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1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及病理分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脑胶质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增殖/凋亡指数。结果:不同级别胶质瘤PC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不同,但部分级别间无显著差异,增殖/凋亡指数各级别间差异显著,与肿瘤病理级别呈显著正相关(r=0.782,P<0.001)。结论:增殖/凋亡指数可更准确的反应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和临床特点,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Parkinson病的外科治疗常义,肖安平,陈国志,邹元杰,顾冲,王有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旋多巴类制剂的临床应用使Parkinson病(简称PD)的药物治疗获得较大突破,致使该病的外科治疗一度处于低潮。临床实践证明,左旋多巴引起的所谓“长期左旋多巴...  相似文献   
3.
神经导航内窥镜辅助下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神经导航、内窥镜辅助下垂体腺瘤的经单鼻孔经蝶手术治疗。方法对6例经磁共振成像诊断垂体腺瘤的病人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定位,将影像资料输入导航工作站,作术前手术计划。采用零度及45度镜经单鼻腔,在导航的动态指引下确认鞍底,于内窥镜下实施瘤实质切除。结果本组5例完全切除,1例因为瘤实质较韧而作大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视力均得到了改善。导航预期误差1.48mm,实际误差1.8mm。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的经鼻蝶垂体腺瘤手术定位准确,内窥镜下操作对鼻腔的解剖结构影响小、组织损伤轻,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2 8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 (均在全麻下急诊行血肿清除术和 (或 )去骨瓣减压术 )术中及术后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 ,观察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二氧化碳分压 (PbtCO2 )和pH值 (pHbt)的变化。 结果  (1) 2 8例脑外伤患者在剪开硬脑膜后PbtO2 、pHbt分别从 (13± 4 )mmHg、(6 .96± 0 .15 )增加至 (2 1± 5 )mmHg、7.0 5± 0 .12 (P <0 .0 5 ) ,PbtCO2 从 (6 1± 6 )mmHg下降至 (5 3± 5 )mmHg(P <0 .0 5 )。(2 )其中 2 4例脑外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后 ,PbtO2 、pHbt值分别从 (2 1± 4 )mmHg、7.0 5± 0 .11增加至 (2 8± 6 )mmHg、7.15± 0 .10 (P <0 .0 5 ) ,PbtCO2 从 (5 2± 6 )mmHg下降至 (4 5± 4 )mmHg(P <0 .0 5 )。 (3)PbtO2 <10mmHg持续 30min以上的患者预后差。 结论  (1)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监测手段 ,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 ,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 ,以指导治疗。 (2 )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可判断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6.
国人脑内某些解剖结构定位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45个正常成人脑标本进行三维连续2mm切片,对Forel-H,隔区等九个脑内重要结构的解剖坐标及毗邻关系进行观测,为立体定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55例临床实践证明手术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报告采用医学心理学测验(WAIS-RC,临床记忆量表、MMPI)方法对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例,对术前后其智能,精神症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50或P>0.10)。  相似文献   
8.
脑室自发性出血或脑出血破入脑室者往往病情严重,及时排空血肿对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脑室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凝块促进其尽早排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本院近2年采用该方法治疗脑室出血30例,其中3例发生再出血。现结合病例对再出血原因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例1 男,60岁。因急起头痛、呕吐2d入院。头颅CT提示左侧脑室出血。既往有右侧脑出血史,经临床保守治疗后痊愈。入院体检神志清楚,颈项轻度抵抗。病后第3天行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术后自双侧脑室各抽出5ml脑脊液,再注入1万U尿激酶(加入5ml生…  相似文献   
9.
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与经岩骨入路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岩松  常义  惠国桢  邵君飞  刘宏毅 《江苏医药》2003,29(11):826-827,I003
目的 充分了解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结构 ,探明颅骨表面标志与其下方重要结构的对应关系 ,为安全、合理地运用经岩骨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使用 2 0例颅骨和 17例尸头标本 ,按照手术入路将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切除 ,暴露横窦、乙状窦、岩上窦、窦硬膜角等结构 ,测量结构间的距离和角度 ,找出它们与颅底表面骨性标志的对应关系。结果 右侧横窦中段和外侧段的平均宽度大于左侧。横窦的走向与颞鳞 /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 ,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 /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 ,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 ,左侧平均为 10 2 0± 17 3度 ,右侧平均为10 0 0± 15 5度。乳突导静脉孔至乙状窦后壁距离左侧 12 0± 2 2mm ,右侧 12 3± 2 5mm。结论 从右侧开颅时必须考虑到左右横窦宽度的差异。可采用新的乙状窦前入路钻孔定位方法 :孔 1位于颞鳞 /顶乳缝交点前上方 ;孔 2位于颞鳞 /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下方 ,前缘在乳突体后界 ;孔 3、4位于星点内侧 2~ 3cm ,颞鳞 /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两侧 ;孔 5位于颧弓中点的上方。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的影响,并探讨针刺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5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涌泉和厉兑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患者伤后1、2、3、5、7 d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结果:①对照组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在伤后1 d升高,2 d达高峰,3 d开始下降,5 d进一步下降,7 d下降到正常水平;②治疗组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在伤后1 d升高,2 d下降,3 d继续下降,5 d下降到正常水平;③治疗组伤后2、3、5 d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减轻重度颅脑损伤后脑内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因炎症反应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