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体位改变对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方法 择期开胸手术病人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50):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组(L-DLT组)及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组(R—DLT组)。全麻诱导后分别插入左、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用纤维支气管镜(FOB)确定导管位置。病人体位由平卧位改为侧卧位后,用听诊法和FOB再次检查、确定导管位置。记录结果和DLT深度。结果 与平卧位相比,L-DLT组的DLT深度均变浅(P〈0.05);R-DLT组的置入深度变化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变浅(P〈0.05)。体位改变后,听诊法判断DLT位置不满意的13例,其中L-DLT组为5例(10%),R-DLT组为8例(16%)。FOB检查导管位移32例,其中L-DLT组管端位移12例(24%),包括严重位移3例(6%);R—DLT组管端位移20例(40%),包括严重位移7例(14%)。位移率和严重位移率R-DLT组均高于L-DLT组(P〈0.05)。结论 体位改变对DLT位置有较大影响。FOB检查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听诊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全凭静脉麻醉下分期实施大容量全肺灌洗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选择35例男性尘肺患者,均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施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术中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脉搏氧饱和度(SPO2)、桡动脉有创动脉压、潮气量、气道峰压、通气侧肺呼吸音,灌洗前10 min、灌洗结束前10min和灌洗结束拔管30min后测血气分析、电解质(K 、Na 、Cl-)和中心静脉压(CVP),并于灌洗前及灌洗后分别测定肺功能.结果:35例患者自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灌洗前10 min、灌洗结束前10 min和灌洗结束拔管30 min后有创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Pa0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电解质等指标改变差异无显著性;灌洗结束前10 min所测的CVP值与灌洗前10 min和灌洗结束拔管30 min时的CVP值改变差异有显著性,但后两者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灌洗前后肺功能改变差异有显著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中双腔管移位2例,灌洗液溢漏2例.结论: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分期实施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对尘肺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胸内手术麻醉期单肺通气 (OLV)存在的最大隐患是缺氧。既往的文献报道认为OLV的安全时限仅 1h[1]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行肺切除术是不充分的。为了探索安全时限的延长 ,我们做了如下观察。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 16例 ,男 13例 ,女 3例 ,年龄 2 1~ 72岁 ,体重 48~ 87kg。其中肺癌 12例 ,良性肺病 4例 ;肺叶切除 14例 ,肺大泡切除、胸内探查各 1例 ;左侧 7例 ,右侧 9例。术前肺功能检查 :通气功能正常 8例 ;轻度、中度降低各 4例 ;动脉血气正常 12例 ;轻度低氧血症 4例。二、麻醉方法用安定 0 .4mg/kg ,芬太尼 2 μg/…  相似文献   
4.
5.
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后,由双肺通气(TLV)改为单肺通气(OLV)时气道压力变化,并探讨其在判断DLT位置的意义。方法:造反纤支镜检查阴性、痰量较少、肺功能正常的肺手术病人35例,依次行TLV和OLV(非手术侧),并记录气道峰压、平台压,再行纤支镜检查。结果:(1)由TLV改为OLV后,DLT位置异常(10例)和正常时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分别增加74%、67%和52%、45%;(2  相似文献   
6.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对犬呼吸及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在保留自主呼吸时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对犬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11只,全麻后进行机械通气,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其在自主呼吸,BIPAP和间歇正压通气三种状态下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VE相同时,BIPAP的Ppeak,MPaw,QS/AT,VO2,VOW/DO2均显著低于IPPV时相应参数值,CO则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消除自主呼吸前、后,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犬心肺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12只,全麻后用油酸制成ARDS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其在机械通气前、BIPAP(包括用肌松药消除自主呼吸前、后)等3种状态下呼吸、循环及血气的变化。结果:在保留自主呼吸时,BIPAP通气状态下犬的PaO2、CO、DO2、CL均显著高于消除自主呼吸后相应参数值,VO2/DO2、Qs/Qt、VD/VT、RL则显著降低(P<0.05);和基础值相比,BIPAP通气时的PaQ2、DO2、RL均显著增加(P<0.05),而保留自主呼吸时,BIPAP的CL、CO显著增加;Qs/Qt、VD/VT VO2/DO2显著降低;消除自主呼吸后,其Qs/Qt、VD/VT、RL、PVR显著增加,CD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消除自主呼吸后相比,保留自主呼吸时,BIPAP能明显改善ARDS模型犬氧合状态和通气血流分布,对循环亦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是较为理想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8.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方法,本院实施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左全肺移植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拟观测肺手术病人在仰卧位下 ,行双肺通气 (TLV )和单肺通气(OLV)时气道峰压的变化 ,旨在探讨其在判断双腔导管 (DLT)位置的临床意义 ,为临床麻醉行DLT时提供借鉴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 选择痰量较少、肺功能正常、纤支镜检查阴性的择期肺手术病人 35例 ,男 2 1例 ,女 14例 ,年龄 45~75岁 ,体重 45~ 76kg ,ASAⅠ~Ⅱ级 ,无明显心血管及肝肾疾患 ,双腔导管(DLT)型号分别为 35F(2例 )、37F(18例 )、39F(15例 )。其类型分别为Carlen(11例 )、White(5例 )、Robershaw(19例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