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塞病(BD)为1937年土耳其皮肤科医生Behcet首次报道而得名。BD以反复发作的口腔、外生殖器溃疡及眼色素层炎为特征,可累及全身多种脏器,如皮肤、关节、动静脉、胃肠道、肺、。肾及神经系统。神经白塞病(NBD)是在BD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其发生率为4%~49%。文献中有关于NBD的DWI表现报道指出NBD病灶ADC值增高。本文笔者报道1例NBD不寻常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MRI提供丰富的肾脏实质及大血管的形态学诊断信息及肾脏各项功能参数,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就肾功能相关的各种MRI技术包括传统序列成像、血氧饱和依赖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动脉自旋标记等非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剂增强首次通过法、MR肾图等定量分析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明确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微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搜集55例既往磁共振磁敏感成像显示脑微出血的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估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的位置是否与既往检测到的脑微出血位置一致。结果 其中34例脑出血,21例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位置与脑微出血相对应仅有1例(4.8%),脑出血相对应21例(61.8%)。在脑出血患者中,深部脑出血组对应比例(19/24,占79.2%)高于脑叶出血组(2/10,20%)。结论 脑出血和脑微出血之间的紧密位置关联表明,脑微出血代表容易出血的微血管病变。此外,深部脑出血组和脑叶出血组之间的不同的对应比率,可能归因于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肿块样强化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预后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磁共振资料,将146例磁共振增强扫描呈肿块样强化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纳入研究,测得ADC值,并分析其与Nottingham分级系统、不同免疫组化因子表达、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学分级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ADC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ADC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275,P0.05)。淋巴结转移情况、HER-2不同状态时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473,P=0.143),ER、PR及Ki-67不同表达状态组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25、0.019、0.025),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0.253、-0.249)。结论ADC值与肿块样强化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部分预后因子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多层螺旋CT检查对原发性肺LEL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舟山市三家三级医院2001年1月至2022年3月54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从肿瘤数量及部位、直径、形态、密度、瘤周界面、强化方式、转移情况方面进行分析,归纳LELC影像学特征。结果 54例原发性肺LELC均为单发周围型,其中36例肿瘤位于胸膜下。肿瘤面积为7mm×9mm~50mm×30mm。32例肿瘤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伴有表面浅“分叶征”,12例肿瘤为哑铃状软组织肿块伴有表面深“分叶征”,7例肿瘤为软组织结节,3例肿瘤为不规则形态。18例肿瘤周围见“毛刺征”;36例容积再现重建肿瘤表面见棘状突起。48例肿瘤为均匀密度,6例肿瘤内见小灶性坏死区。36例肿瘤边缘清楚,18例肿瘤边界模糊。24例肿瘤周围见“胸膜牵拉征”,24例多平面重建见肺门侧见支气管中断。48例肿瘤表现为持续性轻中度均匀强化,6例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以提高本病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37个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临床资料和CT表现。26例全部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单发20例20个病灶,多发6例17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27个病灶。大小8mm×6mm~33mm×30mm,边界清楚33个,部分边界模糊4个病灶,23个病灶内可见多发囊变区,肿瘤周边部位裂隙状囊变13个。增强扫描肿瘤重度强化28个,中度强化9个,见"贴边血管"征或"包绕血管"征26个。镜下肿瘤由上皮成分及淋巴样组织构成,上皮组织排列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腺管或囊腔,腺管间见数量不等的淋巴样组织伴有淋巴滤泡形成。结论 CT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腮腺Warthin瘤的病理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适合于高龄患者的简便、高效、无创性前列腺磁共振波谱(MRS)检查方法.方法 40 例临床可疑前列腺癌的患者(平均年龄76 岁),在3 T 场强下采用体外线圈行前列腺MRI 和前列腺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检查.以系统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标准,计算并比较前列腺正常外周带、外周带病变、前列腺增生及内腺癌灶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 +Cre)/Cit]比值.结果 40 例疑似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其中前列腺增生15 例,前列腺癌18 例,不典型增生2 例,前列腺上皮内瘤2 例,前列腺炎2 例,前列腺结核1 例.前列腺外周带癌、不典型增生与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结核单凭MRI 很难鉴别;但MRS 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不典型增生及前列腺上皮内瘤(Cho +Cre)/Cit 增高,与正常外周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前列腺炎及(Cho +Cre) /Cit 与正常外周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结核(Cho +Cre) /Cit 较正常外周带下降.以间质增生为主的前列腺增生需注意与发生在内腺的前列腺癌鉴别,但内腺癌MRI 病灶周围无低信号环围绕,且内腺癌(Cho +Cre)/Cit 比值高于前列腺增生,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用体外线圈行MRS检查简便、高效、无创,对前列腺疾病有鉴别诊断作用,尤其适合高龄前列腺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部良恶性局灶性磨玻璃影的CT表现,以期减少误诊和早期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方法搜集资料完整的良性GGO结节43个(AAH6个,炎性37个)、恶性GGO结节77个(其中BAC62个、腺癌或混合性腺癌15个),对其CT表现作回顾分析。结果①大小:AAH≤1cm,6/6;炎性≥2cm,32/37;恶性1~2cm,44/77;②形态:球形,AAH6/6、炎性4/37、BAC43/32、腺癌10/15;③密度:纯GGO,AAH6/6、炎性33/37、BAC36/62;混杂GGO,炎性4/37、BAC26/62、腺癌15/15;④边缘:光滑,AAH6/6、炎性4/37、恶性73/77;⑤其它倾向肺癌征象(分叶、细毛刺、空泡、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胸膜凹陷):AAH无;炎性极少;恶性常见;⑥.随访:10~45天抗炎后复查,无明显变化AAH6/6、炎性3/37、恶性70/77,缩小或吸收炎性34/37。结论①球形、边界清楚局灶性纯GGO影多为AAH或BAC,并且AAH多≤1cm;②混杂密度GGO,恶性可能大;③较大边界模糊斑片、不规则形纯GGO傾向炎性;④短期随访是重要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常成人前列腺的体线圈3T多体素1H-MR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仅用体线圈在3T场强下对前列腺进行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可行性,探讨不同年龄段正常成年人前列腺分区代谢特点。材料和方法:正常成年男性29例,其中青年组11例(≤40岁)、中年组9例(41-60岁)、老年组9例(〉60岁)。仅采用体线圈在3T场强下行前列腺MRI及^1H-MRS,计算每个体素(Cho+Cr)/Cit,统计分析基底部、中部、尖部内腺及外周带1HMRS特点。结果:所有志愿者完成扫描,图像质量佳,信噪比高。青年组不同部位内腺比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年组不同部位内腺比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中年组内腺比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不同部位外周带比值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尖部外周带比值大于基底部和中部(P〈0.05);中年组、老年组不同部位外周带比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外周带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中年组内腺比值高于外周带(P〈0.05)。结论:3T场强下采用体线圈行前列腺1HMRS检查切实可行。前列腺内腺(Cho+Cr)/Cit比值高于外周带;各区外周带(Cho+Cr)/Cit比值随年龄增长从不均匀趋于均匀,而外周带总体(Cho+Cr)/Cit比值则不随年龄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3T磁共振扫描仪条件下采用体外线圈行前列腺波谱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在3T磁共振条件下.仅采用体外线圈对29例正常男性志愿者进行多体素三维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志愿者分为3组:青年组(≤40岁,11例),中年组(41岁~60岁,9例),老年组(〉60岁,9例)计算每个体素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比值,并分析各个年龄组前列腺基底部、中部、尖部内腺及外周带的^1HMRS特点。【结果】①所有志愿者均顺利完成前列腺MRS检查,均能获得有诊断意义的谱线,图像质量佳,信噪比高;②青年组、中年组内腺比值高于外周带;三组间外周带比值无统计学差异;青年组外周带不同部位比值间有显著差异。【结论】仅采用体外线圈在3.0T磁共振条件下能顺利完成前列腺三维质子波谱检查,用体外线圈代替直肠内线圈,使前列腺波谱检查具有无创性和无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