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复合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nano Hydroxyapatite/collagen, nHAC)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SD大鼠 MSCs经成骨诱导后,种植于支架材料形成细胞支架复合物.SD大鼠30只制成股骨干5 mm节段性缺损,分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植植入物,MSCs/nHAC组:植入MSCs/nHAC复合物,MSCs/Shh-nHAC组:植入MSCs/Shh-nHAC复合物.通过大体观察、X线放射学、组织学对比各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SD大鼠MSCs在体外与nHAC,Shh-nHAC复合培养第7天,电镜扫描证实Shh-nHAC更有利于MSCs黏附、增殖.术后第6、12周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织学检查各组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s/Shh-nHAC复合物能够修复SD大鼠股骨缺损, 修复效果明显优于MSCs/nHAC复合物.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细胞支架复合物修复大鼠股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纳米晶胶原基骨(nHAC)复合物对大鼠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20只SD大鼠制成股骨缺损模型后分2组:对照组植入MSCs/nHAC复合物,实验组植入VEGF/MSCs/nHAC复合物.术后第2,4,8周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术后第8周行新生骨痂环境扫描电镜(ESEM)检查.结果:术后第2,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放射学检查评价骨生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大鼠股骨缺损处的骨痂生长.结论:VEGF/MSCs/nHAC支架较MSCs/nHAC支架对骨缺损的修复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椎间支撑植骨联合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6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3. 4±4. 6)岁。所有患者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指标;比较治疗不同时间点(术前、出院时、末次随访) VAS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分数以及术前、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82. 5±42. 6)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27. 9±75. 8)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 5±1. 7) 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7. 4±1. 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 8±2. 5)个月,内固定平均拆除时间(10. 5±1. 2)个月。与术前相比,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下降(P <0. 05)。与术前和出院时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SF-36评分增加(P <0. 05)。术前患者平均Cobb角为(23. 5±4. 8)°,出院时为(5. 4±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为(5. 8±1. 1)°,增加(0. 4±0. 1)°,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为(57. 6±7. 0)%,出院时恢复至(96. 5±3.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为(95. 2±4. 1)%,丢失(1. 3±0. 4)%,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深入,细胞因子对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和对骨愈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纳米晶胶原基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复合物修复大鼠股骨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12/2008-08在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培养的第3代大鼠MSCs密度调整为5×109 L-1,接种到nHAC材料表面,制成MSCs/nHAC复合支架。取复合培养的支架分别与BMP混悬液、聚乙烯吡咯烷酮、VEGF溶液混匀,负压下真空抽吸,冻干24 h备用(每鼠所植入支架含BMP 15 mg,VEGF0.8 μg)。 方法:将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制成股骨缺损模型:单纯nHAC组骨缺损处单纯植入nHAC;MSCs/nHAC组植入MSCs/nHAC复合物;VEGF/BMP/MSCs/nHAC组植入VEGF/BMP/MSCs/nHAC复合物。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12周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术后12周行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①各时间点动物均未出现排斥及炎症反应,创口愈合良好。②术后各时间点VEGF/BMP/MSCs/nHAC组放射学评分高于与其余2组 (P < 0.05)。③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MSCs/nHAC组、VEGF/BMP/MSCs/nHAC组较单纯nHAC组能更快的促进大鼠股骨缺损处骨再生;VEGF/BMP/MSCs/nHAC组的促进作用更明显。④术后12周扫描电镜观察单纯nHAC组骨纤维排列不规则,可见大量骨陷窝;MSCs/nHAC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中量骨小梁结构,但仍可见间隙;VEGF/BMP/MSCs/nHAC组可见哈佛系统,大量骨小梁排列规则。 结论:VEGF/BMP/MSCs/nHAC复合物较单纯nHAC或MSCs/nHAC复合物有更好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6.
表面修饰对纳米晶胶原基骨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索纤维蛋白(fibrin,FB)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支架材料上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黏附、增殖及分化的情况。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纤维蛋白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FB-nHAC);对照组,单纯的纳米晶胶原基骨(nHAC)。将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种植于支架材料上,体外复合培养。通过检测支架材料的细胞黏附率、不同时间点(3,7,10,14 d)支架材料中细胞数、碱性磷酸酶表达量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比较分析不同支架材料与细胞生物相容性差异。结果:大鼠MSCs经诱导培养14 d后,I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实验组支架材料的细胞黏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支架材料中的细胞数及碱性磷酸酶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镜观察发现两组材料上均有细胞生长,但实验组的细胞生长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表面修饰纤维蛋白后的nHAC支架材料具有更好的细胞黏附、增殖及促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掌侧入路经皮微创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腕舟骨腰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闭合复位经皮掌侧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5例新鲜腕舟骨腰部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3~48岁,平均(36.5±3.5)岁。按Herbert骨折分型,A2型9例,B2型6例。腕托或石膏托固定2~3 d后开始腕关节活动,定期复查腕关节正侧位片及舟骨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按照Krimmer评分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评定。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1.2)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为(10.5±1.5)周。Krimmer评分,13例100分,2例90分,优良率100%。结论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新鲜腕舟骨腰部骨折有效的微创方法,固定牢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证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具有体内成骨能力。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作SD大鼠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实验组植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术后第2,4,8周行股骨标本影像学与组织学观察;术后第8周行新生骨痂环境扫描电镜检查。结果与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复合物植入大鼠体内后无排斥反应及炎症反应,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成骨更快,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具有更好的骨再生能力,其成骨方式主要为软骨内成骨。推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了局部微血管的形成和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加快了软骨内成骨的速率,缩短了骨修复时间,提高了骨再生的质量和速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证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具有体内成骨能力。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作SD大鼠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实验组植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术后第2,4,8周行股骨标本影像学与组织学观察;术后第8周行新生骨痂环境扫描电镜检查。结果与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复合物植入大鼠体内后无排斥反应及炎症反应,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成骨更快,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具有更好的骨再生能力,其成骨方式主要为软骨内成骨。推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了局部微血管的形成和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加快了软骨内成骨的速率,缩短了骨修复时间,提高了骨再生的质量和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横行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5例,单纯下极骨折3例.结果 术后随访8~2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5个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折断等.按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1例,良3例.结论 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术后再骨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