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的发现和基因特点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分析贵州省2004年Ⅰ型循环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cVDPVs)的基因特征,阐述cVDPVs的出现为全球消灭脊灰带来的挑战。方法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对各个省送检的每1个脊灰病毒分离株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的型内鉴定。毒株型内鉴别显示异常时,则对该株病毒进行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04年从贵州省CDC送检的脊灰病毒株(或粪便标本的复核)中,共发现9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这9株VDPVs从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和4名接触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其中8株分离于贞丰县挽兰乡的2例AFP病例和3名接触者,另外1株分离于贞丰县白层镇的1名AFP病例接触者。结论对9株cVDPVs的VP1编码区的序列测定和分析证实,它们有相似的核苷酸序列,共享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说明VDPVs已发生了循环。cVDPVs很可能来源于2003年秋季的1次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病毒的传播。对其中5株VDPVs的3D区和1株VDPV(8229-2)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未发现脊灰病毒血清型之间的重组,也未发现与非脊灰肠道病毒的重组。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所有脊灰病毒,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了型内鉴定,并对型内鉴定异常株进行了VP1区的序列测定。结果贵州省在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儿童的粪便标本中,共有95例分离到脊灰病毒。其中Ⅰ型22例,Ⅱ型26例,Ⅲ型21例,混合型19例,脊灰病毒混合非脊灰肠道病毒7例。经用PCR-RFLP和ELISA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共有16株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存在差异,其中3株脊灰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在PCR-RFLP图谱上有差异[其中1株同时为双反应(DRV)],3株ELISA结果为DRV,11株ELISA结果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在这些型内鉴定异常株病毒中,Ⅰ型13株,Ⅱ型3株。对这16株脊灰病毒进行VP1区序列测定,发现9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和1株Ⅱ型VDPV。结论根据对贵州省2004年从95例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健康儿童分离的脊灰病毒的血清定型结果和型内鉴定结果及对13株Ⅰ型和8株Ⅱ型脊灰病毒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脊灰减毒活疫苗病毒在人群的循环导致疫苗病毒神经毒力恢复突变。通过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了Ⅰ型VDPV的循环和Ⅱ型VDPV。对2004年下半年脊灰病毒基因特点的分析,提示贵州省已经阻断了Ⅰ型VDPV的循环。  相似文献   
3.
麻疹监测系统为加速控制麻疹发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对2002年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吉林省麻疹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以报告系统资料为主。 1.2 检测方法:麻疹和风疹的IgM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捕捉法,试剂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供应。 1.3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EXCEL和EPI 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麻疹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对促进产妇提前泌乳、增加泌乳量、子宫复旧、排尿情况及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50例为观察组、3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在产后返回病房时应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照组自然恢复。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产后排尿早,乳汁分泌量增加,减轻乳块淤积,促进子宫复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用于产后催乳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省时省力,经济实惠,效果显著,值得在产科病房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子宫内膜病变性不孕症的效果。方法对35例不孕症患者,同时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腹腔镜下行盆腔、输卵管、卵巢周围粘连松解术,输卵管伞成型术,卵巢打孔术,宫腔镜下输卵管疏通术,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结果35例病人术后输卵管畅通率61.5%,打孔后卵巢自然排卵率为95.0%,高于术前的18.5%,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加克罗米芬的促排卵成功率为93.5%,术后妊娠率为42%。结论宫腔镜、腹腔镜联合使用,能明显提高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和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型内鉴别(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中的应用,及其在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VDPVs)筛查中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方法使用ELISA型内鉴定方法对2004年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送检的单型脊灰病毒进行型内鉴定,然后对结果为非疫苗类似株(Non Sabin-like,NSL)或者双反应毒株(Double reactive virus,DRV)进行VP1区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04年606株单型脊灰病毒中,有576株被鉴定为疫苗类似株(Sabin-like,SL),11株为NSL,全部是Ⅰ型;17株为DRV,2株为无反应株(Non-reactive virus,NRV)。通过对ELISA结果为NSL、DRV或NRV的毒株进行全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检测出9株Ⅰ型VDPVs和1株Ⅱ型VDPV。结论ELISA进行型内鉴定的优势在于它最敏感的筛选指标是VP1区核苷酸变异率为1%,即它可以有效地区分脊灰疫苗病毒相关株和其它毒株,包括VDPV(核苷酸变异率≥1%,但<15%)和脊灰野病毒(核苷酸变异率≥15%),因此对VDPV的筛查具有较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确定吉林省近年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分析麻疹野病毒分离的影响因素,为防控措施的制定及做好麻疹病原学检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Vero/Slam细胞对114份麻疹咽喉拭子标本进行麻疹病毒分离,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扩增麻疹病毒核酸并进行基因型鉴定;统计分析不同采样时问、不同咽试子保存液对麻疹病毒分离的影响。结果114份麻疹咽喉拭子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31株,经鉴定均为H1基因型,出疹2d内的标本分离率较高,为38.09%。2%DMEM维持液作为咽拭子保存液的病毒分离成功率为30.69%。0.9%生理盐水作为保存液的病毒分离率为0。结论H1基因型麻疹病毒为吉林省近年流行的主要优势基因型,麻疹病毒的成功分离取决于采样时间、好的标本质量以及正确标本保存液。  相似文献   
9.
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临床上应用的利福平滴眼液可用于治疗砂眼、角膜炎、急性结膜炎等多种眼病。我院选用首都医院制剂手册中的处方进行生产,通过实践发现,此处方由于配制方法不同可获得稳定性好,有效期长的制剂,证明工艺不同,直接影响制剂成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鉴定吉林省结核分枝杆菌(MTB)中的北京基因型及其与耐药性的关联。方法 95株结核分枝杆菌分离自2008-2009年吉林省临床肺结核病人的痰液标本,培养方法为改良酸性罗氏(L-J)培养基。分离出的抗酸杆菌经对硝基苯甲酸(PNB)培养基初步鉴定后选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并应用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DST)。北京基因型的鉴定采用RD105基因缺失法。实验结果应用Epi Info统计软件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95株结核分枝杆菌中,北京基因型占88.4%(84/95)。北京基因型中,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卡那霉素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1.7%、23.2%、15.9%、31.7%、13.4%和18.3%,均位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耐药率的95%置信区间内。北京基因型中的多重耐药(MDR)结核(TB)率占19.5%,通过卡方检验与非北京基因型中的MDRMTB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105基因缺失法是鉴定MTB北京基因型的简便、有效方法;北京基因型为吉林省结核分枝杆菌的优势株;北京基因型与非北京基因型耐药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