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6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HRMR)血管壁成像(VWI)所测壁强化指数(WEI)评估颅内动脉瘤不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4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以3D-DSA观察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基于HRMR血管壁成像主观评估是否有动脉瘤壁强化(AWE),并采用软件计算WEI。采用ELAPSS及PHASES评分评估动脉瘤生长风险及破裂风险。以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WEI与动脉瘤生长及破裂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174例患者共248个无症状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HRMR VWI示AWE 78个、无AWE 170个。AWE与无AWE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ELAPSS评分、生长风险、PHASES评分、5年破裂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WE动脉瘤WEI高于无AWE动脉瘤(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WEI与动脉瘤3年、5年生长风险(r_s=0.40、0.40,P均0.01)及5年破裂风险(r_s=0.24,P0.01)均呈正相关。结论 HRMR VWI所测WEI越高,提示动脉瘤不稳定性越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本院 1 995~ 1 997年 48例肾细胞癌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发现 1 7例CT平扫呈肉眼高密度 ,这一影像特征与其病理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仪器与方法CT扫描机为TOSHIBA公司的TcT 6 0 0XT和GE公司的High speed螺旋CT(SCT)。均做了平扫和增强扫描 ,SCT还做了双期及延迟增强扫描。凡病灶直径 <6cm时 ,CT增强均在病变区改为 0 5cm的薄层扫描。病理描述包括切面颜色 ,有无明显出血、坏死。镜下描述包括肿瘤的细胞特征 ,组织结构和病变与正常肾组织间界面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FD治疗的59例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位置将患者分为椎动脉组(n=33)和基底动脉组(n=26),根据应用FD数分为单FD和多FD治疗。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DSA影像,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结果59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75枚FD(椎动脉组42枚,基底动脉组33枚)。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并发症7例(11.9%),出血性并发症2例(3.4%),术后病死3例(5.1%)。43例患者随访6(2~19)个月,完全愈合率为69.8%(30例),预后良好率为97.7%(42例)。椎动脉组、基底动脉组分别随访6.5(2~17)个月、6(3~19)个月,完全愈合率分别为70.8%、68.4%(均P>0.05),预后良好率分别为100%、94.7%(均P>0.05)。结论F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多FD应用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能增加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运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髂动脉成形术中髂动脉破裂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覆膜支架均置入成功,8例即刻复查髂动脉造影显示,髂动脉管腔通畅,无造影剂外溢;1例患者覆膜支架近心端出现Ⅰ型内漏,立即开腹行“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失访1例,8例患者随访14 ~45个月,平均(22±9)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覆膜支架远心端(髂外动脉)狭窄,行髂外动脉球囊扩张裸支架成形术,继续随访5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1例随访18个月,彩超复查人工血管通畅良好.结论 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首选置入覆膜支架治疗.对治疗不满意者,外科治疗是最后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接受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即刻的疗效及随访疗效,收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出血事件发生率、缺血事件发生率、致死率和残疾率。 结果:230例患者术后即刻手术效果:Raymond Ⅰ级205例(89.1%),Raymond Ⅱ级25例(10.9%)。术后12个月,180例患者获得随访,临床效果:Raymond Ⅰ级162例(90%),Raymond Ⅱ级17例(9.6%),Raymond Ⅲ级1例(0.4%)。23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共计24例(14.0%),1例(0.4%)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0.4%)术后出现再出血,12例(5.2%)术中或术后支架内血栓,支架内血栓患者中3例(1.2%)出现缺血并发症,术后未发现支架内血栓或闭塞患者出现缺血并发症患者10例(4.3%),所有并发症患者中出现8例致残(3.5%),致死2例(0.8%)。 结论: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气管-主支气管分支型部分覆膜内支架植入治疗主支气管内膜结核瘢痕性狭窄后长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择2003年4月至200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17例有较完整的随访资料的主支气管内膜结核瘢痕性狭窄放置气管-主支气管分支型部分覆膜内支架患者,17例患者分别在支架取出后第1、6个月行视觉类比测试法(VAS)。其中14例分别于支架取出后第1、6个月门诊行胸部CT和支气管镜复查,电话随访与信访3例。结果17例均一次性植入支架成功并在25~90d内成功取出支架,随访6~50个月,1例患者在支架取出后7d发生再狭窄,经治疗后未再发生呼吸困难,其余患者均未再次出现呼吸困难。支架取出后第1、6个月,17例患者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气管-主支气管分支型部分覆膜内支架植入治疗主支气管内膜结核瘢痕性狭窄,操作成功率高,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和破裂不仅是血管结构的被动扩张,还伴随着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组织变性等瘤壁重构。传统的影像学方法仅能显示颅内动脉瘤腔的形态特征,最新的高分辨率MRI成像则能评估颅内动脉瘤壁的病理变化。笔者对该技术的现有研究做一系统回顾,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优化颅内动脉瘤风险评估及管理方式的潜在价值做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337例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188例(55.8%)]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49例(44.2%)]。分析两组患者年龄、高危因素、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发病-股动脉穿刺时间(OTP)、股动脉穿刺-血管再通时间(PTR)、术后即刻再通效果[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症状性脑出血[欧洲急性脑卒中协作研究(ECASS)组Ⅱ标准]及术后3个月预后。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伴高血压、伴糖尿病、血管闭塞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P=0.02)。预后良好组患者OTP、PTR显著短于预后不良组(360 min对405 min,P=0.01;80 min对100 min,P<0.001)。预后良好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91.0%对78.5%,P<0.001),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8.5%对28.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42,95%Cl=1.018~1.066)、伴糖尿病(OR=1.930,95%Cl=1.100~3.385)、入院高NIHSS评分(OR=1.286,95%C1=1.190~1.390)、PTR较长(OR=1.007,95%CI=1.001~1.013)、术后症状性脑出血(OR=3.082,95%Cl=1.419~6.695)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和预后良好率。高龄、伴糖尿病、入院高NIHSS评分、PTR较长、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直径与其血流动力学、形态学及瘤壁强化(AWE)的关系。方法 对前瞻性纳入的85例UIA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HRMR-VWI)及四维血流MRI (4D flow MRI),观察其100枚UIA的血流动力学、形态学及AWE,计算UIA纵横比(AR)、大小比(SR)、顶颈比(DNR)、高宽比(HWR)、强化率(ER)及壁面切应力(WSS);比较直径<7 mm (n=78)及≥ 7 mm (n=22) UIA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直径<7 mm与≥ 7 mm UIA患者既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史、动脉瘤相关症状、SR、DNR、形态、AWE、ER及W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SAH史、UIA的SR、形态及ER为其直径≥ 7 mm的独立危险因素。WSS与UIA直径、SR及ER均呈负相关(r=-0.70、-0.67、-0.63,P均<0.001)。观察者间判断AWE的一致性极高(Kappa=0.87),测量ER及WSS的一致性均好(ICC=0.946、0.871,P均<0.001)。结论 既往SAH史,UIA的SR、形态及ER均为其直径≥ 7 m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