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4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周炎症时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细胞μ-和κ-阿片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用角叉菜胶(carrageenan,CAR)在大鼠右后足皮下注射产生外周炎症,分别于正常和炎症后6、12、24和72h取右L4~5DRG。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正常及炎症期间DRG细胞μ-和κ-阿片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的部分DRG细胞内可见μ-和κ-阿片受体mRNA表达。外周炎症后6h,表达μ-和κ-阿片受体mRNA的DRG细胞的数和μ-和κ-阿片受体mRNA表达量增加,24h表达量最高,72h下降至正常。结论外周炎症能使大鼠DRG细胞μ-和κ-阿片受体mRNA表达增加。提示外周炎症时大鼠DRG细胞μ-和κ-阿片受体合成增加。为阿片类物质应用于外周镇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转移相关的分泌蛋白质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转移相关的分泌蛋白质,为阐明NPC转移机制以及筛选NPC转移分子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二维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分离一对来自同一亲本,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NPC细胞系5-8F和6-10B细胞的分泌蛋白质,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电喷雾-四极杆-串联质谱(ESI-Q-TOF MS/MS)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Western印迹法检测差异分泌蛋白质nm23-H1在两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建立了5-8F和6-10B分泌蛋白质的2-DE图谱,质谱分析鉴定出14个非冗余的分泌蛋白质,其中Oncoprotein18等蛋白质在高转移潜能NPC细胞系5-8F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无转移潜能的NPC细胞系,而nm23-H1等蛋白质在5-8F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低于6-10B细胞系。Western印迹分析证实了nm23-H1在5-8F和6-10B细胞分泌蛋白质中的差异表达水平。结论:所鉴定的14个非冗余的差异分泌蛋白质为研究NPC转移机制以及筛选NPC转移分子标志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阮林  黄冰  钱卫 《广西医学》2000,22(1):40-41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时PETCO2和Qs/Q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8例择期开胸手术的患者分别于TLV 20min、OLV 5min、15min、30min、60min测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气并同时记录PETCO2,计算Qs/Qt,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OLV时不同时段PETCO2、PaCO2、Qs/Qt比TLV时增大(P<0.05),TLV时PETCO2与Qs/Qt不相关(r=-0.0230,P=0.9077)。OLV时PETCO2与Qs/Qt相关(r=0.4739,P=0.00001),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3.4862+0.0147x(y=PETCO2,x=Qs/Qt)。结论:OLV时PETCO2与Qs/Qt呈直线相关,PETCO2随Qs/Qt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单肺通气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单肺通气(OLV)时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分为安氟醚静吸复合全麻加胸段硬膜外麻(TEA;T4~5或T5~6,1.4%利多卡因)OLV组(实验组)和安氟醚静吸复合全麻OLV组(对照组),各14例。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15min、OLV5,15,30,60min分别抽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Qs/Qt。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海带多糖(laminaria japonica polysaccharides,LJP)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和放射诱导脑损伤后海马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只2月龄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JP组、放射组、放射+LJP组,每组30只。用60Co射线制作小鼠的放射诱导脑损伤模型,LJP腹腔注射于放射前1 d进行,放射后4 d结束。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LJP对放射后1 d、7 d、14 d小鼠空间记忆功能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ELISA检测海马中IL-1β、TNF-α含量。结果:放射后,小鼠在水迷宫中第1次找到平台的时间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减少(P0.05);经LJP防治后的小鼠在各时间点找到平台的时间比放射组缩短、穿越平台的次数也增加(P0.05);放射后1 d、7 d、14 d,放射组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胞体面积明显增大(P0.01),细胞突起变粗、数量明显增多(P0.01),IL-1β、TNF-α含量明显增多(P0.05);经LJP处理后,与放射组相比,小胶质细胞突起逐渐变小,细胞面积和突起数量也减少,IL-1β、TNF-α含量减少(P0.05)。LJP组和对照组未见差异。结论:LJP处理可以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活性、降低IL-1β、TNF-α含量保护放射损伤后的海马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对急性切口痛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切口痛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将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急性疼痛组和汉防己甲素组,在术前1 d至术后6 d分别进行疼痛累积评分、热和机械痛阈测定。结果从切开后2 h-6 d急性疼痛模型组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均显著低于基础值,但汉防己甲素组只有术后2 h-3 d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显著低于基础值(P〈0.05),而且汉防己甲素组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从切开后2 h-6 d均显著高于急性疼痛模型组(P〈0.05)。急性疼痛模型组和汉防己甲素组的50%缩足阈值在术后2 h-6 d均显著低于基础值(P〈0.05),两组间基础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切开后2 h-5 d,汉防己甲素组的50%缩足阈值显著高于急性疼痛模型组(P〈0.05),术后6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疼痛模型组及汉防己甲素组的疼痛累积评分在切开后均较基础值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汉防己甲素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第5、6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可缓解急性疼痛模型的静息痛、热及机械刺激的诱发痛,有希望成为新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剂量脑照射后不同时期神经行为和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数量的变化。方法:108只SD大鼠信封法随机分成3组,用^60Co单次照射大鼠脑,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10Gy组,C组为30Gy组。Morris水迷宫分别对照射后7d、1个月和6个月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检测,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心脏取血计数CECs。结果:照射7d后,3组大鼠Morris水迷宫的游泳潜伏期、平台象限时间、穿过平台区域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1和6个月后MorriS水迷宫B、C组较A组及C组较B组潜伏期延长,平台象限时间缩短,穿过平台区域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Cs数量在1周和1个月时B、C组较A组及C组较B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3组CECs数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和C组1周时CECs数量和6月时潜伏期相关,nB=0.97,rC=0.95。结论:CECs数量改变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放疗性角膜损伤的跟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射治疗眼部并发症。方法:对 213 例 NPC 初程放疗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作视功能(包括远视力、裂隙灯活体显微镜、眼底、自动电脑视野及视诱发电位)检查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发生角膜损伤 19 例,占 8.9 %(19/213)。I~Ⅱ期6 例,Ⅲ期 8 例,Ⅳ期 5 例。全部发病患者均无角膜刺激症状,放疗后 10mo 内,角膜病变消退,但知觉仍较对侧眼明显减退;20mo 后尚未恢复正常。未发现晶状体混浊的患者。结论:NPC 放疗性角膜损伤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及照射剂量无密切关系(P>0.05),可能主要与角膜感觉神经损伤导致眼表疾病密切相关;不排除患者不同个体对辐射的敏感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肿瘤切除并支气管成形术的支气管插管及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对3例小儿支气管肿瘤患者实施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根据小儿的支气管特点选择气管导管并改装,术中密切观察SpO2、PetCO2、VT、IP、RR以及ECG.结果:3例患儿麻醉过程平稳,全程监测SpO2、PetCO2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严格掌握好小儿支气管插管方法,单肺通气麻醉下行支气管肿瘤切除并支气管成形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放射治疗 ,但鼻咽癌放疗后有较高的远处转移率 ,是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1 ] 。运用化疗联合放疗 ,旨在放疗控制局部 ,化疗控制远处 ,从而提高疗效 ,改善生存质量。 1993年 3月 ,我们将对初次放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 ,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入组的标准及一般资料1993年 3月 -1996年 3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 ,入组标准为经鼻咽CT及病理证实为癌 ,无远处转移 ,年龄 <60岁 ,卡氏评分≥ 80 ,随机入组。符合入组条件的鼻咽癌 2 5 4例 ,其中男 170例 ,女 84例 ;年龄 12~ 60岁。随机分为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