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2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要对CST141B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的差动保护的原理及校验方法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库车前陆盆地下侏罗统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侏罗统阳霞组和阿合组为库车前陆区的主要储层之一,为了证明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文章通过野外露头及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等微观特征的研究,分析认为对储层影响较大的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和破裂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原生粒间孔隙的主要破坏者,溶蚀作用是储集空间的主要生产者。该储层主要发育4类成岩相:破裂--溶蚀相、溶蚀相、压实--溶蚀相和压实相,其中破裂--溶蚀相区的储层最有利,主要分布于吐格尔明及明南地区;而压实相区为非储层区,主要分布于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的西侧和吐孜洛克构造带南部。  相似文献   
3.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惟一发现工业油流的古近系陆相残留盆地。早期勘探已揭示,油藏埋藏深度超过1 500 m为稀油,然而新完钻的W1井在1 800 m钻遇的原油仍偏稠,可见该盆地原油纵向分带性复杂。为明确原油稠化地质成因及有利稀油富集带,采用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分析手段,对原油性质、原油分布规律、原油稠化地质成因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古近系牛堡组原油稠化主要受次生改造作用控制,并非低熟油所致;W1井油藏位于牛堡组顶部不整合面以下800 m油气氧化界面以内,由于该井位于盆地中央凹陷带中部断裂带,构造解释和岩心观察均显示断裂及高陡裂缝发育,导致原油轻组分散失,故油质偏稠,从而明确了该盆地原油纵向分带性。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元页3井等重点钻井为例,通过岩心观察和实验分析,评价了该区中侏罗统千佛崖组陆相页岩油气的成藏条件。千佛崖组富有机质泥岩孔隙度高、含油气性好,是主要的储层岩相类型,而灰岩及砂岩夹层物性相对较差;孔隙类型以无机孔为主,占总孔隙的比例约为60%~80%,与海相页岩相比微孔占比降低而大孔含量更高,有利于页岩油气的采出。千佛崖组二段下部的④小层全段以富有机质泥岩为主,泥地比高,孔隙度平均达5.43%,有机碳(TOC)含量平均1.72%,冷冻碎样热解的游离烃含量S1为2.63 mg/g,测试含气量平均1.51 m3/t,含油气性较好,具备陆相页岩油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通过与其他钻井的对比分析,认为半深湖相沉积是最为有利的沉积相带,为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较高的成熟度和裂缝的发育是油气富集高产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页岩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藏储集能力和页岩气开采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技术、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法和高压压汞实验对该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径主要为纳米级,孔隙类型可分为有机质孔、无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矿物颗粒内构造缝、层间滑动缝、成岩收缩缝、有机质演化异常压力缝),以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粒间孔为主,其中有机质孔分布最为广泛;②TOC与有机质孔含量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在底部优质泥页岩段(TOC2%)有机质孔最为发育,含量高达50%;③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呈开放形态,以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孔及四边开放的平行板状孔为主,孔径大小主要分布在2~30nm,以中孔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控制因素,结论认为,有机质丰度和热演化程度为其主控因素,黏土矿物含量对其影响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重力流沉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塔中地区早奥陶世末期一中奥陶世初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碳酸盐台地可能转变为孤立台地性质,台地东端与库满坳拉槽区的深海盆地之间以陡斜坡过渡,陡斜坡上发育碳酸盐重力流沉积.根据钻井资料该斜坡带上分出了三种不同沉积类型,即塌积灰岩、滑动沉积岩和碎石(屑)流角砾状灰岩.  相似文献   
7.
8.
塔中地区早奥陶世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塔里木盆地中部在早奥陶世属被极浅水覆盖的克拉通地区以发育大量的潮间带、潮上带和潮下带沉积物为特征。岩性为各类白云岩、灰岩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发育沉积水体的多旋回的向上变浅序列,是潮浃向海进积作用和台地碳酸盐沉积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其早奥陶世的沉积演化分为两个阶段,早奥陶世早期塔中地区具有广阔的碳酸盐台地沉积范围,早奥陶世中、晚期,塔中Ⅰ号断层东侧的台地发生断陷、沉没,发育断阶式跌积型陡斜坡,台地  相似文献   
9.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史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之间在塔中低凸起区缺失下奥陶统大湾阶、牯牛潭阶和中奥陶统庙坡阶,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在其周围的满加尔凹陷,塔东低凸起及塘古孜巴斯凹陷则为连续过渡沉积;通过地层对比与沉积相分析,认为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发育孤立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发育粒屑滩,灰泥丘和骨架礁亚相;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沉积演化经历了早奥陶世末-中奥陶世中期抬升暴露阶段和中,晚奥陶世(宝塔-临湘旱期)孤立碳酸盐台地的发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优质储层控制因素与勘探方向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分布面积约23.6×104km2,勘探前景广阔。储层性质受岩矿特征、成岩演化、压实等因素控制。储层分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两种,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塔中和塔北,其形成环境是滨岸、潮间带低潮坪、潮下带潮汐水道及和扇三角洲,岩屑砂岩主要分布在塔东等地区。塔中和塔北地区石英含量可以达到65%以上,其孔隙度大于9%,渗透率大于2×10-3μm2,因此,石英砂岩的分布区即为优质储层的分布区。塔东等岩屑砂岩分布的地区储层控制因素为成岩压实、碳酸盐胶结物和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其压实减孔10%?26%、胶结减孔8%?24%;有效储层(孔隙度大于9%,渗透率大于2×10-3μm2)的埋藏深度小于4500m,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小于10%;因此,塔东等地区沉积前古隆起及陆相与海相环境的过渡带可能存在较好储层。石英砂岩分布区、古隆起及大陆斜坡上的沉积环境过渡带是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重要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