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浆外泌体蛋白的表达变化,筛选并分析食管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串联质量标签(TMT)标记技术对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及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外泌体蛋白进行检测及定量分析,筛选食管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发生显著性变化的差异蛋白.采用Proteome Discoverer、STRING等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鉴定出17种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显著上调蛋白6个,显著下调蛋白11个.GO功能注释、COG注释、KEGG通路注释和结构域注释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剂的羧肽酶、细胞外基质1、分泌磷蛋白24、ERV/ALR硫代氧化酶、血小板反应蛋白/软骨寡聚基质蛋白的卷曲螺旋结构域、胎球蛋白B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结构域.结论 定量蛋白质组学TMT法能有效筛选食管癌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的差异蛋白,筛选出的差异蛋白有望成为食管癌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不同组织分化类型与临床分期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73例直肠癌患者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资料,测量其ADC值.根据术后病理组织分化类型分为6组:高分化(n=11)、高中分化(n=8)、中分化(n=29)、中低分化(n=7)、低分化(n=5)、黏液腺癌(n=13);根据TNM将临床分期分为4期:Ⅰ(n=13)、Ⅱ(n=16)、Ⅲ(n=34)、Ⅳ(n=10),对不同组织分化及临床分期直肠癌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不同组织分化类型直肠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93,P=0.000),组间ADC值两两比较:黏液腺癌与其余各组、高与中低、高与低、高中与中低、高中与低、中与低分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与高中、高与中、高中与中、中与中低、中低与低分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腺癌ADC值最高(1480.05±236.05)×10-3mm2/s,其余各组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减低,ADC值有逐渐减低的趋势.不同临床分期直肠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5.695,P =0.127).结论 直肠癌ADC值可以作为判断肿瘤不同组织分化类型的生物影像指标,但对不同临床分期的判断无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癌肝转移和无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确立临床病理因素与胃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8年收治的胃癌发生肝转移和非肝转移的患者各7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胃癌肝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与胃癌肝转移有关,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大体类型(P=0.003,OR=6.198)和脉管浸润(P=0.026,OR=2.571)是胃癌肝转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胃癌发生肝转移可能与肿瘤的大体类型、脉管浸润、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营养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同步放化疗食管癌患者68例,采用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G‐SGA)进行营养风险评分。所有患者接受早期营养教育并对重度营养不良者进行短期营养支持,于放疗结束再次营养评估。根据入院时PG‐SGA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度营养不良组[PG‐SGA(B)组]和重度营养不良组[PG‐SGA(C)组]。收集放化疗前后的体质量、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客观营养指标。结果 PG‐SGA(B)组24例,PG‐SGA(C)组44例;两组性别、年龄和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前两组Hb和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 PG‐SGA(B)组 Hb(χ2=2.710;P=0.009)和 Alb(χ2=3.743;P=0.000)均高于PG‐SGA(C)组。两组体质量指数(BMI)在放化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下降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7)。放化疗后PG‐SGA评分与放化疗前后 Hb、Alb、BMI参数的变化及体质量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rs=0.240、0.249、0.282、0.447,P<0.05)。结论较差的营养不良认知,放化疗前后Hb、Alb、BMI参数的变化及体质量下降百分比是食管癌放化疗后营养风险增加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20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结果本组术前确诊8例(40%),手术漏诊3例(25%)。19例(95.0%)治愈出院,1例(5%)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十二指肠瘘是其主要的并发症。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减少漏诊率是十二指肠损伤成功救治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术式,建立有效的减压和引流和控制感染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肿瘤完整切除术,2例行肿瘤不完整切除术,2例行探查术.其行肿瘤完整切除术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50.0%,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CD117,CD34表达率分别为87.5%、75.0%.结论 CD117和CD34是确诊直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肿瘤完整切除是直肠间质瘤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Ⅲ标准的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治疗6周。采用HAMD、HAMA、CGI量表评定疗效,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帕罗西汀组优于阿米替林组,6周后两组抗抑郁疗效无差异,抗焦虑效果帕罗西汀组优于阿米替林组。帕罗西汀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而轻。结论: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与阿米替林相当,抗焦虑效果优于阿米替林,且起效较快,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CYP2D6×10与CYP2D6×5基因多态性的差异与经靶向治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克唑替尼)后出现肝损伤,皮疹,腹泻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探索靶向药物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与CYP2D6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靶向治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克唑替尼)的NSCLC患者,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检测患者CYP2D6×10与CYP2D6×5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基因型分布差异和等位基因差异在出现肝损伤、腹泻、皮疹组与无患者组的差异。 结果CYP2D6×10基因多态性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发生肝损害组与无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组和腹泻组均与CYP2D6×10基因多态性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相关性。腹泻有关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否有化疗史(P=0.002),皮疹相关的因素是分期P=0.000。 结论NSCLC靶向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预测方面CYP2D6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其中有效的指标之一,可指导NSCLC患者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鼠源大肠癌细胞肝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改良,为研究大肠癌肝转移机制及生物学行为提供稳定平台.方法 选取鼠大肠癌细胞株CT26经皮下传3代后制成细胞悬液与CT26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BALB/ c小鼠脾脏内,实验组为经皮下传3代后脾脏接种,对照组为CT26细胞悬液直接脾脏接种.5 min后切除脾脏.观察其成瘤情况、肝脏转移率、淋巴转移率、肺转移率及生存期,并对2种模型进行初步比较.结果 术后第12天实验组肝脏转移率(75.0%)高于对照组(28.6%)(P<0.05);术后第15天及21天后实验组肝脏转移率(93.7%、100.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0.0%、66.7%)(P<0.05),但肺脏转移率及淋巴转移率(12.5%、25.0%;26.7% 、53.3%)与对照组(0、6.25%;0%、16.7%)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生存期为(23.56±3.17) d,对照组为(28.14±4.19) d.病理结果证实肝转移肿瘤符合典型的低分化腺癌特征.结论 CT26 细胞在免疫功能完整的BALB/c小鼠体内,仍具有良好的成瘤性和转移率,并且经传代后的悬液成瘤时间更短,转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俞婷婷  卢喜  单莉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3):2871-2875
背景 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联合的理想化疗方案并未确立。目的 比较培美曲塞联合顺铂(PP方案)与依托泊苷联合顺铂(EP方案)同步胸部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并分析两种方案的药物经济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0—2015年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治疗的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EP组(34例)和PP组(30例)。患者接受相应方案的化疗联合同步胸部放疗,结束后2个月内评价近期疗效,继续随访至2016-12-31,观察远期疗效,记录两组化疗药品费用。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血液学毒性≥3级、放射性食管炎1~2级、放射性肺炎≥2级、消化道反应≥3级、肝功能损伤≥2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24.2%,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1.0个月〔95%CI(19.7,22.3)个月〕;PP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29.6%,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1.0个月〔95%CI(18.4,23.6)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6,P=0.169)。PP组总成本高于EP组(P<0.05),成本-效果分析显示,EP组和PP组成本/效果分别为267.35、599.36,Δ成本/Δ效果为3 772.84。结论 PP方案联合同步胸部放疗与EP方案治疗局部晚期肺腺癌的疗效相似,毒副作用可接受,但EP方案更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