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发现,有一种方法,它虽然不能战胜衰老,但是能够让你不必为衰老而担心,让你可以开心的安度晚年,这个方法便是老年人心理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们面对压力的心理反应是学来的,而且常决定于我们的知觉、对事件的解释与处理能力,心理反应包括情绪、认知及行为三方面。1.压力对情绪的影响压力对情绪的影响包括较正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我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官兵在维和期间的心理变化特点.方法 运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473名维和官兵用中国军人心理健康评估系统(CMMHS)进行前、中、后3次测量.结果 我国维和官兵维和后CMMHS总分[(48.90±21.15)分]、因子分的抑郁[(6.96±3.37)分]、人际关系敏感[(4.02±2.13)分]等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分别为(23.04±14.70)分、(2.47±2.46)分、(1.93±1.56)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运输组的CMMHS总分、焦虑及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医疗组(P<0.05);医疗组和运输组CMMHS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工兵组(P<0.01);维和官兵各因子分与年龄、军龄、受教育年限、职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0.093~0.202,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受教育年限是影响维和官兵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t =2.288~4.358,P<0.023~0.000).结论 中国维和官兵心理健康总水平低于中国军人常模;不同职业的心理受损程度不同,受教育年限是影响维和官兵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年龄、军龄及职务为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救援官兵适应不良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震救援官兵适应不良与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关系,并观察对其实施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46名参加救援官兵和165名非救援官兵进行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调查,并对发生适应不良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结果抗震救援组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总分及其各因子分均高于非抗震救援组(P〈0.05)。抗震救援组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总分与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之间呈负相关(r=-0.43,P〈0.01),即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适应不良的发生率越高。影响抗震救援官兵适应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支持和婚姻状况;心理和药物干预具有明显的效果,使99.3%出现适应不良的官兵中有93.1%的心理障碍者完全缓解。结论参加抗震救援官兵出现明显的适应不良,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减少适应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瞬间的劫难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灾后心理危机不但危害程度大,而且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每一个见证到灾难的人都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们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就能增强应付危机的能力,不仅可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递质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因素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3-01/2004-01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住院的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抽静脉血4mL分别进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P-选择素及S-100蛋白检测;头颅CT检查计算脑出血量;采用卒中量表对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进行评分(30d后患者分数较入院时下降者好转,分数增高、无变化及死亡者为恶化),对脑出血30d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入院30d时好转22例,未好转2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好转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出血量、入院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P-选择素、S-100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好转组犤(30.4±5.5),(22.9±6.1)分;(28.1±7.1),(18.0±7.1)mL;(1.06±0.15),(0.92±0.14)ng/L;(3.91±0.76),(3.40±0.51)ng/L;(421.8±145.2),(275.7±115.1)μg/L;(1.46±0.16),(1.26±0.14)mg/L,(P<0.01)犦。②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影响本组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OR=3.694,95%CI1.670~8.173,P=0.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示未好转者入院时血清炎性递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P-选择素及S-100蛋白水平较高,可能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对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身健康特点及其干预效果。方法使用简易心身健康调查表对867名震区青少年和1016名非震区青少年进行测试。结果研究组所有心身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震区女生、高年龄组青少年心身因子分分别高于男生和低年龄组(P<0.01-0.05)。震区青少年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关系密切(r=0.155-0.494,P<0.01)。震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受多因素影响。给予心理及药物干预后心身症状明显好转,好转率97.3%。结论震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受到明显损害,经干预后好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区一线医务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变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使用精神疾病预测量表(MDPS)对参加抗震救灾的一线医务救援人员(136名,研究组)和未参加本次抗震救灾的医务人员(274名,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试.结果 研究组MDPS总分及成长经历、精神病性、抑郁、跺狂因子等评分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299~5.301,P<0.01~0.05).研究组中低年龄(<35岁)者的成长经历、心理防御不良、精神病性及人格偏移因子分明显高于高年龄(≥35岁)者(t=2.028~3.602,P<0.01~0.05),而个性内向因子分则明显低于高年龄者(t=——4.429,P<0.01);女性的总分及心理防御不良、精神病性、神经症因子分明显高于男性(t=2.422~5.079,P<0.01~0.05),社会支持缺乏因子分明显低于男性(t=-2.526,P<0.05);未婚者心理防御不良、精神病性、抑郁、神经症因子分明显高于已婚者(t=1.982~2.801,P<0.01~0.05),既往及家族史、个性内向因子分明显低于已婚者(t=-2.077~-4.257,P<0.01~0.05);护士的总分及心理防御不良、抑郁、神经症因子分明显高于医生(t=2.563~4.241,P<0.01~0.05).研究组精神障碍危险因子与精神障碍症状因子密切相关(r=-0.294~0.522).影响研究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心理防御不良、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缺乏、婚姻等,解释了总体方差的64.6%~84.6%.结论 汶川地震灾区一线医务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尤以低龄者、女性、未婚者及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9.
抗震救灾官兵心身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参加四川抗震救灾官兵的心身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3064名参加救灾官兵和343名非救灾官兵使用简易心身健康调查表进行测试.结果 救灾官兵的骨骼肌肉症状、神经症状、消化症状、生殖泌尿症状、睡眠状态、情绪状态、行为状态因子分及躯体总分、心理总分、心身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0.05).一线救援官兵心身健康各因子分明显高于二线救援官兵( P <0.01).救灾官兵心身症状总的发生率为89.98%,其中躯体症状发生率为82.51%,心理症状发生率为67.10%,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同时发生率为59.63%,无症状者为10.02%.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200~0.409( P <0.01);心理症状各因子、骨骼肌肉和神经症状与社会支持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80~0.405之间( P <0.01~0.05).救援类别、社会支持、受教育程度、民族是影响救灾官兵心身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 参加救灾官兵心身健康状况受到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支持与军人心身健康及相关因素的回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军人社会支持与心身健康和一般情况的回归关系。方法用随机整群取样法,在全军取陆、海、空3865名军人的社会支持、心身健康及一般情况,结果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处理。结果社会支持与心身健康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心身健康量表各因子及一般情况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经主成分回归分析后得主成分回归参数重组方程,该方程无共线性问题,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主成分回归分析能够较好的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主成分回归方程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支持与心身健康及相关因素间的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