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应用自体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方均受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其中A组采用后路所切除的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B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n=2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VAS评分、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102.7±13.9min)及术中出血量(170.3±25.7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28.9±12.3min、191.1±3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6个月A、B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4%(14/15)和1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行前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应用旋髂浅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小儿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或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13例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或骨外露患儿,一期清创行VSD覆盖,二期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游离皮瓣覆盖创面,供区全部直接缝合。结果:所有患儿皮瓣全部存活,创面得到了有效修复;移植皮瓣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无肌腱粘连,足背部外观恢复满意,下肢负重、行走功能正常;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部位隐蔽不易察觉。结论:对于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或骨外露的患儿,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疗效可靠,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症人群逐渐增多,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人数也越来越多,给医疗保健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于椎体、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综述国内外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顺行及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采用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5例,其中顺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顺行组)14例,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逆行组)21例。顺行组以一侧指固有动脉及神经为蒂,近节及中节手指指腹设计皮瓣,顺行推移修复指端缺损;逆行组以一侧指固有动脉为皮瓣轴线,根据指端缺损大小于手指近端一侧设计皮瓣,指固有神经游离出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缺损。结果 35例患者术后所有皮瓣均存活。顺行组出现1例静脉回流障碍,皮瓣穿刺放血后逐渐好转;逆行组出现3例血管危象,松解敷料及蒂部拆除部分缝线,2例恢复正常,1例皮瓣皮缘部分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顺行组手术时间(107.5±18.4)min,低于逆行组(139.5±18.0)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皮瓣外观无臃肿,颜色红润,质地软。顺行组12例感觉功能恢复至S4,2例S3;逆行组5例恢复至S3,12例S2,4例S1;顺行组两点辨别觉(4.22±0.67)mm,优于逆行组(7.04±1.25)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行组指间关节活动度为远端(102.67±7.35)°及近端(64.46±8.37)°,逆行组分别为(100.64±10.29)°及(60.81±10.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指功能评定顺行组优良率92.8%,逆行组8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指端缺损(IshikawaⅠ~Ⅲ区)且皮肤软组织无回植条件的患者,采用顺行及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带单侧指动脉及神经的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具有手术时间短、感觉恢复佳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后路取自体颈椎椎板作为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椎CT扫描(平扫+矢状位重建)。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5~40岁。测量C3~7两侧椎板与椎弓根交界点的连线长度、两侧椎板交汇点到此连线的距离,并计算两侧椎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颈椎椎间融合器(PEEK cage)进行比较。测量并比较C3~7各椎板高度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  结果    C3~7两侧椎板所围成三角形面积均大于临床常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理论融合面积,C3~7椎板高度均大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  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颈椎椎板作为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隐匿性肱骨头骨折的误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隐匿性肱骨头骨折误漏诊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首发症状均为肩关节局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病初X线检查肱骨头均无明显骨折征象,3例诊断为肩关节脱位伴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诊断为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及软组织伤各2例,均漏诊肱骨头骨折。误漏诊时间1 d~2周。7例均经肩关节CT检查确诊肱骨头骨折。确诊后,4例行手术内固定治疗,3例行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随访6~24个月,骨折均愈合,肩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隐匿性肱骨头骨折极易误漏诊,对于高度怀疑隐匿性肱骨头骨折而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应进一步行肩关节CT检查,防止误漏诊。  相似文献   
7.
<正> 江陵凤凰山168号墓,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该处为春秋战国时代墓葬地之一,1975年初由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墓中发现一具保存完整的男尸,浸泡在近10万毫升的棕色碱性(pH8.4)棺液中,棺液中含有机汞。根据出土的竹牍记载,这具古尸下葬于公元前167年,距出土2,142年。我们取其气管、肺、甲状软骨、肾、脾、甲状腺等六种器官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观察,探讨这些器官的保存水平,并对保存良好的气管软骨细胞内DNA 及肾上皮残骸 DNA 做了紫外显微分光光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监视下颈椎前路经椎弓根植入螺钉的安全性。方法取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经10%中性甲醛浸泡的新鲜尸体标本10具,以标本下颈椎C3-7为研究对象,CT扫描、重建并测量双侧椎弓根最大宽度及高度,并在X线透视定位下经前路植入椎弓根螺钉,CT 扫描、三维重建分析螺钉位置,同时根据Tomasino 法评价植入螺钉的安全性。结果10具尸体标本中共测量100个椎弓根的高度及宽度,其中有6个椎弓根宽度<4.0 mm和2个椎弓根高度<4.0 mm而不能植入螺钉。经前路椎弓根植入螺钉92枚,其中横断位:Grade 178枚,Grade 213枚,Grade31枚;矢状位:Grade 187枚,Grade 23枚,Grade 32枚。结论在术前个体化的CT扫描、重建分析颈椎椎弓根形态的前提下,X线监视下经前路植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脊柱感染与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误诊为脊柱结核的非特异性脊柱感染8例临床资料。结果 8例首发症状均为脊柱病变区域局部疼痛,3例伴低热,1例有脊柱外伤史。病程初期均误诊为脊柱结核,误诊时间2周~3个月。8例入我院后经术后病理和病原学检查确诊,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例,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感染各1例,无菌生长4例。8例确诊后均给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5例行病灶清除术,随访3~12个月,病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非特异性脊柱感染与脊柱结核均可表现为病变区域疼痛,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易相互误诊,病理和病原学诊断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应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59例随机分为2组:A组28例采用腕部神经阻滞方法,B组31例采用肌间沟臂丛麻醉方法。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满意度及术中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麻醉起效时间为(2.06±1.08)min,B组为(20.16±4.03)min,A组麻醉起效时间较B组显著缩短(t=-23.05,P=0.000)。A组麻醉效果满意度为96.4%,B组为80.6%,A组麻醉满意度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120)。A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1%,B组为22.6%,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B组显著减少(χ~2=4.53,P=0.040)。结论对于腕横纹以远手外伤,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效果均满意,但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