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7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Lis结合条形码技术在检验科自动化分析仪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简化检验流程,提高检验质量,规范检验报告单,实现双向通讯。方法检验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 IS)连接。结果全自动分析仪中的条码识别器根据条形码所带信息自动向分析仪发出检验指令,最后检测结果及病人信息回传到电脑中,形成完整的电子检验报告单。结论通过条形码与检验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全自动分析仪既可读取检验数据又可程序自动控制分析仪的双向对接。减少了重复录入检测选项的耗时及差错的发生,进一步规范了检验报告,从而提高了检验质量和检验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碳青霉烯耐药机制,为临床经验性用药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院2019年4—9月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mCIM联合eCIM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8株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中5株来自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对临床常用头孢类及加酶抑制剂药物均表现出高水平耐药的特性。所有菌株均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7株为blaNDM-1,1株为blaIPM-4。MLST分子分型及PFGE同源性分析有6个ST序列类型,6个克隆群。ST596(3株)均为A群、ST121(1株)为C群、ST993(1株)为F群、ST91(1株)为E群、ST794(1株)为B群、ST88(1株)为D群。结论 该院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主要来源于ICU,产金属酶blaNDM-1β-内酰胺酶是其主要耐药机制。ST596 A群阴沟肠杆菌短时间内在ICU存在局部流行,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遏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老年性痴呆患者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老年性痴呆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历资料,从确诊患者中随机挑选部分患者作为建模组,并根据是否具备隐匿性分为隐匿性肺炎组、非隐匿性肺炎组,其余病例作为验证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用R4.0.3软件构建nomogram图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148例(隐匿性肺炎75例、非隐匿性肺炎73例)用于建模,68例(隐匿性肺炎37例、非隐匿性肺炎31例)用于验证。糖尿病(OR=2.565,95%CI:1.094~6.015)、重度痴呆(OR=3.079,95%CI:1.116~8.494)、痴呆病程≥10年(OR=5.782,95%CI:2.139~15.627)、年龄≥80岁(OR=2.737,95%CI:1.011~7.413)、长期卧床(OR=4.835,95%CI:1.716~13.625)为痴呆合并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通过该5项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验证组AUC为0.756,提示该模型诊断能力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良好;decision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 年龄≥80岁、重度痴呆、痴呆病程≥10年、糖尿病、长期卧床是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模型个体化可预测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概率,从而尽早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窦生理及病理性CBCT影像表现,为上颌窦提升术解剖定位和操作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涉及上颌窦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解剖特征及病变。结果:1.上颌窦解剖结构位置及其比邻关系复杂;2.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解剖因素有生理及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如上颌窦内的分隔,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窦壁上存在的血管影像的粗细,病理性如窦腔内黏膜的增厚,上颌窦内的黏液囊肿,上颌窦内的大量积液等等。结论:CBCT能够准确地显示完整的上颌窦影像,利用CBCT确定解剖定位标志,确定上颌窦提升手术路径和方式,更符合安全、准确、微创的口腔种植理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下颌第三磨牙(M3)近中向阻生或萌出的机制及其与颌骨发育的关系。方法选取72例正畸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拍摄全景X线片和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全景X线片观察下颌M3阻生或萌出的情况,将其分为阻生组和萌出组,并对其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阻生组与萌出组的下颌体长度(Go-Po’)、下颌支宽度(W)、下颌平面角(MP-FH)、前下面高(ANS-Me)、下颌支长度与下颌骨长度的比值(Co-Go/Co-Po)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生组的W、Co-Go/Co-Po大于萌出组,而Go-Po’、ANS-Me、MP-FH小于萌出组。两组间的Co-Po、Co-Go、上下中切牙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M3的近中向阻生和萌出可能与下颌的旋转生长及面部生长型有关,下颌向前旋转和短面型患者的下颌M3更易发生近中向阻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全景片分析成都地区12岁青少年第三磨牙(M3)的发育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资料库12岁青少年的全景片449张,根据观察的结果将M3的发育状况进行分级统计,分析不同性别以及上下颌骨和两侧颌骨M3的发育情况。结果 12岁青少年M3的发育情况为:大部分牙冠已钙化,牙冠呈帽状,而且男性与女性的发育情况差别不明显。大部分下颌M3较上颌M3发育得更早,左右两侧M3分别占60.69%和64.25%。上颌M3以垂直向生长为主,下颌M3以近中向生长为主。结论 12岁青少年M3牙冠大部分已经钙化,下颌发育早于上颌。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已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有报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己报道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很高。为及时了解全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不同病房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是否相同,本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全院分离的142株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同病区(ICU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病房)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进行耐药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5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的常规治疗相同,通过观察两组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善,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达86.7%,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缺血,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依那普利与比索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常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依那普利及比索洛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优于对照组。结论:在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依那普利及比索洛尔治疗CHF,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延缓心肌重塑,缩小心室,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的常规治疗相同,通过观察两组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善,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达86.7%,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缺血,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