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根据CHADS2评分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探讨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分组,抗凝周期均大于6个月,其中40例评分〈2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组),评分≥2的患者中25例口服阿司匹林(2组)抗凝,17例口服华法林抗栓,分别随访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1组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5例,口服华法林治疗组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1例胃出血。结论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后,1组抗凝治疗安全有效,而2组抗凝治疗较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不能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传统教学方式在任职教育心血管介入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介入培训基地的各武警总队进修医生39名,随机分为对照组(19名),即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培训和PBL组(20名),采用PBL7步法,即 “弄清不熟悉的术语—界定问题—‘头脑风暴’—重新结构化问题—界定学习目标—收集信息,个人学习—共享信息,小组讨论学习” 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采用统一试题进行理论与技能考试以及对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PBL组心血管介入操作(30.07±1.67vs28.54±1.98,P=0.036)、临床病例综合分析(34.47±1.77vs32.08±1.80,P=0.002)及总成绩(86.47±2.75vs82.23±3.63,P=0.002)均有显著性差异。PBL组对于激发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改善语言表达及临床思维分析等方面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在任职教育心血管介入培训中较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可以更好的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的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09至2015-04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依据NYHA(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分为Ⅰ级组、Ⅱ级组、Ⅲ~Ⅳ级组,每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尿NGAL及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测量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 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分析各组不同指标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 健康对照组,NYHAⅠ级、Ⅱ级、Ⅲ~Ⅳ级组尿NGAL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NYHA分级、LVEDD增加、LVEF值下降、NT-proBNP升高)而升高,以NYHAⅢ-Ⅳ级组升高最为明显(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YHAⅡ级组尿NGAL水平即有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cr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NGAL水平升高出现于Scr之前,提示尿NGAL是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损害敏感而准确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不同用药方式和服药时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20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92例,女109例),接受缬沙坦(80 mg/d)联合氨氯地平(5 mg/d)治疗,随机分为四组,各组治疗方案如下:A组两种药物均于清晨服用,B组两种药物均于睡前服用,C组缬沙坦清晨服用、氨氯地平睡前服用,D组氨氯地平清晨服用、缬沙坦睡前服用.监测各组服药前及服药后12周的24h动态血压值.结果 服药12周后,各组血压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服药后各血压指标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其中24 h SBP/DBP平均值分别为A组(123.0±13.2) mmHg/ (73.1±6.7) mmHg、B组(113.6±11.0)mmHg/(67.1±8.3) mmHg、C组(124.4±13.7) mmHg/(73.6 ±9.0)mmHg、D组(119.8±13.0)mmHg/(70.6±7.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缬沙坦与氨氯地平睡前联合服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踝臂指数及C反应蛋白对评估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病变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经选择性下肢动脉造影证实为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n=86)及正常对照组(n=80)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踝臂指数(ABI),分析Hcy、CRP及ABI与下肢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PAD组血浆Hcy及CR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AB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AD组中多支病变组血浆Hcy及CRP均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和P<0.05),ABI低于单支病变组(P<0.01).结论 血浆Hcy、CRP及ABI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对临床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101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n=3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36)和急性心肌梗死组(n=33),于入院后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析Hcy及CRP的水平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的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分别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从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cy及CRP水平逐渐增高,但CRP差异更显著。【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对临床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 BNP)及心脉隆注射液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refractory heart failure,RHF)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用药。【方法】RHF患者33例经常规治疗后心衰症状无缓解,随机分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组(A组)17例和心脉隆注射液治疗组(B组)16例,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3、5 d后临床有效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6 min步行距离,评价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的总体有效率:治疗3 d后,分别为64.7%、25%(P<0.05);治疗5 d后,分别为88.2%、87.5%(P>0.05)。(2)NT-pro BNP水平、LVEF值、6 min步行距离:治疗3 d后,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T-pro BNP水平、LVEF值、6 min步行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rh BNP或心脉隆注射液均能提高患者的心功能,但rh BNP显效快,提示慢性心衰患者急性期或是急性心衰患者可首选rh BNP,在用药5 d后,两种药物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经肱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rtery stenting,PTRAS)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接受PTRAS的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患者,比较经肱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完成操作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手术参数及结果。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n=132)术前收缩压(150.72±22.57 )mmHg与术后收缩压(136.67±20.43)mmHg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74, P<0.01);术前舒张压(81.46±12.19)mmHg与术后舒张压(76.52±10.45) mmHg相比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8, P<0.01)。术后6个月所有入选患者门诊随访收缩压(132.20±20.42)mmHg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23, P<0.01);门诊随访舒张压(74.22±10.57)mmHg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2, P<0.01)。两组靶病变狭窄程度、平均支架长度、平均置入支架直径、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PTRAS时,肱动脉途径是股动脉途径有效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