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目前世界聚烯烃Z-N催化剂的市场格局和工业化技术现状,总结今后Z-N催化剂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我国Z-N催化剂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最近,轮胎滚动阻力的降低程度非常显著,这与汽车燃油消耗以及CO2排放有很大的关系。轮胎的滚动阻力又与胎面胶的滞后损失关系密切。研究认为,填充剂的分散性会影响滞后损失。通过溶液聚合已经开发出了在分子链末端引入官能团的溶液聚合丁苯橡胶(S-SBR),它能提高白炭黑的分散效果,显著降低白炭黑补强胶料的滞后损失。特别是分子链末端用氨基和烷氧基硅烷基官能团改性的S-SBR其胶料的滞后损失更低。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粉末丁苯橡胶改性聚乙烯的动态硫化性能,采用开炼工艺和双螺杆工艺考察了不同m(PSBR)/m(PE)的动态硫化体系,并考察了硫化体系、软化剂组分、补强剂组分对改性后聚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PSBR)/m(PE)在60/40~40/60范围内为宜;通过采用双螺杆动态硫化工艺,采用半有效硫化体系可以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的TPO专用物料,其硫化体系组分以0.8份为宜,软化剂2~6份为宜,补强体系以白炭黑补强效果最佳,且6~15份为宜。  相似文献   
4.
对国内外聚烯烃管材生产技术及市场需求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重点剖析国外进口管材料对我国聚烯烃管材市场的影响,找出我国在聚烯烃管材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在聚烯烃管材新产品开发及生产工艺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技术专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Thomson Innovation专利分析工具,从申请趋势、地区分布、技术布局、申请人、基础专利、核心专利等角度分析了与催化裂化(FCC)汽油吸附脱硫有关的专利文献。分析结果表明,专利申请变化趋势受政策影响程度很大;美国、日本和中国是FCC汽油吸附脱硫技术专利申请的主要国家;目前研究开发的重点是先进的工艺和性能优异的吸附剂;核心技术由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企业掌握。  相似文献   
6.
采用混凝-微电解-催化氧化工艺预处理含拉开粉的丁腈橡胶废水,通过静态和动态放大试验探讨了微电解时的pH值、反应时间、铁炭比、气水比以及催化氧化时的pH值、反应时间、氧化剂和催化剂用量等对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及拉开粉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电解反应时pH值为3~4、铁炭比为2/1(质量比)、反应时间为30min、气水比为12/1(体积比),以及催化氧化反应时pH值为5左右、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75g/L、氧化剂质量浓度为5g/L、反应时间4h的条件下,处理后废水的悬浮物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到45%以上,拉开粉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生物化学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比值由0.08提高到0.16,废水可生化性得到提高,水中悬浮物得以大幅度降低,水质得到改善,为后续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催化裂解与传统的高温蒸汽裂解相比,通过催化剂降低催化裂解反应活化能和反应温度,除生产乙烯、丙烯和丁烯等主要化工原料外,还副产一定量的轻质芳烃。分析催化裂解石脑油,结果表明,催化裂解石脑油主要为C5~C9馏分,芳烃质量分数62.97%,苯、甲苯和二甲苯质量分数54.38%,与全馏分裂解汽油相当,是优质的抽提芳烃原料。提出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后,经两段加氢、产品抽提芳烃的利用路线,并在试验室采用切割塔及等温床完成对原料的预处理,制取满足两段加氢要求的原料。在一段入口温度(45~55) ℃、反应压力2.8 MPa、氢油体积比100∶1、液时空速1.5 h-1和二段入口温度(250~255) ℃、反应压力2.8 MPa、氢油体积比600∶1和液时空速1.5 h-1条件下,对一段和二段进行1 000 h的加氢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一段加氢后产品双烯值均<2.5 g-I·(100g油)-1,二段加氢产品溴价<1.0 g-Br·(100g油)-1,硫含量<1.0 μg·g-1,满足芳烃抽提对原料烯烃及硫含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及元素分析等对丁二烯生产装置的爆炸残留物进行了分析,跟踪考察了丁二烯装置运行过程中不同部位氧含量与亚硝酸钠浓度的相互关系,探讨了装置发生事故的原因。结果表明,丁二烯装置发生爆炸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中氧、铁锈等杂质的存在使得装置中容易生成过氧化物,进而生成过氧化聚合物,从而引发爆炸事故。目前在用的亚硝酸钠抑制剂除氧效率不高,因此要控制系统中的氧含量需要从源头上的原料碳四做起。此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催化剂结构、取代基作用、助催化剂选择和负载化技术对苯氧基亚胺型非茂单活性中心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配合物中取代基的性能,可以实现对催化剂性能的调控.以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通过调控其用量,可以使其催化活性达到以MAO为助催化剂的水平.另外,载体的类型和负载方式对催化剂的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制聚(丙烯酸-丙烯酰胺)/蒙脱土[P(AA/AM)/MMT]吸水材料制备SBR/NBR吸水膨胀橡胶.吸水膨胀橡胶优化配方为:SBR 50,NBR 50,轻质碳酸钙 40,氧化锌 5,硬脂酸 2,防老剂4010 1,聚乙二醇 10,P(AA/AM)/MMT 60,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10,硫黄 1,促进剂TMTD 1.SBR/NBR吸水膨胀橡胶吸水膨胀性能及在水中的稳定性优异,物理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