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告113例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管其中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5例.前交通动脉瘤17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人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例.多发动脉瘤5例.共118个动脉瘤在显微镜下直视手术,动脉瘤直接夹闭术108例.孤立或包裹术5例:5例多发动脉瘤行同期手术3例,分期手术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8次.Hunt和HessⅠ~Ⅱ级病人中有例行早期手术.全组术后死亡率为7.9%.着重讨论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多发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摘要)李善泉罗其中熊文浩郭尚志王勇徐纪文邱永明殷玉华李骁雄费智敏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45例、女68例;年龄17~72岁,平均49.9岁,其中40~65岁者89例,占78.7%。临床症状为突发头痛78例。继而一侧眼...  相似文献   
3.
颅内肿瘤伴发三叉神经痛者为数不多,但由于肿瘤所致的三叉神经痛多为首发,或其主要症状在发病过程中较长时间内未出现或仅有轻微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每易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混淆,从而延误肿瘤切除时机。本文收集我科1970~1987年经手术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的严重性、血糖与胰岛素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92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颅脑损伤三组,分别于伤后24h、48h、72h测定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值,并计算稳态模式中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患者出院时按GOS标准评估预后。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GCS、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关系。结果出院时按GOS标准.良好72例,差12例,死亡8例.死亡率8.7%。9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连续3d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在轻度、中度、重度颅脑损伤三组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颅脑损伤程度越重.血糖和HOMA—IR越高。结论空腹血糖值和HOMA—IR值可作为评估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血管腔内超声(IVUS)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IVUS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置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并以8个正常患者的颈动脉管壁IVUS图像作为对照组。结果IVUS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本组18例均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18枚;经6-52个月随访(平均28个月),除2例于术后30d内TIA发作外,无一例脑梗死和再狭窄发生。结论IVUS比DSA更精确判断颈动脉病变性质、狭窄程度以及血管内支架术后的管腔变化,指导选择合适的球囊扩张管腔。IVUS引导支架置入可能有效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97年2月~7月采用经皮穿刺左下腹麦氏点法的改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8例脑积水患者,手术操作方便,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诱发肌电图监测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神经诱发肌电图在显微血管减压(MVD)术中、术后对面肌痉挛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对26例典型面肌痉挛病人、探讨在MVD术前、术中、术后,经皮刺激痉挛侧(手术侧)面神经下颌缘支,记录诱发同侧眼轮匝肌肌电位(MD-OC反应)变化,并以正常侧作对照检查。结果:26例术前均记录到痉挛侧MD-OC反应,在术中操作不同阶段,21例均见MD-OC反应消失。术后1周~3个月随访复查21例中,12例痉挛完全消失,MD-OC反应不复存在,9例症状明显或部分减轻,但有4例再记录到MD-OC反应。另5例术中,术后均记录到MD-OC反应,症状未有改善。结论:面神经诱发肌电图运用于MVD术中监测和预后判断,可改善和提高面肌痉挛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钬激光在颅底肿瘤切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初步分析了经用钬激光切除颅底肿瘤的53例。结果在显微镜下清晰暴露肿瘤与周围结构,随意地运用光纤切割、汽化肿瘤组织。结论钬激光用于颅底肿瘤切除,特别在显微镜下较常规方法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不同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延期手术夹闭97例,早期24例,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早期手术夹闭24例中除1例V级患者于术后3d死亡和1例Ⅲ级患者于术后2月因颅内感染死亡外,余22例均获得优或良疗效;平均住院18.2d,无1例再出血,延期手术的97例平均住院时间是前者的2倍,14例发生再出血.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尤其对Hunt&HessI~Ⅲ级患者,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保守治疗期间再出血的危险性,而对于Ⅳ~V级脑肿胀患者,早期手术的困难程度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0.
面肌痉挛病因学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面肌痉挛动物(HFS)模型,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方法 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压人为脱髓鞘变的外周面神经主干的方法复制HFS动物模型,术后3、6周分别通过电生理技术透发异常肌反应(AMR)。结果 术后3周各组动物均未诱发AMR,术后6周在模型组动物上诱发AMR,而对照组动物仍无AMR。结论 动脉压迫面神经是HFS的发病原因,建立合适的HFS动物模型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