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10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复发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空军总医院病案检索系统纳入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并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170例,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及复发情况等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对引起DVT复发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DVT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170例DVT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复发率为52.9%。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复发率为67.2%;合并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复发率为95.7%;合并1种及1种以上疾病患者复发率为76.5%;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患者复发率为25.0%;深静脉血管创伤性操作患者复发率为80.5%;骨科手术患者复发率为12.5%;肿瘤手术患者复发率为76.0%。合并肿瘤(OR=11.710,95%CI:2.302~59.553)、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OR=73.188,95%CI:2.969~1803.904)、合并1种及1种以上疾病(OR=58.338,95%CI:11.519~295.458)是深静脉血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合并肿瘤、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及合并1种或1种以上疾病时要注意深静脉血栓复发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抑肽酶对冠状动脉阻力(CAR)及心肌酶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VD)的二尖瓣替换(MVR)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RHVD瓣膜替换术,B组:RHVD瓣膜替换术 CPB中使用抑肽酶,每组20例.所有患者于阻断前、主动脉开放1 h、术后12 h、24h、48 h、72 h晨静脉抽血,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阻断开始、阻断30 min、阻断60 min、开放前温血灌注末,记录每次灌注的压力及流量,测算出CAR.结果 B组在阻断60 min和开放前温血灌注末中CAR明显低于A组,尤其在开放前温血灌注末差异更明显(P<0.01).2组CK、CK-MB、cTnI在主动脉开放各时点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B组升高幅度小于A组,2组在CPB后各对应时点的差异显著(P<0.01);B组心脏自动复跳率、窦性心率恢复率高于A组,电除颤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A组(P均<0.05).结论 在心脏停搏下手术时,抑肽酶在主动脉阻断温血灌注中可降低冠状动脉血管的张力,且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瓣膜置换手术中抑肽酶和温血心肌灌注对心肌中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功能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阻力(coronary artery resistance,CAR)变化的关系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风湿性心脏病(RHD)的二尖瓣置换(MVR)病例。A组(对照组):RHD瓣膜置换术,B组(实验组):RHD瓣膜置换术 抑肽酶,两组均为20例。所有患者于阻断开始、阻断30min、阻断60min、开放前温血灌注末留取静脉血标本,待分离循环系统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测定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6-酮-前列腺素F1α(6-K-F1α)、组织型纤活酶激活物(t-PA)。记录每次心肌灌注的压力及流量。结果ECC中各组CEC均升高,尤其是在阻断60 min时;A组CEC的变化显著高于B组。与EC分泌相关的因子在阻断60 min时有相应的升高,比较明显的是6-K-F1α(B组显著高于A组),并且其高峰滞后。B组在阻断60 min和末次温血灌注中冠脉阻力明显低于A组。结论在心脏停搏下手术时,EC功能与冠脉血管的张力调节密切相关,抑肽酶可以保护主动脉阻断温血灌注中EC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患者行OPCABG,将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后备用,再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最后进行桥血管与其他靶血管顺行序贯式吻合。结果吻合到左前降支的桥血管:带蒂左乳内动脉57支,桡动脉2支,大隐静脉3支。采用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吻合其他靶血管,3支桥47例,2支桥15例。术后1例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其余61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经3~36月随访,无新发心绞痛,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顺行序贯移植术,可以避免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心脏停搏的弊端;每完成一个桥血管吻合口,即恢复该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更早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患儿 ,男 ,8岁。发现心脏杂音 1月余而入院 ,平时有轻度活动后心慌、气短 ,无水肿和喀血。体检 :无发绀 ,胸骨左缘第 4~ 5肋间闻及 3/6级收缩期杂音 ,心律规整。心电图 :右心房肥大 ,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 :三尖瓣隔瓣附着点下移 ,较二尖瓣附着点低 4.0 cm,前瓣叶活动幅度大 ,与隔瓣叶不能完全对合 ,有 3~ 4mm的间隙 ,右心房短径 5 4 mm,长径 67mm。右房巨大 ,右室相对较小 ,部分右室心房化。多普勒显示三尖瓣区可见收缩期的血流信号由右室返入右房。胸部 X线平片 :心影呈球形 ,心蒂小 ,心胸比值 0 .70 …  相似文献   
6.
口服华法令抗凝中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中出血和血栓发生的机制,实验观察了蛋白和抗凝血酶Ⅲ在其中的变化。选择20例风湿性心脏病择期行机械“瓣膜替换”术的患者,测定其术前,术后14d血液中PC和ATⅢ的变化,与同时测定的尿纤维蛋白肽A(FPA)含量和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比较。另选20例换瓣3月-2年口服华法令抗凝的患者为随访组,对照组为10例健康志愿者。  相似文献   
7.
环境污染、新型药物致心肌损伤,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从心肌损伤的机制、损伤细胞的分布以及急慢性损伤的特征予以综述。并以阿霉素为例,描述其急性、亚急性、慢性心肌损伤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分析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在损伤中的作用;对新的生物因子和中药的心肌保护机制进行总结。进一步研究化学物质对心肌损伤的不同阶段病理改变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患者行OPCABG,将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后备用,再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最后进行桥血管与其他靶血管顺行序贯式吻合。结果吻合到左前降支的桥血管:带蒂左乳内动脉57支,桡动脉2支,大隐静脉3支。采用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吻合其他靶血管,3支桥47例,2支桥15例。术后1例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其余61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经3~36月随访,无新发心绞痛,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顺行序贯移植术,可以避免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心脏停搏的弊端;每完成一个桥血管吻合口,即恢复该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更早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上肢畸形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 ,男 ,8岁。3岁时因右上肢骨折体检发现心脏杂音 ,未再进一步检查。活动耐力低 ,右上肢曾经三次骨折。体检 :无发绀 ,胸骨左缘第 2、3肋间闻及 2 /6级收缩期杂音 ,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呈固定性分裂。节律不规整 ,心率 60 /min。双上肢呈细、短、小状 ,左上臂细小 ,左尺、挠骨缺如 ,左手腕、掌、指骨发育不良 ,左手为二指 ,右挠骨缺如 ,右手腕发育不良 ,右手为三指。双上肢肌肉群和手部肌肉萎缩。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 5 6/min,陈发性干扰性房室脱节 ,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P- R间期延长 ,右心房肥大 ,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心肌酶学变化的特殊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40例CABG患术前,术后0、4、16、28、40h,术后第3、4、5、7天晨静脉抽血,检测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并按体外循环(ECC)与非体外循环(OPCAB)搭桥及CK-MB正常与否分组分析,引用CK/AST对比分析。结果 除了ALT外所有指标都有明显变化,这些心肌酶在术后16~40h基本都升到高峰,LDH变化最早,CK与AST次之;CK与AST恢复较快,体外循环下CABG与0PCAB造成的主要差别表现在术后16h到术后第2天,若按CK/AST分析则主要在16~28h;LDH最慢,尤其表现在体外循环组几乎整个住院观察期都处于升高水平,术后CK—MB升高组的CK值在术后16h到第2天可以高出CK-MB正常组2.5~3.0倍,同时CK/AST在此期间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而在第3天开始出现CK-MB升高组显升高。结论 CK-MB在评价冠脉搭桥术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应该高度重视;CK、AST、LDH的升高一定根据其升高的幅度、临床表现、必要参考CK-MB来分析,CK、AST的同步大幅度升高要警惕;ECC下搭桥术酶学变化要注意排除心脏外因素,尤其是LD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