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创伤对新生儿甲状腺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手术创伤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已有报道.但手术创伤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迄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30例新生儿图手术期血清甲状腺激素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探讨手术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规律,正确判断病情,预测患儿预后,评估治疗效果,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对象与方法一、检测对象30例新生儿手术疗法患儿,年龄2小时~28天,男14例,女16例;经检查除外甲状腺疾病,手术时间均在0.5~1.0小时之间,麻醉方法均为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二、检测方法1.血样来集与处理术前1日、术后第1、3、7和14天股静脉…  相似文献   
2.
早期乳癌钼靶X线诊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琍 《齐鲁医学杂志》2002,17(3):195-196,207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钼靶X线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复读78例早期乳癌(临床T0期14例,T1期64例)钼靶摄片,分析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结果:78例早期乳癌中,表现为肿块影52例,肿块并泥沙样成簇细小钙化17例,无肿块影而仅表现为成簇细小钙化的隐匿性乳癌4例,非对称性的局限性密度增高3例,乳腺结构扭曲2例,诊断符合率92.31%。结论:成簇细小钙化及泥沙样钙化在早期乳癌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对于肿块界限较清但无包膜、非对称性的局部密度增高及乳腺结构扭曲者,应及时活检排除早期乳癌。  相似文献   
3.
吴琍  陈雨历 《山东医药》2002,42(23):6-7
为探讨肠神经发育不良症(IND)的有效诊断方法,对45例术前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HD)的慢性肠梗阻患儿行巨结肠根治手术,并对其结肠痉挛段标本进行突触素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16例结肠标本可见粘膜下神经丛过渡增生并有巨神经节(诊断为IN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其中14例有异位神经节(9例合并HD,下称HAIND),其病理切片中发现有异位的神经节细胞,且部分神经节细胞有变形,空泡化;10例IND(其中8例HAIND)可固有层和粘膜肌染色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认为突触素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实验显示粘膜一神经丛过度增生,巨神经节可作为诊断IND的硬性指标;异位神经节,固有层和粘膜肌染色增强可作为诊断IND的辅助指标。在病理切片中应用突触素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实验,可清晰显示肠壁神经丛的发育情况,是诊断IND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5.
游离瓣移植成功的关键是微血管缝合技术 ,近 8年来 ,各种辅助机械缝合装置逐步应用于临床 ,微血管缝合器 (MACD)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使用证明有效 ,其留置体内后局部病理学改变与普通缝合类似 ,但MACD能缩短缝合时间 ,缝合的血管管腔更通畅 ,在手术 16周后其张力强度比普通缝合血管大 50 %。对曾经手术或放疗的部位 ,由于局部组织纤维化、疤痕形成或血管已被结扎 ,可选择缝合的静脉口径、长度等条件受到限制 ,最好选择端侧缝合 ,该作者用 MACD对 2 7例头颈部游离瓣进行共 33次端侧静脉缝合 ,总结经验如下 :在总计 37次静脉缝合中 ,33次…  相似文献   
6.
妊娠哺乳期乳癌是指妊娠期间、产后1年内或哺乳期发生的原发性乳癌。其发病率为0.2%~3.8%,发病年龄轻,约15%的病人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因其发生于妇女的妊娠或哺乳乳房肥大期,加之女性激素分泌旺盛,因而具有进展快,预后相对较差,误诊率高的特点,治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母体和胎儿的安全,因此如何对妊娠哺乳期乳癌病人进行评估,对外科医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7.
早期乳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早期乳癌临床应用可行性及预测早期乳癌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准确性。方法:60例早期乳癌病人,在术前15min分别于瘤体或活检后残腔的内、外、上、下4点分别注射亚甲蓝4mL,然后行乳癌改良根治术、乳腺区段切除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切除标本沿溜外上方寻找最近的蓝染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结果:52找到前哨淋巴结,成功率为86.67%,前哨淋巴结预测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准确率为94.23%。结论:亚甲蓝染色法可用于检出早期乳癌前哨淋巴结,其组织学性状能较准确预示早期乳癌腋窝淋巴结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乳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琍  张杰 《齐鲁医学杂志》2003,18(1):106-107
近年来 ,对于乳癌的治疗不仅致力于提高乳癌病人的生存率 ,而且要重视手术治疗后的美观。肿瘤早期 ,可采用保乳手术 ;而肿瘤较大需切除乳房者常采用根治性手术后乳房重建 ,包括假体的植入及自身组织移植重建乳房。乳房重建可使病人恢复女性形体美 ,消除心理障碍 ,重新获得生活自信心和参与社会愿望。目前从技术上讲 ,任何乳癌病人只要愿意 ,乳癌根治术后的乳房重建都是可能的。本文就乳房重建的手术时机的选择、常见乳房重建方式和进展等方面内容综述如下。1 乳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技术的历史回顾190 6年Tanzini尝试用背阔肌重建乳房 ,但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山东半岛地区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异常甲基化状态及其与mRNA表达的关系,进而研究其BRCA1基因异常的表观遗传学作用。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RT-PCR等方法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中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30例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甲基化率为43%,BRCA1 mRNA表达下降率为33%。在13例BRCA1发生甲基化的癌组织标本中,BRCA1 mRNA的表达下降率为55%,而在17例BRCA1未发生甲基化的癌组织中,BRCA1 mRNA的表达下降率为18%。在肿瘤分级中,T3分级病人的肿瘤组织中BRCA1甲基化率(74%)和mRNA表达下降率(54%),均分别高于T1+T2分级病人肿瘤组织的BRCA1甲基化率(26%)和mRNA表达下降率(30%);有淋巴结转移病人的肿瘤组织中,BRCA1甲基化率(61%)和mRNA表达下降率(46%),均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甲基化率(17%)和mRNA表达下降率(16%)。结论:BRCA1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是其mRNA表达下降乃至失活的重要原因,且与散发性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 988年10月以来收治耳垂部瘢痕疙瘩共16例,均行得宝松局部封闭(局封)治疗,其中10例手术切除瘢痕组织,拆线1周后切口皮下注射得宝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