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失血性休克复苏及监测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古老的临床研究课题。不仅在平时常见,更重要的是与战伤救治密切相关。尽管近10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复苏时机、复苏目标、液体种类的选择、复苏后继续生命支持以及监测技术等仍是临床以及研究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就近年来有关上述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提高对该复杂综合征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价重症监护室(ICU)危重患者镇静程度的可靠性。方法选择18~65岁、无意识障碍、需持续机械通气(>72h)患者15例。患者入ICU3d7:00停用所有镇痛及镇静剂,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静脉泵入异丙酚至BIS目标值为45~60,维持10min后,每间隔10min减少异丙酚泵入量10μg·kg-1·min-1至停止药物泵入。于达到镇静目标以及每次减药后测定BIS值以及镇静躁动评分(SAS)分级。结果BIS值与SAS分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6494,P<0.01)。但SAS分级在2~4级时,BIS值分布离散度高,相关系数下降(r=0.4566,P<0.01)。随着异丙酚泵入量的逐渐减少,BIS值逐步升高,两者呈现显著的线性负相关(r=0.8076,P<0.01);SAS分级亦显著上升,两者呈现等级负相关(r=0.6551,P<0.01)。结论SAS分级与BIS值在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程度时存在良好相关性。但在SAS2~4级镇静状态时,BIS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患者镇静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方法对危重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60例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治疗累计总时间将患者分为〈72h组和〉72h组,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和出血发生率。结果:〈72h组在治疗24h后与治疗前比较PLT、纤维蛋白原(FIB)下降,PT、APTT延长(P〈0.05);〉72h组在24h、72h后各项指标有同样变化,且72h后PLT、FIB下降更多(P〈0.01),PT、APTT延长更明显(P〈0.05、P〈0.01)。〉72h组继发出血情况较〈72h组严重(P〈0.01)。结论: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连续多次治疗后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出血发生率增加。治疗期间应加强凝血功能监测,治疗次数和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病情改善及时停止治疗,避免增加出血几率。  相似文献   
4.
例1,男,37岁,主因"发热、关节痛、皮疹9个月,加重11d"于2011年6月3日入院。患者于2010年9月中旬无诱因出现全身多发充血性斑丘疹伴有发热、畏寒、多关节肿痛、偶咽痛,体温39~41℃,后出现咳嗽、无痰,外院查血WBC24×109/L,LDH754U/L,IgE179IU/L,ESR48mm/1h,CRP183mg/L,FE67700ng/ml,ALT696U/L,AST663U/L。骨髓涂片示增生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静脉输含氧液改善肝移植术后低氧血症,防止贫氧性组织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对10例肝移植患者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术后早期撤离机械通气(PaO2/FiO2〉150)、拔除气管插管后,给予500ml含氧林格液以200ml/h速度输入。检测输含氧液前、输含氧液结束时及结束后1h动脉血气、静脉血气、血乳酸,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入压(PAW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自身对照,观察静脉输含氧液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在相同FiO2条件下(41%左右),静脉输氧后Pa(轻度升高.但SpO2从89.5%上升至94.7%,并且静脉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59%至75%),提示组织氧合改善,但输含氧液结束后1h降低至输含氧液前水平。PaCO2及血液pH值输含氧液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血流动力学监测发现HR、MAP及PAWP输含氧液前后无明显变化,但平均肺动脉压(PAP)在输含氧液后显著降低,而在输含氧液结束后1h PAP恢复至输含氧液前水平。血乳酸值输含氧液结束时明显降低,并持续至输含氧液后1h。结论静脉输入含氧液不仅可以改善肝移植患者术毕早期机械通气撤离后低氧血症,改善组织氧代谢,而且具有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肺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由药物引起的一种急性、潜在致死性、特异性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及脏器功能损害三联征为主要表现。因其早期表现无特异性,故易漏诊、误诊,病情进展快,出现脏器功能损害时,死亡率可高达10%。引起DIHS的常见药物有抗癫痫药、抗生素、别嘌呤醇等,抗结核药物所致DIHS目前尚无相关报道,现将我科一病例报告如下,为此病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CL3和CCL4下调表达与重症继发性肺结核病理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对5例重症、5例轻症继发性肺结核和5例健康对照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20例重症、20例轻症,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CL3、CCL4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0例重症、20例轻症和20例健康对照CCL3、CCL4在血浆中的蛋白表达量;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判断组间比较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芯片筛选重症与轻症组比较的差异基因显示CCL3、CCL4表达下调,下调比值分别为0.153 1和0.122 7。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均显示重症组与轻症组相比CCL3、CCL4表达下调(均P<0.05)。结论重症继发性肺结核患者CCL3、CCL4表达下调,可能是促进重症继发性肺结核肺结构破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药物相关的暴发性肝衰竭(FLF)的认识,对发热的处理要谨慎用药。方法总结3例患者服用解热药物后发生FLF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45岁,病程中出现发热后,病例1服用尼美舒利、快克胶囊和扑热息痛,病例2服芬必得,病例3服清开灵泡腾片和感冒退烧片,均在1周内出现肝衰竭,1例治疗后好转,1例死亡,1例病危抢救后放弃治疗。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中药退热制剂有诱发肝衰竭的危险,不宜盲目用来退热。  相似文献   
10.
结核菌是细胞内病原体.抗结核保护性免疫主要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免疫,但近来的研究表明B细胞和体液免疫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CD4+T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关键细胞,然而其新亚群Th17在肺结核时升高并参与了免疫病理机制,调节性T细胞则在细胞免疫中起抑制性作用.抗结核菌的免疫过程也给机体带来了免疫损伤造成组织病理改变,包括肉芽肿形成、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及纤维化发展,使肺结构受到破坏和呼吸功能障碍.只有阐明肺结核免疫机制才能为其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