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SPECT/CT、MRI及X线对良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至9月100例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SPECT/CT、MRI及X线三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对,比较三种方法对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价值,并对不同类型原发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 SPECT/CT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87.50%,准确度92%,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87.5%,MRI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88.24%,特异度90.63%,准确度89%,阳性预测值为95.24%,阴性预测值78.38%,X线片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67.65%,特异度84.38%,准确度73%,阳性预测值为90.2%,阴性预测值55.10%;SPECT/CT(χ~2=15.41,P0.001)、MRI(χ~2=8.382,P=0.004)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χ~2=12.5,P0.001)、MRI(χ~2=8.317,P=0.004)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对骨肉瘤、尤文肉瘤、骨髓瘤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及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对骨巨细胞瘤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32)。结论 SPECT/CT、MRI对原发性骨肿瘤良恶性诊断效能比常规X线片较好,但是X线片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上准确性较高,临床上可采取联合使用来提高诊断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距离放射治疗是治疗癌症的靶向放射疗法,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eptide, EL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弹性蛋白,其具有的自组装性、温度响应性和非免疫原性等独特优势,为其成为放射性核素~(131)I的载体提供了可能.目的制备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的ELP,研究不同放射性浓度~(131)I-ELP对兔VX2肝癌模型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有效性及差异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Iodogen法对ELP进行~(131)I碘化标记,制备100 mCi/mL和50 mCi/mL放射浓度的~(131)I-ELP;在B超引导下将不同浓度~(131)I-ELP药物及ELP溶液随机注入15只VX2模型兔的肝肿瘤内进行近距离放射性治疗及空白对照观察,以注入100 m Ci/mL ~(131)I-ELP为高放射浓度治疗组(H组, n=5);注入50 mCi/mL ~(131)I-ELP为低放射浓度治疗组(L组, n=5)及注入ELP溶液为空白对照组(C组, n=5).治疗后,定期行B超及血液学检查以观察治疗效果,治疗组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SPECT/CT)检查,观察三组动物的自然生存时间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H组的动物生存期最长(61.4d±10.50d),L组的动物生存期为(52.6 d±8.85 d), C组的动物生存期最短(39.2d±5.63d),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7 d、14 d, SPECT/CT示治疗组的放射性持续位于肿瘤内部.H和L组的肿瘤生长率显著低于C组(P 0.05).H和L组治疗后7 d、14 d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显著低于C组(P0.05),治疗后7 d L组的ALT水平显著低于H组(P 0.05);治疗后14d,L组AST数值显著低于H组(P 0.05),提示H组的肝功能受损更严重.治疗后7 d、14 d三组Hb、RBC计数无显著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示H组癌旁正常肝组织存在小叶中央静脉淤血、肝窦及汇管区小胆管扩张、肝内纤维增生,在肿瘤组织内发现大片状坏死.L组的癌旁正常组织则仅见少量纤维增生.结论 ~(131)I-ELP近距离放射疗法可杀伤肝癌细胞,放射性浓度为100 mCi/mL的~(131)I-ELP较50mCi/mL的杀伤作用更强,但其放射性损伤也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31I-RGD-BSA-PCL核素纳米载体对非小细胞肺癌荷瘤裸鼠模型SPECT/CT显像效果及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纳米脂质体131I-RGD-BSA-PCL及131I-BSA-PCL,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该载体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460的靶向性结合及细胞摄取情况;采用氯氨T法标记核素纳米载体;流式细胞术观察核素纳米载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构建荷瘤裸鼠模型,研究核素纳米载体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肿瘤体积变化及各组荷瘤裸鼠SPECT/CT断层显像。结果 给药后1和8 h,H460细胞质和细胞核对RGD-BSA-PCL、BSA-PCL两种纳米载体均有明显摄取。Na131I、131I-BSA-PCL及131I-RGD-BSA-PCL对H460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3.3±12.5)%、(68.4±8.0)%和(70.5±12.2)%。荷瘤裸鼠体内实验中,给药后24和72 h,肿瘤131I-RGD-BSA-PCL摄取率均高于131I-BSA-PCL(t=9.53、5.03,P<0.01)。给药后23 d,131I-RGD-BSA-PCL肿瘤体积抑制最明显(t=126.44,P<0.01)。SPECT/CT显示,给药后21 d,131I-RGD-BSA-PCL在肿瘤内信号强度明显强于131I-BSA-PCL。结论 131I标记的纳米脂质体131I-RGD-BSA-PCL对H460细胞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且131I-RGD-BSA-PCL能较长时间停留在肿瘤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