性患者入选接受霉酚酸酯联合激素诱导治疗,并随机选取同期60例女性狼疮患者作配对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即霉酚酸酯起始剂量为1.0或1.5g/d,泼尼松起始剂量为0.8mg·kg~(-1)·d~(-1),并逐步减量。整个观察期为24周。结果男性组和女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0±14)和(29±10)岁,初治/复治分别为18/12和33/27例,中位病程分别为8.0和4.5个月,病理类型Ⅲ:Ⅳ:Ⅴ分别为5:22:3和9:45:6,病理急性活动指数分别为6.8±3.5和7.1±3.2,慢性活动指数分别为1.3±1.1和1.7±1.2;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男性组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4h尿蛋白分别为25.5±7.6和(6.5±4.2)g/24h,均显著高于女性组的21.1±6.3和(3.5±2.7)g/24h(P值分别<0.05、0.01)。治疗24周后,男性组和女性组的24h尿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0.01),分别为(1.2±1.7)和(0.9±1.2)g/24h。男性组总缓解率为80.0%,女性组为8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相比,霉酚酸酯联合激素对男性活动性狼疮肾炎患者在诱导缓解阶段同样能达到较高的临床缓解率。  相似文献   
7.
炎症在尿毒症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炎症在尿毒症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21例尿毒症透析前患者在行动静脉内瘘术中取部分桡动脉,同时选择10例胸外科良性肿瘤患者,在术中选取同级别的部分胸廓内动脉作对照,分别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壁上巨噬细胞表面抗原CD68、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内皮素1(ET1)、内皮性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纤连蛋白(FN)的表达,并根据血浆CRP水平将尿毒症患者分为A组(CRP≥10 mg/L)和B组(CRP<10 mg/L).结果常规HE染色A组4例尿毒症患者桡A存在明显的粥样斑块.尿毒症患者血管壁中层明显增厚,壁厚/外径(T/D)比值A组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0.54±0 10对0.37±0 07、0.24±0.07,P<0.01).A组患者血浆CRP水平及血管壁上CD68、MCP-1、ox-LDL、ET1、PCNA、FN的表达均显著高于B组和对照组(P<0.01),且CRP水平与上述指标在血管壁上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血浆白蛋白(Alb)和eNOS在血管壁上的表达,A组却低于B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炎症加重了营养不良、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是尿毒症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为进一步验证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宁红欣)对肾性贫血的疗效,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 我们组织69家医院对1115例慢性肾衰肾性贫血患者进行了多中心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对照,应用皮下及静脉方式给药进行治疗。结果 完成试验疗程者共1079例,其中显效734例(68%);有效303例(28.1%);无效42例(3.89%);总有效率为96.1%。36例患者中途退出试验。宁红欣主要不良反应有血压升高、头痛等,多数不需停药即可好转。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非透析治疗病例用药期间未见肾功能明显变化。结论 宁红欣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与Ⅱ期临床试验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影响及其透析液中氨基酸的丢失。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采用聚砜膜(A组)、铜仿膜(B组)、复用铜仿膜(C组)的3组患者透析前、透析后血清氨基酸谱及其透析液中氨基酸的丢失量。结果A组透析后血清谷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酪氨酸水平降低(P<0.05);B组血透析前后血清氨基酸谱无明显变化;C组透析后血清天冬氨酸、苏氨酸水平降低(P<0.05);A组和B组患者透析液中丢失的氨基酸差异无显著性,C组患者透析液中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的丢失明显小于A、B两组(P<0.05)结论不同透析膜对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影响是不同的,取决于膜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