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合并惊厥患儿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惊厥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年龄、性别、个人史、症状、体征与临床转归等临床资料,采集其肛拭子,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RTPCR)对患儿标本进行病毒检测。结果2019年本院共收治手足口病合并惊厥的患儿205例,其中重症病例34例,普通病例171例(包括热性惊厥单纯型134例、复杂型30例、癫痫7例)。肛拭子病原学核酸检测肠道病毒核酸阳性195例(95.1%),其中血清学分型CA6患儿124例(60.5%),EV71分型患儿7例(3.4%),CA16分型患儿7例(3.4%),CA10分型患儿5例(2.4%),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患儿52例(25.4%)。34例重症患儿中,CA6感染23例(67.6%),EV71感染2例(5.9%,其中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CA10感染2例(5.9%),CA16感染1例(2.9%),其他肠道病毒感染4例(11.8%),肠道病毒阴性2例(5.9%)。CA6分型患儿皮疹形态以大疱样皮疹为主,恢复期可出现脱皮、脱甲,EV71病例皮疹表现为小、厚、硬、少;入组病例经镇静止惊及对症支持治疗后仅1例因放弃治疗后死亡,余患儿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2019年本院手足口病合并惊厥患儿病原以CA6为主,其所致手足口病皮疹以大疱表现为主,恢复期可出现脱皮、脱甲;死亡病例仍为EV71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功能失代偿期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及内科保肝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抗HBV治疗的获益情况。方法收集整理近7年来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33例肝功能失代偿期的HBV相关HCC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在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生存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进行保肝治疗、射频治疗及介入治疗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较单独应用上述几种治疗方法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单纯内科保肝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而在单纯内科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NAs抗病毒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射频治疗者为8.5个月,射频治疗的同时联合NAs抗病毒者为12个月;介入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介入治疗的同时加用NAs抗病毒治疗者为13个月。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科治疗与内科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7.35,P=0.007;射频治疗与射频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11.78,P=0.001;介入治疗与介入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16.43,P=0.000)。结论给予肝功能失代偿期的HBV相关HCC患者抗病毒治疗能够延长其生存期,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3.
角膜散光与软性角膜接触镜配适评估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琼  唐甜甜  吕帆 《眼科》2005,14(5):302-305
目的探讨角膜散光的大小、轴向与球性、散光软性角膜接触镜的配适状态、舒适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前瞻性随机区组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284例自愿受试者,现在或曾经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方法受试者的平均近视屈光度为(-5.18±2.53)D,平均散光度为(0.81±0.50)D。每位受试者在接受眼部检查、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后,于其左眼间隔一定的时间先后配戴球性和散光软性接触镜。根据受试者左眼角膜散光的轴向将人群分为三组:第一组,顺规散光组(132眼);第二组,逆规散光组(76眼);第三组,斜轴散光组(76眼)。同时,根据受试者角膜散光度数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组:第四组,<0.75D共153眼;第五组,≥0.75D、<1.50D,共106眼;第六组,≥1.50D共25眼。主要指标镜片中央定位、覆盖度、活动度、散光镜片的旋转性和稳定性以及舒适度。结果在前三组和后三组对比中,镜片覆盖度、活动度、旋转性及稳定性指标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散光镜片的稳定性在3分钟、15分钟明显优于第1分钟。散光镜片的中央定位优于球性软镜(P=0.00),最佳中央定位的比例分别为54%与48%;散光镜片活动度大于球镜(P=0.02),两者活动度不良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与19%;散光镜片舒适度差于球镜(P=0.00),不可接受的比例散光片为14%,球镜片为5%。结论软性角膜接触镜的配适与舒适度较少地受到角膜散光的影响。球性软镜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首选配戴。  相似文献   
4.
脑血栓形成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坏死或软化等病理性改变。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脑血栓形成的发病与遗传学基因多态性可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炎性因子在脑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E-选择素和白细胞介素6作为炎性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脂质体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肿瘤本质和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不断阐明,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肿瘤药物化疗发展迅速.但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组织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严重限制了药物剂量及其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热休克处理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胃腺癌BGC823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为胃癌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胃腺癌BGC823指数生长期细胞分为热休克组和对照组,热休克组行热休克处理。两组均分别用0、25、50、100 ng/m1浓度的TNF-α诱导,作用4 h;热休克组行热休克处理。采用TUNEL法和3H-TdR掺入试验检测两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及细胞增殖抑制率(I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热休克组AI明显下降(P〈0.01);IR明显升高(P〈0.01),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热休克处理对TNF-α诱导的胃腺癌BGC823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此作用与TNF-α呈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及哺乳期摄入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变化对子代脑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3~4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分别给予n-3 PUFAs缺乏和4种不同含量n-3 PUFAs(n-6/n-3 PUFAs比值分别为15∶1、5∶1、1∶1及1∶5)饲料喂养。小鼠12~14周龄时用常规饲料喂养的雄性小鼠与之合笼交配繁殖,仔鼠断乳后继续行母鼠相同饲料喂养,随访观察至生后7d、21d和12周龄时分批处死后取脑。然后在仔鼠生后21d断乳时,随机挑选7~9只n-3 PUFAs缺乏组的仔鼠用n-6/n-3 PUFAs(5∶1)组饲料喂养,至12周龄;同时随机挑选7~9只n-6/n-3 PUFAs(5∶1)组的仔鼠,改用n-3缺乏组饲料喂养,至12周龄;剩余仔鼠用与母鼠相同的饲料喂养,至12周龄;麻醉牺牲后,取脑置于-80℃条件下备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脑皮质gfap、mbp、nse和nr2b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在各年龄段小鼠中,饲料中添加n-3 PUFAs使各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不同比例的n-6/n-3PUFAs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孕期及哺乳期饲料缺乏n-3 PUFAs,即使断乳后的饲料中添加正常量的n-3 PUFAs,也不能使某些对脑功能起重要作用的基因的表达量升高至正常n-3 PUFAs喂养的小鼠。结果提示,孕期及哺乳期可能需要较高的n-3 PUFAs摄入(可能最优的n-6/n-3 PUFAs比例介于1∶5~1∶1之间),才能满足幼年期脑发育之需。结论孕及哺乳期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适量摄入,有助于维持成年期脑功能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葛根素口服微乳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特性,为进一步探讨葛根素微乳的吸收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MTT实验筛选出葛根素在Caco-2细胞中的安全浓度,考察时间、pH值及药物浓度对葛根素微乳吸收的影响。结果 葛根素微乳在Caco-2细胞模型的摄取实验中,随着葛根素微乳浓度的增加,葛根素吸收增加。结论 葛根素微乳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主要吸收机制可能是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9.
目的 TRIM65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方法 Trim65+/+和Trim65-/-小鼠连续5d给予含3%(w/v)DSS的饮用水,然后给予无菌水2d.每天监测小鼠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体重、粪便稠度和直肠出血评分),第7d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收集结肠远端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判定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6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24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6例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4例,确诊年龄1岁4月至9岁4月。5例患儿母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1例患儿父亲HBsAg阳性,且均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疗效:6例患儿治疗24周时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2例ALT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4例患儿治疗24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2例HBV DNA载量显著降低,分别为2.31 × 103IU/ml和1.96 × 102IU/ml。治疗24周时1例患者HBeAg转阴,1例患者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3例HBsAg转阴,其中1例抗-HBs阳性,但HBeAg仍阳性;2例HBsAg迅速下降,分别为55.35 IU/ml和35.45 IU/ml。1例9岁4个月HBeAg阴性CHB患儿ALT恢复正常,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sAg定量仍较高,为9 875 IU/ml。不良反应:轻度流感样症状者4例,发热者4例,轻度乏力者3例,食欲下降4例;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未予特殊干预自行恢复;4例患者治疗初期ALT一过性增高,多为轻度升高;无皮疹、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病例。 结论CHB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于有治疗指征者建议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