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4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淋巴管瘤(lymphagionma)系淋巴管源性良性病变,全身多个部位可发生,椎管内淋巴管瘤(intraspinal lymphangioma)临床上极为罕见,本文报道经手术后病理诊断的椎管内淋巴管瘤2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服用醋酸精氨酸对创烧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96例创烧伤患者(实际完成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服用醋酸精氨酸0.4 g·kg-1·d-1;对照组45例,服用安慰剂酪氨酸,剂量同前,均连用7 d。两组患者采用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疗法。比较患者创面(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创伤患者治疗组(29例)创面(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1.1±2.8)、(19±6)d,明显短于对照组(13.2±5.5)、(22±6)d(33例,P< 0.05);烧伤患者治疗组(12例)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各为(20±5)、(28±6)d,与对照组(22±8)、(29±8)d(12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恶心、腹泻,其中治疗组1例占2.44%,对照组1例占2.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00)。以上不良反应停药后消失。结论服用醋酸精氨酸能显著促进创伤患者创面(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对烧伤患者的预后无明显改善,这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其确切疗效有待于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局部释放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B)及其对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选12例以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每例患者均选择相对均匀的深Ⅱ度创面作为实验创面并分为3个研究区域,即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伤后24h内行削痂术.术前在实验创面切取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前实验区标本,行削痂后创面均以辐照猪皮覆盖.术中部分创面保留不予手术,该保留创面作为未手术实验区.于伤后5~7d行第2次手术,分别切取经削痂处理和未手术区的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标本.采用组织培养和ELISA技术测定创面组织释放EGF、FGF-2和PDGF-AB的水平,并对创面组织中新生肉芽形成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半定量分析.结果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后,创面组织局部释放EGF、FGF-2和PDGF-AB的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有显著升高(P<0.05);创面局部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手术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形成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显著(P<0.05).结论伤后24h内削痂手术可以促进局部组织释放EGF、FGF-2和PDGF-AB,促进新生肉芽形成,有利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从而提示了伤后24h内削痂优于常规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监测肾移植后病人环孢素A(CsA)全血浓度 ,提出CsA在三联免疫抑制用药方案中的理想治疗窗。方法用特异性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CsA全血浓度 ,对521例病人监测3275次 ,按术后时间及临床表现分组比较。结果肾移植后<1 ,、1~3、3~6、6~12个月、1~2和>2年的CsA全血谷浓度的理想治疗窗应分别为250~450、200~400、150~300、100~250、100~200和100~180μg/L。结论CsA全血浓度在上述范围内 ,中毒反应和排异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肝VX-2 瘤模型MR扩散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VX-2瘤模型MR扩散成像特征.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5只,采用块种植的方法,一期预实验皮下种植14只,肝内种植6只;二期肝内种植12只,另3只做正常对照.对包括二期肝内种植在内的15个肿瘤于种植前后行定期扩散加权成像(DWI) 与MR检查.以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等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一期预实验,皮下种植成功率29%(4/14),肝内种植成功率33%(2/6);二期肝内种植成功率83%(10/12).(2)VX-2瘤在DWI上呈高信号,边缘清楚.正常组与VX-2瘤实验组b值为100和300 s/mm2时ADC值分别为(2.57±0.26)mm2/s、(1.73±0.31)mm2/s、(1.87±0.25)mm2/s与(1.57±0.23)mm2/s(F=43.26,P<0.001).随b值增大,病灶信号降低;ADC图上病灶呈低信号;不同b值之间病灶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00 s/mm2病灶与正常肝脏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VX-2瘤发展迅速,易发生肺、肝、纵隔等处转移.结论 DWI在反映肝VX-2瘤内部水分子运动、发现与追踪病灶进展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过去多在尸检中发现。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例行体检的普及,临床报道有增多趋势。我院自 1993 年 10 月至 2003 年 12 月共诊治肾上腺髓性脂肪瘤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例中男4例,女 2 例,年龄 39~52 岁,均为健康体检时做B超偶然发现。其中 1 例入院后检查发现高血压,1例因腰部胀痛做B超发现肾上腺占位,1 例先发现高血压,做全面检查时 B超发现肾上腺占位。所有患者均行 CT检查,有 2例还做了MRI检查。所有患者 24 h尿儿茶酚胺、VMA、17 OHCS、17 KS均在正常范围。均无低钾血症及柯…  相似文献   
7.
187例肾移植受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的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78年至2003年期间进行同种肾移植的1400例受者资料。对肾移植后受者的死亡率、死亡原因和时间进行分析。结果1400例肾移植受者中,共死亡187例,死亡率为13.36%。187例受者的死亡原因依次为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和肝功能衰竭;所占比率分别为37.97%、31.56%和14.97%。死亡的受者中,移植肾有功能的87例,占46.5%。结论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及肝功能衰竭是肾移植后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将近一半的受者死亡时移植肾有功能。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直接或间接威胁患者生命,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自1978年到2003年底,我院为晚期尿毒症进行肾移植1400例,其中死亡187例。本文对187例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旨在尽可能降低移植患者的死亡率,提高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42岁。3年前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上腺一黄豆大小囊肿,于2004-11-05入我科求治。人院时CT检查示右肾上腺囊性占位性病变,直径约3.0cm。平素血压正常,无其它不适。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胸部平片正常。于人院后第4天在全麻下施行右肾上腺囊肿摘除术。术中于右肾上腺偏内侧见一直径约3.5cm的囊性肿物,内有深褐色透明液体,将其完整切除。病理检查显示纤维囊性壁组织,呈多房性,囊内积有淋巴液,囊壁外周有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并见囊壁有钙化。病理诊断:右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伴钙化(经沈阳市读片会集体研究确诊)。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p16和p2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69例膀胱癌石蜡标本中p16和p27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膀胱癌组织中p16和p2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6%和50.7%,阳性表达率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而下降,复发肿瘤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未复发病例(P&;lt;O.05)。结论:p16和p27表达可能成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