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4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卢欢  王清斌  杜晓峰  郭龙龙  燕歌  王夏斌  刘军钊 《石油学报》1980,40(11):1331-1345,1367
利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储层敏感性实验等多种分析手段,对渤海海域低孔低渗储层的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并对各类储层发育段的储层敏感性特征及其对应的黏土矿物特征、含量和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不同沉积条件对储层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域低渗透储层可划分为富高岭石型、富伊利石型、富绿泥石型、碳酸盐致密胶结型。通过将低渗透储层成因与储层敏感性建立关联,提出了储层敏感性主要受控于母岩类型、古气候条件、沉积微相3个因素:①母岩类型对研究区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演化起决定性影响。研究区主要具有3种类型的母岩:以中基性火山岩为母岩的碎屑岩储层、以中酸性火山岩为母岩的碎屑岩储层为火山碎屑—高岭石型、以变质岩为母岩的碎屑岩储层为伊利石型。②古气候条件对储层敏感性起到了重要影响。③沉积微相直接影响黏土矿物分异,沉积微相还间接影响后期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2.
沙南凹陷东北缘东三段砂砾岩储层差异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薄弱,严重制约了该区下一步勘探评价的进程.利用岩心及铸体薄片、常规物性、粒度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的储层质量差异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沉积作用控制了同一构造单元储层物性的差异性,成岩作用控制了不同构造带储层物性的差异性,差异压实作用是各构造储层物性差异的决定性原因,而胶结作用是深部储层形成低孔低渗的最终原因,溶解作用是深部储层物性改善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东三段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其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曹妃甸18-A构造储层孔隙度为22.3%,平均渗透率为423.2mD,物性好,具中孔中-高渗特点,原生孔隙为主;曹妃甸18-B构造储层孔隙度为8.4%,渗透率为5.6mD,物性差,呈特低孔特低-超低渗,次生孔隙为主.2)同一构造单元,分选好、杂基含量低的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细砂岩储层物性好.曹妃甸18-A构造与曹妃甸18-B构造东三段储层经历了差异成岩作用,前者现今处于中成岩A2期,压实作用致使该储层孔隙度损失17.7%,胶结作用造成孔隙度损失3.8%,溶解作用使孔隙度增加5.7%;后者现今处于中成岩B期,压实作用导致孔隙度损失23.5%,胶结作用造成孔隙度损失5.4%,溶解作用使孔隙度增加4.5%.3)研究区东三段储层均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成岩流体演化过程,对应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为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长石、岩屑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石英次生加大/次生高岭石→石英次生加大溶蚀/伊利石/绿泥石/含铁碳酸盐矿物,成岩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储层物性演化的差异,且曹妃甸18-B构造具有边成藏边致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对渤海西部海域油气田成藏特征及规律研究,对沙垒田凸起东段曹妃甸11构造大型油田的形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渤中凹陷东南缘(主要烃源岩供给区)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为曹妃甸11构造大型油田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2NE(北东)向断层两期活动控制油气富集,晚侏罗世-白垩世时期,NE向断层左旋活动分割基底,控制沙垒田凸起东西段构造形态;新近纪时,NE向断层右旋走滑活动,披覆之上的新近系地层形成负花状构造,这不仅控制了东段大型披覆背斜圈闭的形成与展布,而且控制了盖层高点;3新近系优势运移路径最终控制大油田的形成位置。曹妃甸11-1和曹妃甸11-6大型油田都是大面积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多条优势运移路径最后向一个方向聚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古近系物源复杂,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利用岩心、薄片、录井、三维地震及物性等资料,对黄河口凹陷北缘古近系的物源面貌进行了恢复,并探讨了古物源对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古近系沟谷体系发育,沙河街组至东三段沉积期,母岩岩性和面积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物源区的范围经历了“大—小—大”的演化过程。②古物源演化对砂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纵向上,沙三段沉积期物源区范围大,有大量中生界碎屑岩参与供源,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沙二段沉积期物源区范围大,物源以火山岩剥蚀为主,沉积区形成厚层砂砾岩;沙一段沉积期发生快速湖侵,物源区范围减小,在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东三段沉积期发生湖退,物源区范围扩大,有大量沙一段泥岩参与供源,在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平面上,同一沉积期,物源区西部和东部东段沟谷体系范围大,以火山岩、花岗岩剥蚀为主,在沉积区形成的砂砾岩厚度、规模均大;东部西段以碳酸盐岩剥蚀为主,在沉积区形成的砂砾岩厚度、规模均小。③母岩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沙三段至东三段,东部东段以火山岩剥蚀为主,且埋深较浅,储层中含有大量火山岩岩屑,后期易溶解,胶结作用弱,储层物性好;东部西段以碳酸盐岩剥蚀为主,埋深浅,但胶结作用强,物性差;西部埋深较深,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均强,储层物性差。因此,在相近深度段内,碳酸盐岩母岩供源时,沉积区储层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岩砾石和岩屑,填隙物以灰质胶结物为主,胶结作用强烈,储层物性差;火山岩和变质花岗岩供源时,沉积区储层中以火山岩或花岗岩砾石和岩屑为主,灰质胶结物含量较少,胶结作用相对较弱,储层物性整体较好。该项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砂砾岩储层物性差异的成因,以石臼坨凸起东北缘秦皇岛19-A构造和秦皇岛29-B构造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沙河街组二段(沙二段)为例,通过岩心、铸体薄片、岩石物性、全岩分析、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定量分析了砂砾岩储层的差异、控制因素以及孔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沉积作用控制了不同构造的岩性差异和原始物性差异,是其主要因素。秦皇岛29-A构造沙一段+沙二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中砂岩、粗砂岩夹薄层砾岩储层,粒度相对较细,砾岩比例小(约为2%),粒间以少量泥质为主,物性好,原生孔隙为主。秦皇岛29-B构造沙一段+沙二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含生物碎屑的砾岩与中砂岩、粗砂岩互层的储层,粒度较粗,砾岩比例高(约为57%),粒间以大量方解石、白云石等胶结物为主,物性差,次生孔隙发育。受控于沉积作用的差异,秦皇岛29-A构造沙一段+沙二段储层原始孔隙度为32.7%,秦皇岛29-B构造储层原始孔隙度为29.6%。②不同沉积作用影响下,砂砾岩储层经历了差异成岩演化。在长期碱性→酸性→短暂碱性的流体演化过程中,秦皇岛29-A构造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损失孔隙度为16.2%,孔隙度损失率为47.1%)和较弱的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为5.5%,孔隙度损失率为15.5%);秦皇岛29-B构造经历了较弱的压实作用(损失孔隙度为10.1%,孔隙度损失率为35.6%)和较强的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为14.9%,孔隙度损失率为53.2%)。2个构造均经历了相近的强烈溶解作用(秦皇岛29-A构造增加孔隙度为8.3%,增孔率为24.7%;秦皇岛29-B构造增加孔隙度为7.2%,增孔率为25.8%)。③孔隙定量演化揭示,不同构造的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硅化碎屑岩以粒间石英晶体孔隙式充填、强烈石英次生加大为特征,局部地区甚至发生低变质作用,表现为变余砂状结构,这在国内外含油气盆地中是极为少见的。运用地震、测井、岩石学和单颗粒锆石U-Pb测年等技术手段,揭示了硅质碎屑岩的地质特征,首次通过锆石测年证实了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存在火山活动。硅质热流体活动证据主要体现在硅质脉体发育,呈多期充注特征,石英颗粒次生加大强烈,岩石甚至出现变余砂状结构;粒间粘土几乎全部热蚀变为黑云母和白云母,并可见“帚状”正在生长的云母类矿物;岩石中发育大量集块状和集簇无序状黄铁矿,不同产状的黄铁矿为多期次热液成因;热场发射扫描电镜下识别出黄铁矿-重晶石-独居石-方铅矿-金红石-硬石膏热液矿物组合。深部硅质热流体进入储层,碎屑石英颗粒产生强烈次生加大,加大石英和硅质沉淀完全充填粒间孔隙,对储层起破坏性作用,但硅化作用大大增强了地层的脆性,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大量断裂和微裂缝网络。另外,热液流体溶蚀了储层中的长石类矿物,产生大量长石粒内溶蚀孔和铸模孔,在裂缝沟通下形成了孔隙-裂缝型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砂砾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及其与晚期油气侵位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为此,以渤中凹陷西南部地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热史、包裹体等分析资料,确定油气首次成藏时间、划分油气充注期次、恢复成藏期储层物性,进而模拟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并结合包裹体、铸体、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明确油气侵位关系,分析石英加大、黏土矿物转化、碳酸盐胶结等关键致密化作用发生的序列,探究储层致密化作用机理及其与油气充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深层砂砾岩油气充注至少可分为3期,早期包裹体为重质油,晚期包裹体气油比高;②首次油气充注期为距今5Ma,储层埋深介于2500~2800m,以中孔、中渗储层为主,储集物性较好,成藏后盆地快速沉降、充填,上覆地层增加厚度超过1 000 m;③首次油气充注后砂砾岩进入成岩快速演化期,埋深介于2 500~3 200 m,是砂砾岩快速压实阶段,石英加大在油气充注后经历了两期强烈发育,减孔作用明显,压实减孔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重要机制;④埋深介于2 500~3 500 m为该区黏土矿物快速转化区间,花状及丝发状伊利石极其发育,对渗透率的大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⑤铁方解石及铁白云石沉淀于石英加大之后,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以残余孔隙为主。结论认为,该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具有先成藏后致密的特点,尽管油气充注对储层成岩具有抑制作用,但后者仍然会导致储层的致密化。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高硫稠油成因及其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渤海海域仅在莱州湾凹陷发现了规模型高硫油油田,其原油性质复杂,来源及成因认识不清。在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手段对莱州湾凹陷各油田油气来源及成因做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凹陷主要发育了沙三段和沙四段两套有效的烃源岩,陡坡带和中央构造带上各构造原油主要来源于主洼沙四段烃源岩,缓坡带上各构造原油表现为主洼沙四段和南次洼沙四段双洼供烃的特征;②沙四段地层沉积时期存在水体分隔,南次洼水体更加咸化易形成富硫干酪根,其烃源岩分布范围控制着高硫油的分布范围,是高硫油形成的主控因素。而生物降解作用,一方面导致原油稠化是形成稠油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使原油硫含量相对富集,是形成高硫油的重要因素;③垦利16-1油田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形成了咸化湖盆早生、早排双洼供烃成藏模式,深、浅地层成藏模式不同,深部地层为典型不整合面侧向输导远源成藏模式。认为南次洼南部古近系地层和潜山优质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国各地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高层建筑、桥梁、公路立交桥、高架式公路、高架轻轨、地铁等现代化交通设施等大型项目越来越多。在基础施工时,就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工程机械,最常见的基础施工机械就是桩工机械。由于桩工机械种类繁多,如果管理不到位,隐患不排除,就会发生机械设备事故。因此加强对施工现场内桩工机械的安全管理,开展对桩工机械进行安全检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南京地区对桩工机械进行安全检测和发证工作已开展近十年了,有效地控制了本地区桩工机械事故发生率,基本杜绝了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现谈一谈几点做法。一…  相似文献   
10.
白冰  王清斌  赵国祥  刘晓健 《石油学报》2015,36(9):1098-1107
作为国内最大的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田,蓬莱9-1构造中生界花岗岩的构造演化直接制约着储层的分布及好坏,而区域构造演化证实花岗岩在整个新生代经历了长期的暴露和改造过程。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该构造中生界花岗岩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新生代热史分为4个降温期和2个升温期共6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可将新生代构造演化进一步划分为稳定期(65~51 Ma)、低速隆升期(51~34 Ma)、高速隆升期(34~18 Ma)、沉降期(18~5 Ma)和成藏期(5 Ma至今)5个阶段。不同隆升期花岗岩剥蚀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高速隆升期剥蚀速率可达110.7 m/Ma,新生代平均剥蚀量约2 260 m。成藏研究证实构造演化与花岗岩成储成藏有着密切联系,隆升期的风化壳形成和沉降期的泥岩沉积使花岗岩具备了良好的储盖组合,成藏期的新构造运动又为油气的运移和充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