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4篇
工业技术   2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秦岭-大巴拗拉槽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秦岭-大巴山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及其演化特征的研究,认为它是一个在中国古地台解体的基础上,从震旦纪开始发育,直到三叠纪消亡,具有明显的多旋回性和强烈的横向分带性的近东西向延伸的不对称的垒堑式拗拉槽。并较详细地叙述该拗拉槽的发育阶段及其演化特征,分析作用力的方向及其所形成的逆冲断裂系及花式构造。   相似文献   
2.
论浙皖赣闽地区早古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从沉积相特征及其展布入手,重点剖析赣南、闽北寒武系浊积岩,深水远源浊积岩与浙西上奥陶统浅水近源浊积岩的成因、环境,草编了早古生代各纪(统)的岩相略图,提出中奥陶世末期起的向北西方向拼贴挤压使南华(包括浙闽)隆起、并使研究区的沟造-沉积格局发生翘翘板式逆转:震旦纪—中陶奥世从北西到东南为台地和面向东南的被动陆缘,晚奥陶世—志留纪转化为盆地中心位于北西、并逐渐向北西迁移的板内盆地的构造-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生代盆地基底大地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古宙(>2 500 Ma)是出现陆核或形成初始陆块的阶段。华北和塔里木是最早出现初始陆块的地区。古元古代(1 800~2 500 Ma)为陆块迅速增生阶段;古元古代末,华北、塔里木、柴达木和扬子陆块经增生相互联接。中元古代(1 000~1 800 Ma)为裂谷发育阶段,在古元古代末相互联接的地区重新发生裂解,分裂为华北、塔柴和扬子陆块。晋宁期末,华北、佳木斯、塔柴、扬子、华夏及滇藏陆块相互拼合,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新元古代初(<1 000 Ma),在古板块运动体制下,形成中国新元古代—古生代盆地。   相似文献   
4.
古东秦岭洋关闭和华北与扬子两地块拼合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秦岭古海洋是一个从晚元古代开始发育,晚志留开始关闭的古海洋。其关闭的后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开始拼贴,340Ma基本拼贴结束。古秦岭海洋的北部(华北板块南部)从晚奥陶世起,由原来的被动边缘转化为一具沟、弧、盆体系的活动大陆边缘,而其南部(扬子板块北部)边缘仍为被动大陆边缘。泥盆纪到石炭纪,上述两类大陆边缘拼贴。根据东秦岭造山带内的大型推覆体构造组合及其配置关系、推覆岩片的变质相倒置、推覆岩片内应变标志物特征及其应变参数测量(发育在420—340Ma期间的推覆体)以及前陆盆地(泥盆—石炭纪)的研究,认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是以仰冲兼右行剪切方式碰撞拼贴。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成盆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现,大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力场状态不同。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而西部地区主压应力以近南北向为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在阿尔金断裂以东地区基本继承了前期应力场状态,阿尔金断裂以西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这种应力场特征与上述阶段形成的盆地原型、盆地反转、构造变形相匹配。   相似文献   
6.
试论前陆-伸展盆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陆-伸展盆地是一类新型的原型盆地.这类原型盆地,既具有前陆盆地的结构特征,又具有伸展断陷盆地的特点,它是在同一地质时期同一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新型原型盆地,其可分为周缘前陆-伸展盆地和陆内前陆-伸展盆地两类.  相似文献   
7.
洋板块的消减及其后两侧陆块的拼合,是板块构造作用的两个不同阶段.分隔扬子与华北两板块的古秦岭洋,于晚志留世向北单边俯冲关闭.根据秦岭造山带内发育的大型推覆体构造组合及其配置关系,推覆体岩片内的变质相倒置、推覆岩片内应变标志物的显微构造特征和应变参数的测量及南秦岭大型泥盆纪—石炭纪前陆盆地的厘定,均一致确证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420~380Ma至340~320Ma之间以仰冲兼右行剪切的方式碰撞拼贴.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应变标志物有限应变测量研究表明,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从南向北可划分为4个应变量不同的应变区:无应变或弱应变区、强应变区、中等强度应变区和强应变区.应变区划分的构造学意义:a)扬子克拉通北缘是寻找古生代油气藏的有利地区;b)南秦岭造山带是晚加里东和海西-印支运动形成的复合山链.通过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包括褶皱特征、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应变标志物的应变特征分析,估算南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缩短量为918.8km.   相似文献   
8.
自航天遥感技术资料应用于地质工作以来,在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火山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矿床学、地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的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运用含油气系统概念,对喀什凹陷北缘的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主要要素及地质过程作了简要的概括,侧重讨论了沉积盆地的背景研究在含油气系统分析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喀什凹陷北缘山前带的远景勘探区带应围绕乌恰并向东扩展,同时,提出了深层构造和叠加构造为主要目标的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盆地形成的三大活动构造历史阶段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中国大陆的组成复杂而不均一,是历史上多个小型陆块会聚形成的复合大陆,基底结构各异,形成时代先后不一。中国各盆地的形成和分布取决于中国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成盆体制的变化。中国盆地的形成经历了古中国陆、古亚洲陆和新亚洲大陆形成3个阶段。在陆缘和陆内两大优势的成盆构造-热体制作用下,分别形成了古中国/古亚洲构造环境的古生代盆地,新亚洲构造环境下的中新生代盆地。其中,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在会聚缩合的大陆内部,历经了3次构造变格:第一变格期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第二变格期为晚白垩世-始新世和渐新世、第三变格期为渐新世和新近纪-现今。中新生代的盆地叠加、改造了古生代盆地,形成了复杂的盆地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