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和T2WI上表现为正常的脑白质区(NAWM)的扩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并探讨DTI和三维脑白质束示踪技术对MS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MS患者和32名与MS患者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人进行头部DTI检查,生成表观扩散系数图(ADC)和部分各向异性图(FA),分别选取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区、NAWM区和对照组正常人相应脑白质区测量ADC值和FA值,并使用示踪技术做出三维脑白质束图像。结果 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区、NAWM区和对照组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233±0.119)、(0.973±0.098)、(0.748±0.089)×10^-3mm^2/s和(0.620±0.094)×10^-3mm^2/s,FA平均值分别为0.225±0.052、0.311±0.050、0.421±0.070和0.476±0.069。对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NAWM数据进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NAWM分别和对照组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三维脑白质束图像可以观察到MS斑块。结论 使用DTI检查生成的ADC图和FA图可以有助于评价MS中各部位脑白质的改变。通过三维脑白质束示踪图像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MS斑块区白质束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和13例正常卵巢进行常规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600s/mm2),分别比较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与正常卵巢的实性部分及囊性部分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xponent apparent diffusion,E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实性部分DWI呈明显高信号,其ADC值[(1.50±0.41)×10-3mm2/s]显著低于正常卵巢实性部分的ADC值([2.24±0.33)×10-3mm2/s](P0.01),前者eADC值([254.33±97.23)×10-3mm2/s]显著高于后者eADC值[(121.15±30.69)×10-3mm2/s];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囊性部分DWI表现为稍高、等、稍低信号,其ADC值[(4.18±2.98)×10-3mm2/s]及eADC值[(58.95±33.45)×10-3mm2/s]与正常卵巢囊性部分的ADC值[(2.92±1.42)×10-3mm2/s]及eADC值([119.18±140.54)×10-3mm2/s]没有明显差别。结论DWI的定量分析对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水成像(MRU)及常规磁共振(MRI)在泌尿系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泌尿系肿瘤患者,其中输尿管癌8例,肾盂癌4例,膀胱癌6例,输尿管转移瘤4例,肾癌1例.23例患者均行MRU及常规MRI检查,其中8例患者行静脉肾盂造影(KUB+IVP)检查,8例患者行CT+CTU检查.分析23例患者的IVP、CTU和MRU,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23例患者通过MRU并结合常规MRI可以从不同角度清楚描述泌尿系肿瘤的各种异常影像改变,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 (23/23),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5.6% (22/23).8例患者的IVP定位诊断率50% (4/8),定性诊断率37.5% (3/8).8例CTU患者的定位诊断率100% (8/8),定性诊断率为75.0% (6/8).结论 MRU结合常规MRI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高,无创且不受肾功能影响,可作为泌尿系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WI、ADC、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MAP患者19例(MAP组)及正常对照者24名(NC组),均接受MR和DWI扫描(b值为0、600 s/mm2).采用双盲法对DWI、MRI诊断MAP阳性率进行比较;分别测量MAP组、NC组的ADC、eADC...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探讨MRI在评价RW咬合板(RW-splint)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并行MRI检查的TMD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共64侧颞下颌关节的MRI图像,总结TMD的MRI特征;其中21例患者进行RW咬合板治疗,治疗前、后均行MRI扫描,测量关节盘-髁突角度及关节盘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4侧颞下颌关节中,46侧关节盘形态异常,其中可复性前移位21侧、不可复性前移位25侧;46侧髁突均可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骨皮质缺损,其中13侧髁突运动过度、5侧髁突运动受限;10侧关节腔内可见积液。21例患者RW-splint治疗后,可复性前移位患侧关节盘-髁突角度由(25.7 ± 2.6)°减小至(19.1 ± 1.6)°;关节盘长度(11.1 ± 1.3)mm缩短至(9.1 ± 0.7)mm,治疗前、后患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及关节盘长度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角度= 2.889,P角度= 0.014;t长度= 2.354,P长度= 0.023);不可复性前移位患侧盘突角度由(26.4 ± 2.3)°减小至(24.1 ± 2.1)°,关节盘长度(12.0 ± 1.3)mm缩短至(11.9 ± 1.2)mm,治疗前后患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长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角度= 1.897,P角度= 0.082;t长度= 1.076,P长度= 0.124)。 结论MRI不仅能够无创、准确诊断TMD,而且能够客观评价RW-splint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癌原位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例肝癌肝移植术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情况,重点分析肿瘤复发患者的CT和MRI表现、复发部位及复发时间.结果 161例肝癌肝移植术患者术后复发29例,复发率为18.0%.复发者的原发肿瘤分期为Ⅱ期4例,Ⅲ期7例,Ⅳa期8例,Ⅳb期10例.肺部复发21例,呈2~3 cm左右结节状病灶,4例伴有胸膜复发.移植肝复发9例,呈多发结节型4例,弥漫型及巨块型各2例,单发结节型1例,其中2例伴有门静脉、下腔静脉栓形成.淋巴结复发9例,见于肝门区、小网膜区、胰头周围、腹膜后及后纵隔,其中1例伴有淋巴结融合、坏死.骨骼复发4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CT呈不均匀低密度影,MRI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影,2例周围伴有软组织肿块.与移植肝、淋巴结、骨骼及其他部位相比,肺部肿瘤复发率最高(P=0.001).Ⅳb期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期~Ⅳa期患者(P=0.001).4例Ⅱ期肝癌肝移植后均在1年后复发,25例Ⅲ~Ⅳb期肝癌均在1年内复发.结论 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以肺部及胸膜最多见,移植肝、淋巴结次之.Ⅱ期肝癌肿瘤复发晚于Ⅲ~Ⅳb期肿瘤,Ⅳb期为肝癌肝移植手术的禁忌证.CT和MRI检查在肝癌肝移植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在小肾癌(直径≤3cm)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包括透明细胞性肾癌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及嫌色细胞性肾癌1例。所有患者均行1.5TMR动态增强检查。结果22例中T2WI假包膜显示率为81.81%;17例病灶在皮髓早期有较明显强化;3例病灶在皮髓早期强化轻微;2例肿瘤囊变,囊壁明显强化。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MR术前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为86.36%,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为90.91%,肿瘤侵犯肾筋膜诊断准确率为95.46%。结论MR对于小。肾癌的术前检出、诊断及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sHCC)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结果证实的40例sHCC瘤灶分为4组:高分化组(n=6)、高中分化组(n=5)、中分化组(n=27)和中低分化组(n=2).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和DWI(1.5T,b=0和600 s/mm2)检查,对sHCC瘤灶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其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HCC瘤灶T1WI上呈稍低/低信号有32例,呈稍高/高信号有4例(高分化组),呈等信号有4例(高中=2,中分化=2).T2WI上呈稍高/高信号有39例,高分化组中1例呈等信号.瘤灶脂肪变为17例(17/40,42.5%,高=4,高中=1,中=12).伴有包膜形成有67.5%(27/40,高=4,高中=3,中=18,中低=2).增强扫描动脉期瘤灶呈多血供有32例,少血供有8例(高=3,中=4,中低=1).DWI上除高分化组中3例呈等信号外(50%,3/6),其余37例均呈稍高/高信号.高、高中、中和中低分化组的sHCC病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757±0.337)×10-3、(1.917±0.574)×10-3、(1.816±0.545)×10-3和(1.723±0.217)×10-3,4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MRI上高中、中、中低分化sHCC影像学表现较典型,DWI上均呈高信号;但部分高分化sHCC常规影像表现不典型,DWI上可呈等或高信号,此时动态密切随访至关重要.总之,常规MRI联合DWI检查有助于sHCC的早期诊断,尤其是不典型sHC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对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实质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5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均接受MR常规序列扫描(Fiesta、Dual-Echo、FSPGR、FS FSE RT、DWI)及LAVA薄层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各序列影像表现。结果 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15例;肝内肿瘤复发9例,伴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静脉癌栓3例;肝局灶性缺血、坏死2例,胆源性肝脓肿2例,肝脏周围炎2例,灶性肝出血2例,局灶性脂肪肝2例,弥漫性脂肪肝1例,肝淤血1例,肝嗜酸性肉芽肿1例,未分化肉瘤1例。结论 MRI可准确反映移植肝实质各种并发症,在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