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刺激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迷走神经,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对脑缺血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6只,根据体质量大小编号,计算机随机分成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10只)、VNS治疗组(1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VNS治疗组于模型建立30 min后开始刺激颈部右侧迷走神经,刺激强度0.5mA,间期0.5ms,频率20Hz,在1h内每隔5min刺激1次,每次持续30s。模型组重复VNS治疗组步骤,但不予刺激。假手术组重复实验步骤,但既不栓塞血管也不刺激神经。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变化。24 h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及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IL-6、caspase-3阳性细胞数、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增加[(20.7±5.0)个/高倍镜(HP)比(2.3±1.0)个/HP,(44.5±9.5)个/HP比0,(30.9±9.0)个/HP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相比,VNS治疗组的IL-6阳性细胞数[(10.9±3.7)个/HP]、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18.9±6.7)个/HP]及神经细胞凋亡计数[(14.0±5.2)个/HP]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模型组与VNS治疗组在造模前及造模后各个时期的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NS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与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减少炎性反应有关,可能与皮质脑血流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 2014年5月46例行手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22 ~ 72岁,平均50.15岁.17例动脉瘤破裂,9例罹患多发动脉瘤.眼动脉瘤22个、梭性动脉瘤10个、垂体上动脉瘤8个、窝动脉瘤3个、蛇形动脉瘤1个、假性动脉瘤5个.20个动脉瘤≤5 mm,15个5 ~ 15 mm,14个≥15 mm.手术策略包括直接夹闭、夹闭塑形、颅内外血管架桥、颈动脉结扎和动脉瘤包裹.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9个动脉瘤直接夹闭,21个夹闭塑形,颅内外架桥6个,颈动脉结扎2个,动脉瘤包裹1个.根据GOS评分,42例预后良好(GOS 4 ~ 5分),3例预后差(GOS 2 ~ 3分),1例死亡(GOS 1分).结论 根据床突旁动脉瘤的不同特征,采用相应的策略处理动脉瘤,能提高床突旁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49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9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49±11)岁;35例动脉瘤破裂,14例未破裂;治疗策略有一期手术(一侧入路夹闭所有动脉瘤),二期治疗(分期处理所有动脉瘤)和部分治疗(只处理责任动脉瘤).随访中复查脑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结果 一期手术32例(65.3%),二期治疗9例(18.4%),部分治疗8例(16.3%).47例随访4 ~ 49个月,平均(22 ±7)个月.术后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根据GOS评分,患者预后良好(4~5分)41例(83.7%),残疾(2~3分)6例(12.2%),死亡(1分)2例(4.1%).结论 在具有娴熟手术技术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患者,根据动脉瘤和患者的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能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手机普视3D SLAM AR软件在颅内幕上浅表肿瘤术前定位的价值。方法 分析10例颅内幕上浅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直径2.3~6.8 cm。术前利用MRI或CT扫描数据对肿瘤、头部轮廓、鼻部及双侧耳廓进行三维重建,载入普视3D SLAM软件,进行肿瘤术前定位(实验组),同时利用传统定位方法进行徒手定位(对照组),最后利用神经导航定位病变中心点作为评价标准,普视3D SLAM软件与徒手定位的中心点与导航定位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定位误差,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普视3D SLAM软件的定位误差[(0.48±0.04)cm]小于徒手定位法[(2.08±0.23)cm](P<0.05)。结论 普视3D手机AR软件Slam模块对颅内幕上浅表肿瘤定位较传统徒手定位法更准确,此外还能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的皮层静脉、纤维束等结构,有助于合理地制定术前计划,最大程度地减小手术创伤。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3): 32-3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根据体质量,采用计算机法将其随机分成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16只)、VNS治疗组(16只),每组又随机平均分为刺激左、右侧迷走神经亚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模型。造模后30 min,给予VNS治疗组大鼠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刺激强度0.5mA,间期0.5ms,频率20Hz,在1h内每隔5min刺激1次,每次持续30s。不给予模型组大鼠刺激,对假手术组大鼠既不栓塞血管也不刺激神经。操作过程中监测损伤侧脑体感诱发电位(SEP,包括N1波幅和P1潜伏期)的变化;造模前5min开始,造模后150min结束。造模后24h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处死大鼠,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1)在刺激左侧迷走神经的大鼠中,假手术组、模型组及VNS治疗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0.4±0.2)、(9.5±0.4)及(6.4±0.3)分;在刺激右侧迷走神经的大鼠中,3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0.6±0.2)、(9.3±0.4)和(6.9±0.4)分。模型组的评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VNS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减少[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分别为(120±7)、(56±7)mm3;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分别为(115±10)、(54±8)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假手术组和VNS组比较,模型组的SEP波形中的N1波幅下降、P1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VNS治疗组中刺激左、右侧迷走神经,在脑梗死体积、神经行为学评分、SEP波形中的N1波幅和P1潜伏期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刺激左侧还是右侧迷走神经,对缺血性脑损伤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手术技巧。方法 6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7例、Ⅱ级20例、Ⅲ级23例、Ⅳ级10例、Ⅴ级5例;畸形团最长径2~7 cm,平均3.50 cm;位于大脑皮质表面31例、脑深部34例,分别为额叶19例、颞叶12例、顶叶16例、枕叶9例、小脑3例、基底节2例、侧裂4例;供血动脉分别为大脑前动脉及分支11例、大脑中动脉29例、大脑后动脉15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5例,椎动脉3例;浅静脉引流29例、深静脉引流15例、深浅静脉同时引流21例。均予以手术切除,单纯畸形团切除术45例、畸形团切除术+血肿清除术20例;单纯额叶入路6例、眶颧部入路3例、皮质入路2例、额顶叶入路8例、翼点入路10例、颞下入路3例、颞顶叶入路4例、单纯顶叶入路7例、纵裂入路7例、顶枕叶入路8例、枕下入路3例、皮质脑室入路4例。结果 65例患者中4例(6.15%)术前联合栓塞治疗,其中60例(92.31%)动.静脉畸形团全切除,5例(7.69%)于术后辅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21例(32.31%)、1分23例(35.38%)、2分9例(13.85%)、3分7例(10.77%)、4分3例(4.62%)、5分2例(3.08%)。平均随访12个月,6例恢复良好、3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视野缺损、2例语言障碍、1例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仍癫发作而服用抗癫药物;2例死亡,1例呼吸衰竭致死亡,1例死因不明。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尤其是复杂动.静脉畸形,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1例)或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41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8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与小骨窗开颅组相比,神经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72.66±5.21)min对(137.51±6.25)min;t=-51.065,P=0.000]和住院时间[(12.21±1.81)d对(13.12±1.41)d;t=-4.035,P=0.035]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91.88±8.89)ml对(400.24±36.57)ml;t=-52.464,P=0.000],血肿清除率增加[(98.29±1.37)%对(72.83±9.37)%;t=-17.224,P=0.002];术后6个月时预后更佳(Z=-3.303,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0%(5/41)对26.83%(11/41);χ~2=2.795,P=0.095]。结论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