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隐性骨折的MRI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各部位隐性骨折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08~2008-01行MR检查的62例临床高度怀疑隐性骨折而常规X线平片检查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其中膝关节周围32例,脊柱18例,髋关节4例,胫骨中下段4例,踝关节周围3例,眼眶1例。MRI主要表现为在SE序列T1WI上,均呈片状广泛或局限的不规则的低信号,在FFE序列或TSE序列T2WI上,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其范围和程度不如T1WI所显示,在STIR上,均呈明显的片状高信号。隐性创伤性骨折,尚能显示一条或多条线样异常信号,代表骨小梁断裂交错形成的骨折线。线样异常信号多呈低信号,亦可以表现为高低混杂的异常信号带。常伴有韧带、软骨等损伤。结论MRI能够准确发现和早期诊断各类隐性骨折。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常规X线平片检查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患者32例,结合临床病史高度怀疑隐匿性骨折的存在,行MRI检查.结果:在32例患者中,MRI检查发现隐匿性骨折位于股骨外侧髁11例,股骨内侧髁9例,胫骨近端5例,同侧股骨、胫骨关节面相邻两端同时发生隐性骨折(对吻骨折)7例.伴有或不伴有线样异常信号的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STIR呈明显高信号,常伴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结论:MRI检查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减少或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部疼痛病因的MRI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为正确诊断髋部疼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09年7月期间,以髋部局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325例患者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导致髋部局部疼痛的发病部位,病因及其MRI表现,探讨MRI对髋部疼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引起髋部局部疼痛病因可来源于多个部位,包括骨盆、骶髂关节、腰椎等病变以及腹壁、泌尿生殖道、腹膜后间隙病变。其致病原因亦复杂多变,包括肌肉、肌腱软组织损伤,软骨损伤,关节脱位,骨折,梨状肌综合症,髋部弹响综合症,感染,关节游离体,骨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坏死,骨肿瘤,软组织肿瘤,泌尿系结石及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结论:成人髋关节疼痛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可以直接与髋关节有关,也可以与髋关节周围结构有关,甚至与髋关节无关的结构如腰椎,腹膜后疾病。对于髋部疼痛,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各种病因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脑扁桃体下疝MR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5例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病人进行M7检查,除常规矢状位外,增加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小脑扁桃下疝深度6-13.6 mm,平均10.1 mm.结合MR轴位及冠状位,对小脑扁桃体下疝进行分型.结果 ①根据双侧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单侧压迫型20例,双侧压迫型25例.②根据压迫部位:后方型31例,侧方型11例,侧前方型3例.45例均实施小脑扁桃体下疝显微切除术,术后感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无症状加重及死亡病例.随访40例,平均随访时间1.5年;颅颈交界区MR复查示小脑扁桃体下缘均位于枕骨大空连线以上,合并脊髓空洞症者均出现空洞不同程度缩小和消失.结论 MR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的首选检查方法,对小脑扁桃体下疝分型有独特价值并可用于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部一过性骨质疏松(TOH)的MRI表现及其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有髋部疼痛症状的TOH患者MRI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31~53岁,平均41岁。女性患者患病时不在妊娠期内。髋部行T1、T2WI、T2-STIR扫描。结果:病变均为单侧。病变部位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压脂图像呈明显高信号。异常信号区可累及股骨头、股骨颈、股骨干上段,关节积液见于4个髋关节。结论:掌握TOH的MRI的特殊征象,有利于鉴别TOH与AVN。  相似文献   
6.
肺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40岁。右肩部无明显诱因疼痛3个月余,并逐渐加重,疑为肩周炎,未引起重视,偶在咳嗽、咯痰中带少许血丝,无低热、盗汗、声嘶,消瘦及乏力征象,由于症状未见缓解,虽活动不加重,但影响正常的工作和休息而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颅脑灌注成像(CTP)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疑诊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320排容积CT行CTP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脑灌注数据中4 cm和16 cm Z轴覆盖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16 cm Z轴覆盖病灶检出率及异常血管检出率均显著高于4 cm Z轴覆盖。结论16 cm Z轴CTP可更加准确的确定脑梗塞中缺血半暗带的位置与范围,不会造成病灶的遗漏;较4 cm Z轴覆盖比较可大大降低患者所受对比剂用量,缩短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对颅内T1WI高信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NT101.0T磁共振扫描仪,对32例患者颅内T1WI高信号病变进行MR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处理,然后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单纯出血13例,动态增强减影后MRI表现为,原有高信号消失,或仅为周边线状高信号;脑血管畸形AVM7例,MRI表现为散在血管畸形之间的斑片状高信号;胶质瘤伴出血8例,MRI表现为肿瘤实质部分增强的高信号更为明显。垂体瘤伴出血4例,MRI表现为肿瘤实质部分增强的高信号显示清楚。结论MR动态增强减影技术为颅内T1WI高信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心率>65次/min的人群中,通过超声多普勒引导前瞻性心电门控,评价其冠状动脉CT造影的有效辐射剂量和诊断准确性.方法 126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n=64)和多普勒组(n=62),传统组的心电门控曝光窗口设置在心动周期的30%~80%;多普勒组中,由超声分析最佳曝光时相,当等容舒张期长度>90 ms,最佳窗口设置在舒张期的60%~80%,否则设置在收缩期的30%~50%.结果 在传统组与多普勒组之间,图像质量(F=1.54,P=0.42)无显著性差异,但多普勒组剂量比传统组显著降低[(5.5士3.3)mSv vs (9.7±4.0) mSv,F=41.67,P<0.001].结论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是一种技术的改进,对于具有较高心率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又能保证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320-DV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前瞻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初步评价其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77例行DVCT心功能扫描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0±13)次/min( bpm),范围46~ 102 bpm]做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分析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关系.利用不同心率最佳重建时相作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相,对53例需接受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5±11) bpm,范围57~114 bpm]同时行冠状动脉CT成像,评价曝光时相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图像质量评分随机区组多样本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双变量统计行直线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心率的增加,收缩期比例逐渐增高(r=0.78,P<0.01).收缩期与舒张期最佳重建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增加明显下降(r分别为0.38、0.82,P均<0.01).根据回归方程分析,最佳重建时相按心率分组如下:心率< 70 bpm,65%~80%;70~80 bpm,70% ~85%;81 ~90 bpm,70%~90%;>90 bpm,35% ~ 50%.利用上述最佳重建时相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结果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分别为(6.1±3.8)和(12.4±7.0) mSv,t=6.5,P<0.01],对诊断准确性并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心率的增加,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辐射剂量仍会明显增加(r=0.64,P<0.01).结论DVCT可在更宽心率范围内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准确诊断;但在高心率条件下需要多个心动周期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增加,建议尽可能降低患者心率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