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观察Ommaya囊置入联合放化疗治疗囊性野生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山东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至2017年收治的48例囊性野生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Ommaya囊置入联合放化疗治疗,并对患者的治疗疗效、影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颅内压增高症状,包括头痛(39例),呕吐(27例),视物模糊(8例)等。局灶性体征包括肢体活动障碍(27例),癫痫发作(12例),视野缺损(10例),失语(8例)等。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生活能力提高者36例,有效率75%。影像学好转者(病灶缩小50%)36例,有效率75%,进展者4例,死亡3例。结论Ommaya囊置入联合放化疗治疗囊性野生型肺腺癌脑转移瘤是一种有效并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不少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因素和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多因素疾病[1]。COL3A1基因位于2q31,编码Ⅲ型胶原蛋白,其基因突变可引起Ⅲ型胶原蛋白缺失导致IV型埃-当综合征。但伴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的颅内动脉瘤只占颅内动脉瘤患者的5%[2]。国外关于COL3A1基因与散发颅内动脉瘤发病关系的报道是有争议的。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和探讨COL3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8例(动脉瘤组),其中男40例,女58例,女/男=1.45;年龄19~80岁,平均(53±12)岁。均经颅脑CT、MR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证实。所有患者均为北方汉族散发性颅内动脉瘤病例(包括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彼此无亲缘关系。剔除标准:家族中有1例以上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者或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者;②以蛛...  相似文献   
3.
脑室出血 (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 ,IVH) ,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病症 ,占脑出血的 30 %~ 6 0 % [1] 。本病发病急 ,病情凶险 ,进展快 ,而且愈后差 ,死亡率为 2 3 0 %~ 83 3 % [2 ,3] 。重度IVH死亡率高达 6 0 %~ 90 % [4 ] ,直接手术死亡率为33 7%~ 10 0 % [5] 。重度IVH ,尤其是脑室铸型者 ,保守疗法几乎无存活可能。随着微创技术、脑室体外引流、纤溶疗法的不断应用和完善 ,使IVH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2 0 0 0年 9月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第六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交流论文中有 7组共 371例IVH ,…  相似文献   
4.
5.
蛛网膜松解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然而 ,仍有部分患者疼痛不能完全缓解、疼痛复发 ,其结果不完全令人满意[1,2 ] 。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不单是努力熟练显微外科技术 ,全面正确理解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至关重要。我们自 1994年 2月到 2 0 0 1年 8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时 ,观察到三叉神经根周围蛛网膜有增厚、粘连变化 ,采用了蛛网膜松解治疗三叉神经痛 32例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 12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4 8岁 ,平均 5 1.8岁。病史最长 18年 ,最短 6个月 ,平均 4 .8年。疼痛位于右…  相似文献   
6.
王勇  岳晓  朱玉方  陶荣杰  徐军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3):1930-1933
  目的  评价以替莫唑胺为主的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4例PCNSL患者采用全脑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之后, 给予替莫唑胺+奈达铂+长春新碱化疗方案行6~8个周期的辅助化疗。观察患者肿瘤缓解状态、总生存期及不良反应。   结果  24例均完成治疗。随访3~63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 治疗后CR者41.7%(10/24), PR者29.2%(7/24), SD者12.5%(3/24), PD者16.7%(4/24), 客观肿瘤缓解率(ORR)为70.8%。Kaplan-Meier分析显示该治疗方案优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联合放疗治疗PCNSL的效果, 亦优于单药替莫唑胺治疗PCNSL的效果, 且不良反应小。   结论   替莫唑胺为主的化疗联合放疗治疗PCNSL较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84年2月至1994年3月间采用CT片引导、徒手一次性穿刺无张力性冲洗治疗脑脓肿4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细胞凋亡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病因中细胞凋亡的发生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6-OHDA毁损大鼠纹状体,以制备PD大鼠模型,应用酪氨酸羟化酶(TH)和DNA原位末端标记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检测黑质内多巴胺(DA)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发生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成功复制出符合临床特点的PD大鼠模型,其黑质内DA神经元的丢失是以细胞凋亡为主要形式,且于术后2周及1月为最明显,术后2个月仍然存在细胞凋亡情况。结论黑质内DA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发生将使其数目减少,从而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纹状体区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人脑桥静脉流出端的超微结构观察及其生物学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描述人脑桥静脉流出端的超微结构,观察该段血管的微观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对颅内静脉血液流出的调节机制。方法非血管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病人行开颅手术,术中小心暴露并取出脑桥静脉至近静脉窦端,常规TEM样品制备方法,选取脑桥静脉流出端行超薄切片,重金属盐染色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脑桥静脉流出端有大量致密排列的纤维,以胶原纤维为主,也可见弹性纤维及少量网状纤维,散在的成纤维细胞也可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未发现平滑肌细胞,也未发现神经纤维组织,该血管节段电镜下超微结构特征与脑静脉系统其他部位明显不同。结论脑静脉血管床贮存的大量静脉血液可以通过容量调节影响到颅内压力变化,而脑桥静脉作为颅内静脉血液流出的最后通路,流出端具有的特殊形态学特征提示其可能是脑血液循环中静脉血液流出的关键环节。由于该段静脉血管壁没有发现平滑肌细胞,也未发现神经纤维组织,而致密分布的胶原纤维本身不具有自主舒缩功能,因此推测该段血管缺乏主动调控机制。研究脑桥静脉流出端参与静脉血液流出的被动调节机制可为下一步针对脑静脉系统临床治疗颅内压增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配合放疗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6-2010-03应用替莫唑胺配合放疗治疗的33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46个月,其中达到完全缓解11例(33.3%),部分缓解3例(9.1%),有效率为42.4%.稳定病灶患者9例(27.3%),进展性病灶患者10例(30.2%),生存时间1~46个月,中位生存期26个月.结论: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脱发、疲倦、肝功损害和骨髓抑制等,程度较轻.替莫唑胺同步化疗配合放疗是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