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薄互层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面临许多技术难题,LPX油田在综合调整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探索.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建立研究区气云低速带的高精度速度模型,提出"早期垒-堑、晚期走滑"的构造演化模式,提高了对全区断层的识别和归位的精度;通过研究物源和古地貌的双重限定作用,建立基于"源-汇"耦合的限制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
鉴于蓬莱19 -3地区物源存在一定的分歧,通过对蓬莱19 -3地区新近系砂岩碎屑轻矿物、重矿物、粒度分析、砂岩展布特征、地震资料及动态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地区物源主要来自于东边.结合物源及藻类分析认为蓬莱19 -3以西存在一定的水体,明下段表现出浅水三角洲窄河道绫罗分布的特征,而馆陶组以辫状三角洲平原为主.建议在油田地质油...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上Z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井资料相对较少的现状,应用时移地震、油藏动态分析法及数值模拟法分别对L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井挖潜策略,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研究认为: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井间滞留区、封闭断层两侧、渗透率级差较小的厚油层顶部以及受干扰较小的薄油层,通过定向井井间加密、水平井分层开采等挖潜措施达到了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渤海PL油田是位于渤海湾盆地的大型河流相油田,在其注水开发过程中,亟需准确认识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砂体连通性,以便优化和调整注采井网,提高采收率。针对油田砂体横向变化快,纵向上薄砂体发育的特点,利用丰富的压力、水淹等生产动态资料及相位转换后赋予地质意义的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砂体的连通性,进一步完善和修正了早期以地质及测井资料确定的砂体连通性分析成果,并引入注采连通率概念,用来定量表示井组范围内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砂体的连通性。该套方法在PL油田注水优化及井网调整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其它河流相注水开发油田井组范围内井间砂体连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渤海海域 L 油田 3 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结合室内实验测试数据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L 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及馆陶组储层的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 L 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与馆陶组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明化镇组下段储层砂岩分选中等,磨圆度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而馆陶组储层砂岩的分选较差,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储层砂岩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冲刷面以及植物根茎等河流相沉积构造特征,同时,泥岩以杂色为主,也反映了一种浅水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和氧化环境。 综合粒度概率累积曲线、C-M 图与测井曲线图,认为明化镇组下段主要为曲流河沉积,发育边滩、曲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沉积微相;馆陶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河道边和河道间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6.
疏松砂岩油藏开发中微粒运移堵塞造成的油井产液能力大幅下降问题是制约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节点。为了搞清微粒堵塞的机理及主控因素,根据PX油田铸体薄片观察微观孔喉特征,利用激光刻蚀制备了微观孔隙结构模型,模拟了不同粒径、黏度、流量、浓度下的微粒运移堵塞机理。系统评价了微粒粒径与喉道比值、流体黏度、固相颗粒浓度、流量等对微粒运移/堵塞的影响。认识到微粒浓度、微粒粒径和孔喉大小、流体黏度、驱替速度是影响微粒运移的主控因素。微粒粒径与喉道直径之比大于2/3时容易形成大规模堵塞。矿场中不同含水阶段微粒运移的影响因素不同,流体黏度、产液波动、含水上升、生产制度调整等都会造成微粒运移堵塞。  相似文献   
7.
进入含水阶段后,油层水淹程度不断增强,形成不同水淹级别油层共存的局面,这一现象使得地下地质情况更加复杂,也为调整井产能预测带来巨大挑战。通过研究发现,投产后调整井的含水状况、不同含水阶段油层的产油能力,是准确预测含水阶段调整井产油量的关键。采取水淹层厚度加权法、类比法、数模法预测含水率范围,利用无因次采油指数法预测油层产油能力,进而形成一套砂岩油藏水淹阶段调整井产量预测方法。经实际油田检验,该办法预测结果真实可靠,方法实用性较强,可满足不同含水阶段调整井产能预测要求。  相似文献   
8.
地震资料约束和地质条件约束是渤海海域油田稀井网条件下提高地质模型精度的重要依据.LD27-2油田东营组地震资料品质差,无法满足地质建模井间储层预测的精度要求,因此在随钻地质建模过程中采取了“充分发掘地质建模软件的综合研究平台作用,加强基于地质建模软件的随钻综合地质研究,然后用不断更新的地质研究成果约束随钻地质建模过程”...  相似文献   
9.
渤海L油田小层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L油田属于目的层段地震资料品质差、含油井段长、对比标志层少的河流相油田,小层对比存在较大难度。采用"三步法"多信息小层对比技术对长含油井段逐级进行了细分对比,将L油田地层划分到小层单元;经现场动态资料验证,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多解性,增加小层对比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
P油田位于渤海湾渤南低凸起带上,在构造高部位走滑断裂带附近发育多条断层。经过多年的开发生产,目前油田构造高部位的主要问题是注采井网连通性差,生产动态反应与断层认识不相符。为了明确构造高部位断层分布模式,解决目前注采井网连通性差等问题,基于井网生产动态资料,结合对复杂走滑断裂带的新认识,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复杂断块油藏构造高部位储层的连通性,并与地震资料结合相互验证。研究结果表明:P油田走滑断层附近发育多组隐形断层,阻碍了注入水的推进,使得注水井端超压,生产井端亏压,导致油井端产油效果较差。研究结果可为P油田构造高部位后续调整井挖潜剩余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