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37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在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王新生SemjonowAHertle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前列腺癌(PCa)的标记物之一。由于PSA并非仅对PCa特异,因此单纯依靠PSA值的测定,会给前列腺增生(BPH...  相似文献   
2.
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斜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新生  黄兴建 《河北医学》2002,8(8):709-711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方法。方法:经外环小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加修补术。结果:全组126例,平均手术时间12min,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此方法有切口小、时间短、创伤轻、恢复快、费用低、疤痕不明显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非体外循环下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国内广泛开展 ,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成为摆在我国心外科医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近期实施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8例 ,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3月我们完成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8例中男 13例 ,女 5例 ;年龄 5 5~ 71岁。约占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 1 5 %。两次手术间隔3个月~ 9年。双支病变 2例 ,3支病变 16例 ,其中包括左主干病变 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0 5 3± 0 2 1。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部存在桥血管堵塞 ,其中单纯静脉桥堵塞 16例 ,动脉桥堵塞 2例 ;10例伴…  相似文献   
4.
5.
王新生 《山东医药》2006,46(10):73-73
2005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足月初产头浮产妇12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肾盂成形术后内引流与外引流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肾盂成形术后内引流与外引流的优缺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盂成形术6 2例 6 8侧 ,其中 31侧术中置双J管 ,37侧置肾造瘘支架管 ,观察术后与引流方式有关的各种并发症及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并发症包括血尿、尿路感染、吻合口漏尿或狭窄、尿盐结垢等。内引流组7侧 (2 2 .6 % )、外引流组 17侧 (45 .9%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内引流组术后腹膜后引流平均时间、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 (3.9± 0 .9)d、(8.2± 1.9)d ,外引流组分别为 (7.9± 2 .3)d、(16 .0±4 .3)d ,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肾盂成形术后置双J管内引流的效果优于外引流支架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白蛋白碱性磷酸酶比值(AAPR)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期(O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8例,女18例。年龄(65.1±9.4)岁。伴高血压病31例、糖尿病14例。体质指数(BMI)(24.00±3.32)kg/m^2。肿瘤单发92例,多发74例。肿瘤直径<3 cm者43例,≥3 cm者123例。合并肾积水33例,无肾积水133例。术前AAPR(0.62±0.23)。根据AAPR的三分位点将患者分为低AAPR组55例,AAPR(0.42±0.09);中AAPR组55例,AAPR(0.58±0.05);高AAPR组56例,AAPR(0.86±0.2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1级4例,2级65例,3级86例,4级11例。根治术前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均为膀胱癌,高级别144例,低级别22例。166例均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其中腹腔镜手术140例,开放手术26例。术中行输尿管皮肤造口55例,回肠代膀胱96例,回肠原位新膀胱15例。将AAPR连续性变量和AAPR分组作为原始模型,调整年龄、肿瘤大小、pT分期、pN分期、肾积水、ASA分级、辅助化疗的数据作为校准模型1,在校准模型1基础上增加BMI、肿瘤数目、病理等级的数据作为校准模型2。采用趋势性检验检测不同AAPR组间危险比(HR)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因素分层的AAPR与OS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曲线拟合表示AAPR与OS的关系。结果本组166例中位随访63个月,生存95例,死亡71例。3年生存率为61%,5年生存率为50%。术后病理分期:T1期27例,T2期82例,T3期48例,T4期9例;N0期145例,N1期14例,N2期6例,N3期1例。术后52例行辅助化疗。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APR(HR=0.09,95%CI 0.022~0.391,P=0.001)、高AAPR组(HR=0.40,95%CI 0.216~0.742,P=0.003)、年龄(HR=2.42,95%CI 1.294~4.531,P=0.006)、肿瘤大小(HR=2.11,95%CI 1.112~4.014,P=0.023)、肿瘤数目(HR=0.62,95%CI 0.378~1.022,P=0.061)、pT3期(HR=8.93,95%CI 3.173~25.114,P<0.001)、pT4期(HR=10.39,95%CI 3.110~34.707,P<0.001)、N1期(HR=2.80,95%CI 1.422~5.531,P=0.003)、N3期(HR=17.06,95%CI 2.192~132.863,P=0.007)、病理分级(HR=0.30,95%CI 0.113~0.817,P=0.019)、肾积水(HR=2.36,95%CI 1.406~3.939,P=0.001)、术后辅助化疗(HR=2.66,95%CI 1.674~4.247,P<0.001)均与术后OS相关。调整年龄、肿瘤大小、pT分期、pN分期、肾积水、ASA分级、辅助化疗、BMI、肿瘤数目、病理分级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AAPR组相比,高AAPR组的死亡风险降低约59%(HR=0.406,95%CI 0.200~0.822,P=0.012),AAPR每升高1个单位,死亡风险下降约80%(HR=0.199,95%CI 0.051~0.779,P=0.020)。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原始模型和校准模型中,AAPR不同分组间OS的HR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提示两者呈线性关系。调整年龄、肿瘤大小、pT分期、pN分期、肾积水、ASA分级、辅助化疗、BMI、肿瘤数目、病理分级后,曲线拟合图显示,AAPR与OS呈线性相关,随AAPR升高,术后死亡风险下降,OS延长。结论AAPR与膀胱肿瘤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OS成线性相关,随AAPR升高,患者术后死亡风险下降,OS延长。  相似文献   
8.
DeBakey Ⅲ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与总结我院收治的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患者35例的治疗经验与效果。方法:本组男性32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为10∶1,年龄21~64岁,平均52.0±3.2岁。全部患者均经X线胸片,数子减影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诊断,动脉瘤的直径4.6~9.0cm,平均5.1±2.2cm。全组患者中21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组),其中17例行人造血管部分降主动脉替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及腹主动脉转流手术,2例行主动脉折叠手术。14例未行手术(非手术组)。结果:手术组死亡3例(术中出血1例,住院死亡2例)。非手术组8例在住院期间动脉瘤破裂(6例死亡,2例包裹后出院,半年后因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2例随访3年存活;1例失访;3例自动出院。结论:目前对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尚存在不同意见,本组患者结果表明手术治疗优于非手术治疗(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特点。方法使用稀释浓度为200mg/ml的黄芪注射液诱导BMSCs,分别在1、3、6d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诱导后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自胞体长出突起,随诱导时间延长,长出突起的细胞数量增多,突起进一步伸长,部分突起末端呈分叉状,可见网络状连接。免疫细胞化学示:nestin阳性细胞、NSE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在诱导第3天较多,MAP-2阳性细胞在第6天较多。结论黄芪首先诱导B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然后促进其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的非特异性分化,并促进已分化的细胞进一步成熟、老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显微镜下经腹股沟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显微镜下经腹膜后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与显微镜精索静脉低位结扎术疗效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接受精索静脉结扎术的患者资料共计120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显微镜下经腹股沟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Ⅰ组)、显微镜下经腹膜后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Ⅱ组)、显微镜下精索内静脉低位结扎术(Ⅲ组),每组40例。对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及手术前后精液分析报告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耗时Ⅰ组(35±10)min、Ⅱ组(42±12)min、Ⅲ组(55±6)min,Ⅲ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Ⅰ组、Ⅱ组(P<0.05);Ⅰ组术后并发阴囊水肿4例(10%),附睾炎3例(7.5%);Ⅱ组术后并发阴囊水肿2例(5%),附睾炎2例(5%);Ⅲ组术后并发阴囊水肿1例(2.5%),附睾炎1例(2.5%);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平均9个月,Ⅰ组2例(5%)复发;Ⅱ组1例(2.5%)复发;Ⅲ组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进行精液分析,3组患者术前精液参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精液分析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Ⅲ组精子浓度、前向精子运动百分率(%)、活动率(%)均高于Ⅰ组、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精索静脉低位结扎术在对精液分析参数的改善方面略优于显微镜经腹股沟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及显微镜经腹膜后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