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ZBP-89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和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组织水平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120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ZBP-89、HIF-2cα的表达,分析ZBP-89的表达同肝癌临床参数的关系及同HIF-2α的相关性.结果:ZBP-89蛋白在33.3%(40/120)的肝癌组织中和60.8%(73/120)的癌旁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5).ZBP-89的表达与肝癌的大小呈负相关.在肝癌组织中ZBP-89的表达和HIF-2α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ZBP-89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可能受HIF-2α调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整保留Oddi括约肌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胆总管结石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bileduct exploration,LCBDE)(T管引流)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20例(鼻胆管组)与T管引流20例(T管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20例(EST组)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均成功完成手术,鼻胆管组拔管时问(8.25±1.21)d,术后住院时间(8.50±4.05)d,均较T管组的(31.60±5.38)d、(13.6±3.97)d明显缩短,远期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与反流性胆管炎较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既能避免一期缝合后胆管压力增高引起的胆漏,避免了患者术后带管时间长的痛苦,并缩短了住院天数,同时又保留了Oddi括约肌结构的完整性,维持了Oddi括约肌正常生理功能,避免了因Oddi括约肌结构破坏所导致术后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率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E-钙黏连蛋白(E-cadherin)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在术后复发检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该院实施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50例肝癌患者(肝癌组)、50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炎组)及50例健康人员(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GP73、AFP、E-cadherin的表达,并观察肝癌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复发率,再次检测血清GP73、AFP、E-cadherin的表达。结果肝癌组血清GP73、AFP明显高于肝炎组及对照组(P0.05),血清E-cadherin明显比肝炎组及对照组低(P0.05)。肝癌组GP73、AFP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炎组及对照组,E-cadherin阳性率明显比肝炎组及对照组低(P0.05)。随访结果显示,有18例肝癌患者出现术后复发,32例未复发,复发组术前、术后血清GP73、AFP均明显比未复发组高,血清E-cadherin低于未复发组(P0.05),且复发组术后血清GP73、AFP明显高于术前,血清E-cadherin明显低于术前(P0.05)。GP73、AFP、E-cadherin联合诊断肝癌的特异度为96.00%,明显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的特异度(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GP73、AFP、E-cadherin在诊断肝癌中具有积极意义,且可作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MIF、免疫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14年1日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50例,其中行腹腔镜肝切除术24例(腹腔镜组)和开腹肝切除术26例(开腹组),比较两组术中总出血量、手术总时间、镇痛剂使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临床疗效指标,以及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1天、第5天的静脉血清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两组的手术期总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镇痛剂使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手术总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均>0.05)。术后第5天,腹腔镜组血清IL-1β、IL-8、IL-10和TNF-α水平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开腹组仍处于高水平状态(P均<0.05);两组MIF水平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组比开腹组能较快地降低MIF水平。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癌临床效果可靠,且能较快降低血清恶性肿瘤指标,减少刺激机体的免疫学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和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案分为腹腔镜组(79例)和十二指肠镜组(79例),腹腔镜组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十二指肠镜组患者实施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等肠胃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PCT、CRP、IL-2等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十二指肠镜组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75.7±24.9)mL vs(109.8±13.6)mL]、下床早[(1.9±0.8)d vs (1.5±0.5)d]、住院时间短[(9.8±1.8)d vs (7.2±1.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镜组肠鸣音恢复时间[(25.5±9.4)h vs (58.8±16.3)h]、首次排气时间[(22.1±7.6)h vs (34.3±13.2)h]均较腹腔镜组早,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PCT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两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十二指肠镜组低于腹腔镜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比传统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较小、恢复较快、创伤小,并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切口及腹膜内局部浸润、术区表面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LC的6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4组。A组:不进行任何处理;B组:手术结束前分别于脐部、剑突下、右肋缘下切口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2 ml;C组:手术结束前分别于脐部、剑突下、右肋缘下切口下周围腹膜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2 ml;D组:手术结束前分别在脐部、剑突下、右肋缘下皮肤切口及周围腹膜联合胆囊床、肝膈面喷洒0.75%盐酸罗哌卡因2 ml。4组患者的麻醉诱导、维持方法相同,术后均持续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术后2 h、6 h、12 h、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B、C、D组术后2~12 h的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D组疼痛评分低于B、C两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LC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联合切口、切口周围腹膜及胆囊床、肝膈面表面喷洒罗哌卡因效果更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胆石症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约占胆石症的20.1%,由此易引发胆管炎、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胆总管结石目前的治疗方法较多.随着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特别是"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形成了独特微创胆道外科技术,能以最小的损伤、最少的内环境干扰,达到传统手术同样或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理念逐渐为肝胆外科医生所接受.现就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现状和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9.
摘 要 目的:分析青年期胆囊结石病与溶血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门诊及院内会诊病例及同期体检者共63例,分析检测35例青年期胆囊结石患者及28例对照组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并对两组溶血性贫血筛查阳性率进行比较,同时均行血常规检查。结果:结石组阳性率达54.3%(19/35),其中地中海贫血1例;对照组阳性率21.43%(6/28)。结石组与对照组溶贫筛查结果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所入选病例均无贫血患者,两组血红蛋白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年期胆囊结石病患者中溶血性疾病发病率高,溶血性疾病可导致青年期胆囊结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